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又闻“破发”声


    “破发”并非是现在的独有现象。

    A股市场上几次大熊市,都有诸多股票“破发”,亦即跌破发行价格。特别是在2004年的下半年,中小板上市公司由于新股发行价格较高,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格的比比皆是。如目前股价高高在上的苏泊尔,发行价格12.21元,当年8月17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挂牌,开盘价为12.21元,这也是该股当天的最高价,苏泊尔上市首日收盘于11.20元,将所有中签的投资者“一网打尽”,本欲分享新股“盛宴”的投资者没想到“中了彩”。

    牛市中并不意味着新股“破发”不会发生。去年股市调整阶段,恰逢中国国航新股发行,结果不仅发行规模“缩水”40%,8月18日挂牌当天,以低于发行价两分钱的2.78元开盘,最高上摸2.81元,下探2.74元,收盘于2.80元。针对如此尴尬的局面,中国国航董事长李家祥说出了“我们走着瞧”的“气话”。事实证明,中国国航成为近两年来的超级大牛股之一。

    随着增发规定的放宽,上市公司对于增发趋之若鹜。由于增发(特别是定向增发)与配股相比操作相对简单,成本低廉,一些满足再融资的上市公司纷纷打起了增发的主意。如果定向增发真的能够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有利于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并且能够给投资者带来回报,应该说此类再融资还是受市场欢迎的。然而,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

    在股指攀上了6000点之后,市场风险日益放大。超过70倍的市盈率、早将2001年的66.99倍抛在了后面,而且,市场再次重演“二八现象”,只赚指数不赚钱说明投资者的操作难度加大,亦即市场风险加大了。事实上,当股指冲上5000点时,关于蓝筹泡沫的争论又起,而众多“大象”在国庆长假后的群起躁动,更将蓝筹泡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时,市场的调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10月18日,上证指数暴跌211点;22日,再次大跌150点。两次大跌,将诸多今年实施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打回“原形”,有的甚至跌破了增发价格。以22日收盘价计算,天音控股、康美药业、横店东磁、中捷股份、七匹狼等收盘价格均位于其增发价格之下。其中,天音控股和康美药业较其增发价格浮亏已达13%和16%。虽然这些已完成定向增发的股份锁定期还未满,但相关机构帐面的浮亏则暴露无遗。

    而且,上市公司热衷于增发,显然难脱“圈钱”的嫌疑。如天间控股以29.90元的高价定向增发2405万股,募集资金超过7亿元。在其将钱“圈”到手后不久的9月14日,该公司发布公告称,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以募集资金偿还流动资金贷款的议案。虽然现在股市“钱太多”,但上市公司却将募集资金用来偿还贷款,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募资行为?

    还有如深市的万科。该股增发前股价出现“非理性上涨”,事后分析,中间显然有配合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以抬高增发价格的猫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定向增发前股价能出现如此幅度的上涨。

    笔者从来不反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但如果是以“圈钱”为目的,而不是将投资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则此种形式的再融资监管层应该出台相关措施予以制止。虽然股改弥合了大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割裂,但大股东同样不应该将“圈钱”作为已任。此类现象如果不加以限制,A股市场重回“圈钱市”的老路将为时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