《沮丧与忧伤:2007中国传媒困局》系列
前几天一次去采访的路上,一政府部门负责宣传的人说“跑了几年后的记者,都没有脾气了”(不会发怒,只会乐呵呵的)。旁边的一记者随即接到“有脾气才怪呢!你有脾气,你敢对领导发?”又一记者说“现在心都麻木了,上面有规定这不能写那不能发,就是市民投诉,也没人敢去,更别说写了,去了就是犯错误。”一方面是这规定那规定,这禁区那禁区,节日时是新闻敏感期,上级领导来视察又是新闻敏感期,这一切都在告诫记者“要老实,不能乱写。”
一方面是重重工作束缚,另一方面又是重重考核任务,做记者这一行几年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冯俊锋2006年记者节时在中国青年报上撰文:“几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彻底对这份职业失望。我决定去读博,以一种‘回炉再学习’的方式,作别曾经让我梦想、兴奋、伤痛、沮丧、迷惘的职业。一位同事在我的采访本上留下一句话跟我告别:‘你是弱者,因为你是记者;你同情弱者,所以你逃避记者。’”让人读了不禁感到悲凉,然而冯俊锋不是一个人在郁闷,这样郁闷是中国记者群体性郁闷。
2007年7月,陈力丹教授和弟子翟钟磊在《青年记者》杂志上发文,题目就是《青年记者,你的烦恼因何而生?》。文章指出从事新闻工作之前,多数年轻人都怀有某种社会责任感和担负某种历史使命的宏大意识,然而现实中,陷入工科思维的考核体系、新闻专业主义观念遭受挫折、创新的新人逐渐变成机械的写稿匠、不规律的生活让青年记者摸不到规律等四大烦恼始终困扰着他们。将他们的理想和激情,一点点的腐蚀,直到完全消亡,人也变得麻木。
记者也是人,不可能全凭理性和激情去支撑。2007年记者节,南方都市报发表社论《记者,请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社论说“我们希望能够祛魅之后再复魅,在内外交困的压抑中,我们格外需要这样的信念:有一群人不可能放弃理想,有一群人永远对真相忠诚,有一群人奔走淹没在人海当中但是保持观察者的独立、记录者的坚贞,这群人,他们是真正的记者。”不可否认,理想对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性,然而本人认为,这篇社论有意或无意避开了造成目前记者行业内外交困的根本原因,而去舍本逐末的呼吁记者保持理想。在现实面前,这无疑是画饼充饥。不从根本上解决记者的生存困局,问题就不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