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纷繁复杂的文化是非中观察虚物质
在我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中,有个根本学说:阴阳;有条根本思想:一切生命事物现象均有定数。现在自然科学普遍用方程函数表示规律、定数;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对社会现象、生命运动、经济变数等的规律化与方程函数化还未得到相应的公认或建造。尤其近代常把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社会事件、自然现象的感应简单地归为迷信,或仅在以事论事的具体逻辑推理上争输赢论是非,以致出现许多文化思想禁锢;又因事物的二面性导致普遍的似是而非,以致人治社会形成。正因为虚物质难以感知,在社科理论中自然夹杂着不少错谬误假的东西,其中不少是出于个人或阶级利益T8蓄意编造出的是非谬论。日长夜久,浑浊的社科界就由神秘不可知发展到不同侧面的学派论争乃至观点上的分岐,且多由权力权威主观地裁决判定。
如《西游记》中所述天地阴阳诸界的一个个故事,系对广袤时空大胆想象的运动。这既是物质本身(编写者吴承恩也由物质构成)思维运动的表现,也可说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这在吴承恩创作的那个时代,因感知不到故事情节的现实性或可称得上是唯心作品;而今吴氏的想象已实现了一些或感知到一部分了,已不能完全以唯物唯心去论辩;未来,书中情节必定多数逐渐得以实现或让人感知透彻。毫无疑问,想象或思维运动等属虚物质范畴,本身就是物质的东西,其内容的出现或对未来遥远的预感既使是虚无的也是现实的,因而是虚物质的,即既是“0” (低电平,难感知)也是“1” (高电平,易感知)。所以,不要总是以为“想象”是不可靠的,把本是一回事的“思维运动”、“实践活动”二者割裂开来。因为想象者本身就是物质的有机存在形式---人(如《西游记》创作者吴承恩),想象运动反映的内容以现实为基础以物体欲望和对自然的预感为方向,根本就没离开过物质和运动。事实上,现代哲学是十分保守的,跟不上人类思维运动又不接受奇思特想,还要不厌其繁地划分唯物唯心。这自然要滑进反“唯心”的误区中,大扣帽子、大批判,火药味特浓。正因为这样,量子物理虽已将触觉伸到了唯心领域而哲学于今却毫无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