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于上帝还是忠于革命?
——电影《戈雅之灵》[i]观后
一、上帝的力量
1792年,马德里天主教会审查宫廷画家戈雅的作品。戈雅画作所展示的现实的肮脏和丑恶让神父们感到人们灵魂退化的可怕,同时感到自己作为上帝的使者对拯救人类灵魂的责任的重大。教士洛伦佐目光如炬,言辞锋利,对上帝有着执著的信念。在他看来,人们灵魂退化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教会放松了对公众的管理和教化,从而使各种异端邪说趁机而入。洛伦佐力主恢复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制度,加强对人们灵魂的控制。
天真无邪的美丽少女伊莱丝是戈雅创作教堂壁画中天使的模特儿,是犹太富商托马斯.比巴图的掌上明珠。在一次酒馆聚会中,伊莱丝对猪肉表现出厌恶。这一举动引起了教会派出搜寻异端踪迹的爪牙的注意。伊莱丝受到了传讯。在酷刑逼供之下,伊莱丝被迫承认自己拒绝吃猪肉是在履行犹太教义。
洛伦佐前往监狱探视伊莱丝,拯救被魔鬼污染的灵魂是他作为一个教士的职责。伊莱丝被赤裸关押在一个单独囚室。室内光线昏暗,仅有一线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投下。进入囚室,伊莱丝美丽的酮体灼伤了洛伦佐的眼睛,他紧张地脱下长袍给她披上。说道的同时,洛伦佐灵魂和肉体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的眼神游移在窗户和伊莱丝的身体之间。慢慢地,洛伦佐的灵魂飘出了窗户。欲望获胜了。洛伦佐没有能够解救伊莱丝的灵魂,却解放了自己的身体。对洛伦佐来说,这一次身体解放并没有将他的灵魂拽出上帝的怀抱。短暂的挣扎后,他还是上帝忠诚的仆人。
经由戈雅的牵线,比巴图设宴款待洛伦佐,试图说服洛伦佐设法释放伊莱丝,并提出捐赠大批黄金修缮修道院。席间,比巴图得知女儿已在审讯中供认自己是犹太教徒。比巴图明白审讯意味着什么,他想象着自己天使般的女儿所遭受的披着羊皮的豺狼的蹂躏。富有而自负的他有些沉不住气了。“暴力之下必然会得到并不存在的事实!”洛伦佐却坚称,只要真诚相信上帝,上帝就会赐予人们力量经受皮肉之苦。洛伦佐的言辞刺激了比巴图,他写下一张“声明”:“我,洛伦佐供认,尽管我有人的外表,但事实上,我是猩猩生的杂种。”使用宗教裁判所审讯伊莱丝时的刑法,洛伦佐被反剪双臂上吊,只是他的衣服没有被脱光。上帝似乎没有赐予洛伦佐战胜皮肉之苦的力量,他被迫签字,承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上帝显然只关乎人们的灵魂而不是肉体。肉体再一次战胜了灵魂。洛伦佐对上帝的力量失望了。
洛伦佐带着比巴图捐赠的黄金,向教会请求释放伊莱丝。教会接受了黄金,但以不能破坏规矩为由拒绝释放伊莱丝。比巴图被迫展示了洛伦佐供认自己是“猩猩生的杂种”的声明。受到羞辱的教会通缉洛伦佐,洛伦佐闻到风声后潜逃了。
二、革命
1807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席卷西班牙。洛伦佐以革命者的身份跟随拿破仑的军队回到了马德里。
教堂里,教会领袖格里戈里奥指挥教众在作祷告,革命军闯入。一阵骚乱。格里戈里奥对革命军的马刀和手枪视而不见,沉着命令继续祷告。军官被激怒:“谁在统治这个国家?”格里戈里奥泰然自若,声音洪亮:“上帝!上帝统治这个国家,还统治这个世界的其他地方!”军官举枪击毙了在朗诵圣经的教士。参加祷告的教众在惊恐中作鸟兽散。军官接着宣布撤销宗教裁判所,没收教会财产,释放被关押人员。格里格里奥对上帝有着真诚而坚定的信念,但是,上帝可以安慰和拯救人们的灵魂,对针对人们身体的革命,却明显的无能为力。
在审判格里戈里奥神父的大会上,洛伦佐慷慨陈词:“我们到这里,是为了传播革命的伟大精神。它让我们睁开眼睛。革命是不可阻挡的,革命的精神是逻辑,是公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具有相同权力。那些拒绝看见自由之光的人,不能得到宽恕,以自由为敌的人不能拥有自由。”自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而革命的目标就是追求和实现自由。当然,洛伦佐明白,这种自由不仅意味着精神从宗教束缚中的解脱,也意味着肉体从灵魂的压制中解放。而且,就洛伦佐的革命动机而言,也许后者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革命也解放了伊莱丝的肉体。15年来,伊莱丝第一次闻到大街上的空气。但这空气中却弥漫着血腥。街道上尸体横陈,其中既有革命者、反革命者也有更多的无辜者。其中包括伊莱丝的全部家人。枪声中野狗在猖狂地撕咬着尸体,成为街道的主人。伊莱丝茫然行走在街上,经由宗教审判和革命,除了一副残缺的躯体,她已经不再剩下什么。她忽然想起那个改变她命运的教士,这是她仅剩的渺茫希望。
