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舞绿练——记何会民和他的绿色事业


                            黄土地上舞绿练

                

 

 

                    ——记何会民和他的绿色事业

 

     蒲城地处关中东部的渭北高原。据史料记载,蒲城古代森林茂密,从北部山谷沟壑到中部漫泉两岸,皆为山青水秀,南部平原更是林木阴翳。帝王们也许看中了秦东大地这块藏龙翥凤的宝地,陕西十八座唐陵中就有五座分布于蒲城的北岭南麓。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随着历史的变迁,蒲城近几百年来遭受到了空前的洗劫:战乱摧残、人口增长、滥伐树木、毁林造田、过度放牧......结果造成森林资源严重破坏,蒲城大地到处是荒山秃沟,气候干燥,雨量稀少,水土严重流失,美丽的土地上风光不在。

  几辈子的蒲城人企盼着--何时才能春回大地,绿扮人间?

  如今你到蒲城来,满眼都是沁人心脾的绿。金秋时节,站在尧山之巅极目远眺,四周皆为莽莽林海,县城犹如行驶在林海中的一艘大船--白云为风帆,双塔作桅杆,这艘大船正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谁为大地披上了绿装?

  这些巨大的变化,都是蒲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蒲城县林业局局长何会民带领全局上下辛勤耕耘结出的累累硕果。

  初识何会民,令人惊讶于他的年青。交谈之中,得知他年仅37岁,然而已是有着20年工作经历的"老干部"了,言谈之间自有一份老成和精干。就是他,担任蒲城县林业局领导仅5年时间,就使全县林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攻克了全国平原绿化老大难问题,"四荒"治理掀起新高潮,各项改革有条不紊。机关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各项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入手,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林业建设新路子,不断加快林业改革步伐,全县"四荒"治理和平原绿化工作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特别是他担任局长以来,积极探索并推行渠路绿化权拍卖、承包、租赁等营林新机制取得成功,为全国平原绿化工作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他勇于创新,建成了全省首家县级植物园;他思路开阔,把发展林业同塑造蒲城形象及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何会民说。

  是的,20年的工作生涯中,何会民最为得意的是为蒲城绿色事业所做的努力。那么,让我们追寻他开拓奋进的足迹,探索一下他的绿色追求吧。



  四荒治理  卓有成效

  1994年9月,何会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蒲城县林业局任主管业务工作的副局长,这是他人生旅程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终于,他有机会圆自己的绿色梦想了。

  上任伊始,他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之中。搞调查,查资料,熟悉情况,他要从总体上把握蒲城林业现状。调查中发现,全县北部"四荒地"治理力度不大,到处是荒山荒沟,水土流失严重。如何尽快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成了他整日思考的问题。

  1995年,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现绿化灭荒的决定出台后,他理清了思路:要把"四荒地"的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作为蒲城县北部群众脱贫致富的战略性任务来完成。面对多年来管理不到位的局面,他召集县上北部地区尧山沿线及洛河流域有灭荒任务的乡镇领导和林业专干,共同商讨贯彻省、市灭荒会议精神,动员组织各乡镇开展造林灭荒工作,加快"四荒地"产权制度改革,加大"四荒地"拍卖、承包、租赁力度,鼓励支持有胆有识、热爱造林绿化事业的人承包"四荒地",林业局从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推动这一工作在全县迅速开展,在他的指挥下,首先在永丰镇、东党乡实行了"四荒地"拍卖、承包试点工作。当时,县上有关拍卖、承包"四荒地"的政策还没有出台,具体怎么操作,大家心中都没有底。他告诉同志们:"只要是符合省上灭荒精神,有利于绿化、有利于群众脱贫致富,各种法子都可以试一下。"

  老百姓总是害怕政策变,送上门的金元宝竟无人敢要。

  在东党乡试点时,何会民遇上了这种事。面对群众的不领情,他亲自做工作,终于,群众的顾虑打消了。东党乡东部4000多亩荒沟在他的指挥下按地理位置,全部承包给了28户群众,并签订了有效期为50年的合同。如今3年过去了,往日的荒沟已是林木葱郁,呈现出一幅山川秀美的新景象。青山有意人有情。东党乡中山村五组的樊平新老汉手捧"四荒"地承包合同书,连声称赞何会民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他说:"当年在何局长的鼓励下,我承包了近千亩荒地,全部种上了核桃树,现在树木长得很好;等核桃熟了,我还要请何局长来吃哩!"

