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入行记者的烦恼:非法的考核任务
前段时间有学妹向本人抱怨,说她突然不想在报社干了,因为要让她订30份报纸。笔者就劝慰她,现实就这样。有位同事的QQ个性签名就是“订报,订报,我完成不了……”不久前天涯社区有网友发贴问:“请问还有报社给记者编辑下达订报任务吗?”。网友的回答让他绝望无语,“有,我呆过的两家报社都有订报任务,连报社司机都有任务。”、“我这里连送报纸的临时工都要300份任务,妈的,都是下岗后才来送报纸的,已经很辛苦了,还要300份的任务给他,叫人家怎么活呢,下岗的本来人脉就有限,奖金肯定危险了。”他自己说本以为只有他们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报社才有发行任务呢,原来天下乌鸦啊。
可以说现在大学毕业进入新闻行业的新人,新闻写作大都不成问题。最难以完成的就是订报任务。记者去求人家订报纸,只有装孙子,新闻职业的尊严荡然无存。更别说搞什么监督报道了。有此一举,记者也就如受了宫刑,怎么也雄起不了。中国新闻界也就和伺候帝王的一群太监无异了。
曾有一个政府机关办公室主任那着上面派发的征订任务让本人看,说你看看我们的任务有多重。笔者接过来一看,好家伙,RM日报14份,GM日报4份,JJ日报4份,XH日报14份,QS杂志6份,ZGSL8份,JSSL20份,当然更多的是当地的市委党报100份!“像市委党报,我们局人手一份还多呢!我往下面的二级单位压,他们都叽叽哇哇地叫。”他无奈地说。这么多证订任务,订的全都是大家不想看的报纸杂志,而想看的又不能订,因为上面有规定,不完成党报党刊任务不准订“小报”(就是晚报都市类报纸)。本人看了,自己都不好意思张口再让他们订报纸了。
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记者不准搞发行,报纸不准摊派,可现实是记者被逼着搞发行,都市类报纸不摊派给市民或单位了,却摊派给记者了。而党报呢,一面报道不准摊派,一面每年都要搞发行会议,各部门要确保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这真是让我们苦笑不得的事情。
国家有关部门明令禁止,记者不准搞发行,报纸不准摊派,可现实是记者被逼着搞发行,都市类报纸不摊派给市民或单位了,却摊派给记者了。而党报呢,一面报道不准摊派,一面每年都要搞发行会议,各部门要确保完成党报党刊发行任务,这真是让我们苦笑不得的事情。
有人就指出中国媒体陷入工科思维的考核体系。在目前国内的大众化报纸中,“打分”无形中成为一种记者工作业绩的基本考核方式。虽然各个报纸的具体方式、标准有一些差别,但大体情况是:以月或周为时间单位,根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制定不同的业绩考核标准,统计发稿数量、被点评稿件(本报社内部点评和外部点评)两部分数字。
新人入社,一般都有半年到一年的“保护期”,这段时间记者拿平均工资,不参与考核。但有些报纸进来一二个月后就得参加这种考评。保护期结束后,已适应环境的记者收入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从而开始忙碌的记者生涯。不适应考核体系的记者则面临下岗的危险。报社每次招聘进社的新人,一年后都会有相当部分的人离开,而报社也会每年继续补充新的人员,保持采编人员之间的竞争态势。京华时报每年的人员流动率已经达到30%。
最近两年,全国的纸媒市场环境不佳,广告份额从持续20多年的两位数跌到一位数,而且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数,各报社对记者的考核更加严峻,提高了对于记者的考核标准。以前,年轻记者还可以在写稿量上下工夫,现在要求每个月要有一定的被点评稿件,否则本月的工作不合格。不少记者不仅每天要算计能挣到多少分,还要盘算着如何投考核部门的喜好,来获取点评,比如喜欢写长稿,多写煽情类的文章等等。
在国内的二线城市中,普通记者的待遇并不能说是丰厚,不少年轻记者抱怨,自己付出的汗水远不值赚来的钞票。比如有的报纸会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立封顶的工资“大锅”,在这个锅里,几个部门的记者一同争夺考核的名次。考核前几名的记者会拿走完不成考核记者的部分工资,考核合格,会拿到平均工资,不合格,第一月记者待岗,第二月就要离职。
这种考核体系造成过高的人员流动,不利于形成报纸的固有风格和记者的职业意识,进而影响到传媒人员整体职业意识的形成。考核是必要的,但是记者写稿是一种精神劳动,不像生产机器零件那样存在标准件和固定程序。简单的量化和相当主观的点评,会扼杀记者新闻发现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下面看看夏显虎所在单位的考核办法。首先是好稿评定。夏显虎说经常有稿子莫名其妙地评了好稿,而另外一些一眼就能看出是好稿,却名落孙山。尤其是那些被网络广泛转载的稿件,经常没能评上好稿,这让记者们非常困惑。而且,好稿的奖励也成问题,一刀切:100元。报社一直在呼吁记者们多写具有震撼力的稿子,可是真的写出来了这样的稿子,顶多也就100元钱的奖励,哪怕你为此耗费了10天的采访时间,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只有100元好稿奖。其次是工分的评定。晨报的见报稿件,工分基本上是根据稿件的块头大小来决定的。往往是一条被网络疯狂转载的稿件,其工分与同等面积的普通会议稿件差不多。夏显虎曾经花费三天时间做的一个调查性报道,其工分居然比同等面积的一条会议新闻还低!他还做过一条《汉墓变成猪圈》的稿子,这条耗费了巨大力气的稿子,不但被编辑当作了普通新闻,发得奇小,而且考评的工分又是不如一条会议新闻!恰恰就是这条被编辑整得面目全非的稿子,当天就被网络狂转,其中的一句话“反正是空着,还不如养猪”,被选进当年“中国100句经典新闻语言”之一。
这样的考核制度很是普遍,一方面号召记者写好稿,一方面却又要记者多出稿,这真是个两难的问题。还有很多有一个报社新闻部共17人,可硬是要求每人每月2个头版头条,少一个扣100元。这岂不是荒唐的事情!一个月顶多31天,硬是要34个头版头条,估计也只有领导能提出这样的要求!你去提意见,领导还振振有辞,“就是不够,这叫竞争!”
可以想想,中国的新闻从业者就是在这样的魔鬼考核制度下生存,是如何的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