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耀财富,炫耀奢侈,炫耀富贵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同时,我们的时代好像也演变成了崇尚财富的时代,无论是官方公布的各种富豪排行榜,还是开发商铺天盖地的豪宅广告,以及商家推出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千元粽子、万元月饼、几十万元的酒宴,无不透着人们对奢侈的追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这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许多反映。我们的一些作家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炫耀这种奢侈浮华的社会生活。我最近读的一篇小说《玻璃保姆》(见《小说月报》2007年第五期)就是其中的一例。
小说《玻璃保姆》的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的:高档小区“天上白宫”住着做黑色(煤)生意起家的老板们,其中有一个张老板养了一条从英国买回来的、少见的白地子蓝斑点狗,取名叫“玻璃”。住在小区里的小周老板也养一条名贵的斑点狗,想花高价让张老板的狗给配一窝小狗,遭到张老板的断然拒绝,因为张老板根本不需要钱;小周老板又想用新款路虎牌汽车(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价格是50万到160万元不等)换张老板的斑点狗,也被张老板回绝,因为张老板已经有两辆霸道牌汽车(我又查了一下,每辆价格在40万到60万不等),不需要第三辆车。于是,小周老板就花大价钱从英国买回一只蓝地子白斑点狗,一下子胜了张老板一筹。张老板不服输,就花四千元月薪请来一个农大女毕业生来给自己的狗当保姆;小周老板也不甘示弱,很快请来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姑娘给新买来的狗当保姆。再后来,张老板辞退了女大学生,张老板说照顾他家这种从英国远道而来的斑点狗,最好还是请一个英国人来。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样的故事会有何感想?小说所反映的这种豪贵之间斗富的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反正我看完以后,感到小说的作者是在向我们炫耀或者说是展示某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奢侈,而且不是批判意义上的奢侈。
不仅如此,小说作者在小说的细节处理上,十分注重表现对富贵生活知识的卖弄。这方面的例子在小说当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对斑点狗的吃、住、行的具体描写;对狗衣服的用料(兔皮)、制作工艺(带防晒伞)的详尽描述;狗保姆穿的衣服如何与狗穿的衣服协调搭配等等,几乎是在普及豢养名贵犬的常识。再比如有些看似不经意的一笔,象“他的红龙鱼,都是一尺半长,一条就十多万”,“张老板一共有两辆车,一辆白的,一辆黑的,都是霸道。那辆黑的总是停在院子里,也不进车库,不当回事地停在那里”等等,都透着作者对奢侈生活的某种感叹。
我猜想,小说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荒诞的手法,讽喻某些暴富者的奢侈生活。但是,由于作者没有把握好对暴富者生活的提炼及理性批判,没有处理好暴富者生活的细节描写与整个小说主题的关系,反倒使自己的描写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奢侈生活的羡慕和炫耀之中。因此,《玻璃保姆》这篇小说客观上,是在帮助私人矿主展现他们的奢侈生活。
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当财富成为社会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的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现象和是非的判断上会出现某些误判。有时候,文学作品原滋原味地描写生活,可能会揭露生活的本质,启发读者思考作品背后的东西。但这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深厚的生活功底和理性的是非判断能力。否则,作品就可能走向歧途。象小说《玻璃保姆》作者这样,把玩富贵们的奢侈生活,显然掉进了这样的陷阱。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应该关注什么?比如这篇小说所涉及的题材,是关注为生计所迫用生命做代价,在井下挖煤的农民工,还是关注某些拿生命当儿戏的私人矿主?这涉及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象以前那样,强求作家必须表现什么。
但是,社会的良知,人性的挖掘,生命的价值,高尚的灵魂,大众的生活等等,难道不是作家更应该特别关注的吗?关注这些,既是作家的社会责任,也是作家的情操情趣所在,我们的作家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迷失这个方向和追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现在,这种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许多反映。我们的一些作家开始通过自己的作品,炫耀这种奢侈浮华的社会生活。我最近读的一篇小说《玻璃保姆》(见《小说月报》2007年第五期)就是其中的一例。
小说《玻璃保姆》的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的:高档小区“天上白宫”住着做黑色(煤)生意起家的老板们,其中有一个张老板养了一条从英国买回来的、少见的白地子蓝斑点狗,取名叫“玻璃”。住在小区里的小周老板也养一条名贵的斑点狗,想花高价让张老板的狗给配一窝小狗,遭到张老板的断然拒绝,因为张老板根本不需要钱;小周老板又想用新款路虎牌汽车(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价格是50万到160万元不等)换张老板的斑点狗,也被张老板回绝,因为张老板已经有两辆霸道牌汽车(我又查了一下,每辆价格在40万到60万不等),不需要第三辆车。于是,小周老板就花大价钱从英国买回一只蓝地子白斑点狗,一下子胜了张老板一筹。张老板不服输,就花四千元月薪请来一个农大女毕业生来给自己的狗当保姆;小周老板也不甘示弱,很快请来一个年轻的俄罗斯姑娘给新买来的狗当保姆。再后来,张老板辞退了女大学生,张老板说照顾他家这种从英国远道而来的斑点狗,最好还是请一个英国人来。
我不知道大家看了这样的故事会有何感想?小说所反映的这种豪贵之间斗富的故事,到底想告诉我们读者什么?反正我看完以后,感到小说的作者是在向我们炫耀或者说是展示某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奢侈,而且不是批判意义上的奢侈。
不仅如此,小说作者在小说的细节处理上,十分注重表现对富贵生活知识的卖弄。这方面的例子在小说当中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对斑点狗的吃、住、行的具体描写;对狗衣服的用料(兔皮)、制作工艺(带防晒伞)的详尽描述;狗保姆穿的衣服如何与狗穿的衣服协调搭配等等,几乎是在普及豢养名贵犬的常识。再比如有些看似不经意的一笔,象“他的红龙鱼,都是一尺半长,一条就十多万”,“张老板一共有两辆车,一辆白的,一辆黑的,都是霸道。那辆黑的总是停在院子里,也不进车库,不当回事地停在那里”等等,都透着作者对奢侈生活的某种感叹。
我猜想,小说作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荒诞的手法,讽喻某些暴富者的奢侈生活。但是,由于作者没有把握好对暴富者生活的提炼及理性批判,没有处理好暴富者生活的细节描写与整个小说主题的关系,反倒使自己的描写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对奢侈生活的羡慕和炫耀之中。因此,《玻璃保姆》这篇小说客观上,是在帮助私人矿主展现他们的奢侈生活。
这可能是一个陷阱,当财富成为社会奋斗目标的时候,我们的作家对社会生活的现象和是非的判断上会出现某些误判。有时候,文学作品原滋原味地描写生活,可能会揭露生活的本质,启发读者思考作品背后的东西。但这需要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深厚的生活功底和理性的是非判断能力。否则,作品就可能走向歧途。象小说《玻璃保姆》作者这样,把玩富贵们的奢侈生活,显然掉进了这样的陷阱。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应该关注什么?比如这篇小说所涉及的题材,是关注为生计所迫用生命做代价,在井下挖煤的农民工,还是关注某些拿生命当儿戏的私人矿主?这涉及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
我们当然不能象以前那样,强求作家必须表现什么。
但是,社会的良知,人性的挖掘,生命的价值,高尚的灵魂,大众的生活等等,难道不是作家更应该特别关注的吗?关注这些,既是作家的社会责任,也是作家的情操情趣所在,我们的作家什么时候都不应该迷失这个方向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