  何会民说:"四荒治理在坚决贯彻‘谁栽植、谁管护、谁收益’的林业政策和依法治理的前提下加快步伐,因为改善蒲城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在示范点的带动下,全县"四荒"治理遍地开花,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途径及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目前全县4万多亩"四荒"地全部落实了主人,涌现出了承包大户53家,其中有像永丰镇的周全保、大孔乡的王永顺、孙镇的李来宾等"四荒"治理上千甚至上万亩者32家,投资额已达2100万元,共植树120多万棵,目前长势良好,治理与管护都落到了实处。现在,还有10多户正在办理审批手续。在这批造林大户中,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当地农民,有的是从事企业和其它经营的实干家。提起林业局对他们的支持,大家都是感激不尽,动人的事迹说也说不完......

  看着荒山披上了绿装,透着沟壑飘来的果香,何会民,他陶醉了。



  渠路绿化  创出新路

  蒲城县的平原绿化有过辉煌的一页,80年代初曾经是全国的先进单位。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全国其它地方一样,一个时期以来,平原绿化工作成了一个盲区。"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栽树老地方"就是对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踏平坎坷成大道。如今当你驱车行驶在公路,或漫步流连在田间渠道,蒲城到处是一片绿色,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切,都浸透着何会民的心血和汗水。

  "为什么政府每年花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而绿化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呢?"1997年12月,刚上任林业局局长的何会民就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平原绿化这一困扰林业发展的难题上。在和副县长鱼茂胜到钤铒乡重泉村调研时,看到该村渠路绿树成荫,得知该村采取的是渠路承包的办法后,他们眼前一亮,对,渠路承包!这是开启平原绿化的金钥匙。

  这时,渭南市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讨论全市林业发展思路。听着同行们的讨论,他感触很深。回来后马上给鱼副县长谈了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逐渐地,蒲城平原绿化的发展思路清晰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蒲城平原绿化要搞好,必须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这一措施,必须从"四动"入手,即行政推动、利益驱动、市场牵动、部门联动。他立即着手制定了十多个文件,进行详细地部署安排,首先在党睦镇抓点搞示范。1998年12月23日,在党睦镇千人渠路绿化拍卖承包现场会上,群众踊跃参与,当场拍卖渠路119公里。会上,何会民慷慨拿出10万元的树苗款,表示林业局对党睦镇渠路绿化改革的支持。

  一石激起千层浪。党睦镇试点大获成功后,全县渠路绿化迅速掀起了新高潮。当年原计划绿化渠路600公里,实际绿化1040公里,超额73%完成任务。

  何会民说:"过去植树造林由于责、权、利不明确,大家只顾完成任务,不能确保栽种质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还是机制问题。政府要绿化,群众要效益,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调动广大老百姓的积极性,深化产权改革,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再加上规范管理,这一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何会民工作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总是善于发动群众和调动各种外部因素的积极性。他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林业工作不是仅靠林业局自身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无论是四荒治理、森林防火,还是渠路绿化等,都需要大家的配合。在他的提议下,全县从县级领导到各政府部门、各乡镇领导都有了各自承包的渠路绿化示范点。为了总结渠路绿化工作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同时也给全县各部门做出表率,何会民率先在原钤路党睦镇境内抓了2.5公里的示范点。一有空,他就过去看一下树苗长得怎么样。有人开玩笑地对他说:"何局长,照看这些树,你比照顾儿子还细心。"何会民认真地回答道:"这些树就是我儿子。"