为帮助伊莱丝,戈雅找到了洛伦佐。此时的洛伦佐,依然目光如炬,言辞锋利,但这一切,所表现的不再是教士的虔诚而是革命者的成功。在与戈雅的交谈中,洛伦佐展示了他的灵魂嬗变:“离开西班牙,我被迫逃亡法国。在法国,革命正在兴起。突然,灵光闪过,我意识到我这一辈子都错了。我拜读了伏尔泰、卢梭,会见了丹东-卢克,我受到了洗礼。我为革命流血。我还在那儿结了婚。”肉体对灵魂的背叛使洛伦佐逃离了旧时代,而革命使洛伦佐完成了肉体对精神的彻底颠覆,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革命使肉体不再羞羞答答,肉体成为自己的主人。一个革命者的肉体只属于现在和未来,过去——作为传统和责任——总意味着某种羁绊和桎梏,意味着某种削弱革命斗志的力量。革命者需要摆脱一切束缚,需要与过去彻底决裂。于是,革命者洛伦佐不再认识丑陋、肮脏的伊莱丝。对洛伦佐来说,那个美丽的天使已经被时间谋杀,她的身体早已沉入宗教裁判所牢狱的黑暗中。
三、最后的选择
还没有来得及品尝革命胜利的果实,甚至还没有来得及执行神父的死刑,反对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的英国人打进来了。仓皇出逃的洛伦佐被抓回来。教会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重新获得权力,这一次,被审判的是洛伦佐。经过革命洗礼的教会似乎变得宽容,或许他们发现了洛伦佐作为一个煽动者的巨大潜能。格里戈里奥神父又恢复了他的尊严。
“洛伦佐教友,这个审判不是针对你。但是,你已经成为魔鬼的化身。就你所犯的罪行,应该判处你死刑。只要你放弃你所谓的革命,只要忏悔你对上帝所犯下的罪行,你就可以得到宽恕。”
洛伦佐无动于衷,也许往昔身体被禁锢的生活同死亡相比更加不可忍受,也许曾经获得的身体解放使他觉悟到革命比上帝更值得忠诚。
格里戈里奥神父继续耐心地劝导:
“你可以留下你的肉体,你的灵魂可以得到升华。希望你回到我们当中,共享上帝的爱。”
格里戈里奥神父的目光仁慈而充满期待。洛伦佐的无言代表一种坚定的拒绝。
死刑执行现场,以前的教友们集体呼喊甚至齐声吟诵,极力挽留洛伦佐。这一次,同以前放逐洛伦佐相比,他们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耐心。
“你的眼睛被蒙蔽了,兄弟,睁开眼睛吧。”
“悔过吧,兄弟,你仍然会得到上帝的宽恕。回到我们身边,上帝会张开双臂迎接你。”
绞环已经上到洛伦佐的脖子上,教友仍然没有放弃,仍然在呼唤洛伦佐回头。
到了最后的时刻,神父还将十字架塞到洛伦佐手里,深切期待他悔过而免于死亡。洛伦佐木然将十字架扔到地上。绞环在上紧,教友们的恳求还没有停止。
“洛伦佐!”一声凄厉的呼喊在嘈杂的人声中如同闪电划破夜空。洛伦佐抬头望去,是伊莱丝,那个使他脱离灵魂羁绊,第一次获得身体解放的女人。洛伦茨的脸上在受审以来第一次有了表情。在洛伦佐凄冷的微笑中,绞环上紧。他嘴角歪斜,闭上了眼睛。
执行洛伦佐死刑的绞刑台成为欢乐的舞台。伊莱丝则跟随着运送洛伦佐尸体的马车走向坟场。
洛伦佐很容易被理解为一个偏执狂,一个伪君子,一个投机分子。但是,他寻求身体的解放可以理解为人性在经历了宗教的长期束缚之后的复苏。如果我们承认人的身体的自然性,洛伦佐敢于正视并追求自己的身体自由至少体现了一种坦诚。革命,无论是毁灭还是拯救,总是首先关乎身体。上帝桎梏他的肉体,而革命则承诺并让他实现了身体的自由。虽然,灵魂一旦失去归宿,躯体只能流落街头与暴食的野狗为伴。但是,体悟过上帝的枯燥乏味和革命的新鲜刺激之后,洛伦佐坚定了自己的追求。
忠于上帝还是忠于革命,洛伦佐最后选择了革命。
[i] 著名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继《飞越疯人院》、《莫扎特》、《性书大亨》之后的又一力作。2006年出品。该片透过18—19世纪西班牙最著名画家戈雅的眼睛,描绘了在那一时代激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宗教审判、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入侵西班牙,人们的情感纠葛和灵魂挣扎。剧中男女主角洛伦佐和少女伊莱丝分别由西班牙的巴尔登和美国的波特曼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