  落实渠路绿化权后,林业局的工作不仅没有轻下来,反而更重了。农民投资有困难,他们多方筹集资金,无偿提供泡桐、毛白杨、中槐、冬青、红枣等苗木,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农民缺乏栽培技术,全局6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路旁渠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及时提供技术服务,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

  推行渠路绿化权拍卖、租赁、承包是蒲城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步伐,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今后生态工程建设及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蒲城渠路绿化权改革为全国平原绿化工作创出了一条新路子,引起了中、省、市各级林业部门及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部领导两次来蒲视察,省林业厅也准备在蒲城召开全省平原绿化现场会。《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陕西日报》等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蒲城县林业局渠路绿化的先进经验。全国8个省、市、县的21家同行来人参观学习,40多家来函来电索取资料。一时间,何会民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面对荣耀,何会民,他显得很冷静:"我只做了自己应当做的。"



  绿色明珠  今更璀璨

  作为蒲城林业的领头人,何会民的思想非常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强,因而工作上更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他认为,林业要提高县域文明程度,塑造蒲城秦东名珠的形象;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县域经济大发展相结合。今后林业工作的重点要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蒲城县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围绕旅游开发,以提高蒲城旅游业的环境和档次为目标,大搞第三产业。为此,林业局做了大量工作,往日"黄土借风遮天日"的景象已成为历史,古老的蒲城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春风扬柳万千条。"当你沿着渭清路或者西禹路进入蒲城境内时,沿途两岸展现在面前的就是这么一幅如诗的画卷,让人看后心旷神怡。蒲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四海宾客。在何会民的精心组织和规划下,蒲城县林业局实施了"大十字"绿色通道工程,就是在县境内相互交叉的省道西禹路、渭清路两旁栽种垂柳、黄柏、中槐、刺柏等风景绿化树木,形成立体式、多色彩的绿色框架。同时,在县城的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有计划地设置景点,栽植小片林,形成春华秋实、夏荫冬青、路园交合、林果相衬的绿色十字走廊。

  何会民是富有远见的实干家,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围绕"撤县设市"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这一中心,他先后组织资金200多万元,创建了全省首家县级植物园--渭北植物园,并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开园。园内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四季长青,三季有花,亭台长廊,小桥流水,雕塑小品,假山喷泉,相互结合,分外别致。每天夕阳西下,园内游人络绎不绝,为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围绕县上"旅游开发,三产兴县"战略,他全力做好旅游线路和风景点的绿化美化工作,抓好唐泰陵及唐桥陵风景林场的筹建工作。林场绿化目标是集游乐、休闲、避暑为一体的风景区。现唐泰陵风景林场已投入建设资金185万,打出深水井一眼,栽植侧柏1000株,发展红枣、花椒等经济林200多亩。投资100多万元的桥陵生态林场建设项目正在实施中。

  为了使秦东明珠更加碧绿,何会民,他还在默默奉献着。



  规划远景  蓄势待发

  蒲城绿了,何会民和林业工作者们用血汗换来一片亮丽的天空,但他并不为所取得的成绩而骄傲。因为他知道,要彻底改变蒲城绿化的落后面貌,前面的路还很长。

  党中央作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特别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决策后,何会民敏锐地看到了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他的带领下,蒲城县林业局正秣马厉兵,以昂扬的斗志迎接林业大发展的春天。

  他组织干部职工利用座谈会、学习专栏、有奖征文、演讲赛、板报等多种途径,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再造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批示精神和视察陕西时的重要讲话,学习省上有关政策和县委、县政府有关规定,学习《邓小平文选》有关篇目,学习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使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统一认识,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及早动手,以实现蒲城生态大县战略,确保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投身蒲城生态工程林业建设的启动工作中来。在此基础上,全局深入开展研讨活动。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一思路,密切联系蒲城林业生产实际,大力开展以"迎接西部大开发,加快林业大发展"为内容的征文和研讨活动,为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他组织全局60多名科技干部积极搞好大型林业生态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现已完成了《蒲城县生态工程林业建设规划》《蒲城县山川秀美工程林业建设规划》《蒲城县林业"十五"生产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蒲城县天然林保护工程规划》等林业长远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用足用活国家林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和扶持造林大户,在他的领导下,以"四荒"治理和林业产业化为重点,林业局研究上报蒲城县2000年林业、治沙贴息贷款项目30个,申报贷款6700万元。

  何会民没有忘记继续抓好蒲城林业生态基础工作。在摸清现有苗木基础上,林业局根据规划所需,在尽可能落实苗木的基础上,落实了种苗资金,扶持了一批育苗基地,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为各项工作做好了组织工作。他和对口部门加强联系,抓住国家开发大西北及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历史机遇,及时掌握信息,争取国家对蒲城林业的更大支持。

  为了使蒲城明天更美好,何会民,他正努力着。



  率先垂范  一身正气

  鸿雁高飞靠头雁。熟知何会民的人都评价他是一个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具有开拓精神的领头雁。在他的带领下,蒲城县林业局多次获得上级表彰奖励,仅在1998年就荣获渭南市林业综合奖、平原绿化奖、造林大户奖和封山育林奖四项大奖;同时获得县上责任目标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三项奖励。他本人被新华社陕西分社评为世纪之交陕西农林业十大新闻人物;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营林先进工作者称号。

  何会民深知自己年青,作为一名领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职工的影响非常大。所以他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以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的大发展,他考取了中央党校函授学习班。他积极探索林业改革的新路子,并结合实践,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有的论文还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林业专家的首肯。他对这些成绩还不满足,而是向更高层次迈进。在全体职工大会上,他说:"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不断学习,充实自身,为蒲城绿化事业多出力流汗。"

  何会民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冬、春是护林防火重点季节,每当接到火警电话,他总是奔赴现场亲自指挥。1999年2月19日,尧山林场突发森林火灾,由于久旱未雨,大火来势凶猛。得知火情后,何会民顾不上穿好衣服,就急忙驱车赶往现场。由于他指挥得当,在周围群众和部队官兵的配合下,迅速扑灭了大火,保住了300多亩油松林。熊熊大火映红了何会民绿染的风采。

  工作上,何会民是一个"拼命三郎"。阳春三月,正是人们外出春游的好季节,而这时却是何会民最辛苦、最忙碌的时候。白天,他和县上领导下乡镇检查指导林业生产;晚上,他召集林业局领导干部开会,部署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往往是整月都没有休过星期天。由于长期的满负荷工作和呕心沥血的操劳,好几次,他都累倒在工作现场。

  在廉政建设方面,何会民更是一身正气。随着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他手中掌握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他都按规定程序严格管理。用于扶持造林大户的资金他及时给予发放,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他从不插手工程的招标发包,用于重点项目开发的资金他从不挤占挪用。"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这句话是何会民的座右铭。

  在个人待遇上,他从不和别人攀比,事事以工作大局为重。在他的带动下,全局上下比学习、比工作、比贡献蔚然成风,林业局面貌焕然一新。

  何会民,这位蒲城县林业局长,他就是这么一个人。

  

      绿色是大自然的基色,绿色是生命的源泉,绿色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了早日能圆世代蒲城人的"绿色梦",为了绿色能在蒲城大地早日崛起,为了让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在蒲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何会民正带领林业局全体干部职工铸就着蒲城绿色事业的辉煌。

  蒲城大地尽染绿--这是何会民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双手播撒着绿色的种子,他用汗水浇灌着山峁沟川,他用心血透支着年青的生命。在浩瀚的黄土高原上,蒲城这块土地,也将以其"山林川谷美,人文典故多"而吸引着更多的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也将更加怡然自得。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何会民,这位奉献自己青春的播绿人,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必会变成现实,他的奋斗必将成功!

  乘着"建设秀美山川大西北"的东风,面对蒲城林业的未来,何会民黄土地上舞绿练,他舞的是那么自信,那么豪迈;他舞出了人生的价值,也舞出了蒲城绿色的明天。

  让我们高声为这位舞练者喝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