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的缺陷


  经济学家的缺陷

  看东方电视台的《头脑风暴》节目,觉得很有趣。来自房地产开发界的企业为一方,来自房地产代理营销等中介业务的企业为一方,来自媒体的代表为评论方,三方嘉宾就当前大家关注的房地产问题,各抒己见,甚至唇枪舌剑,热闹非凡。当然,作为房地产产品的最终端,消费者只能是观众不算一方,偶尔捧个秀场。

  有趣的在于,大家争论的结果,除了得出的一系列怎么更有益地发展的结论之外,并没有找到当前公众对于房地产开发的不满意的症结所在。其中,嘉宾中一位口必称“我们经济学”的教授,尤其为我所关注。他甚至比备受责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领导,都还激动,他从经济学出发,站在企业的角度(他本人是大学房地产开发研究中心的主任),以捍卫经济学神圣的勇气,对政府的宏观干涉,进行抨击,对评论界的悲观进行明确地回击,对于我们可怜的消费者,说了一大通关于谁也无法真正说的清楚的“投资”与“投机”的指导。

  这种经济学家现象,越来越多地发生在国家的各个领域。可惜的是,经济学家们的辛苦,却并没有得到认可,关键的关键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是建立在他们的天生缺陷基础之上的。首先,以我们非常有限的经济学水平来看,好象所有的经济学假设和模型,都是基于若干的前提与假设的,所以,这些边界条件的变化,可能导致的,是结论的可能多样化,甚至说不准,公式和逻辑本身都靠不住哪。结论和逻辑,都是死的,但思想是活的。追随西方,并不是什么一定要划分清楚对错的事,但追随的如果仅仅是公式、模型和所谓的经济学逻辑,而且,还鼓噪和忽悠着劳苦大众,那可就不对了。其次,房地产问题,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呢还是一个别的什么问题?这就要看是站在那样一个视角了。老百姓看,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民生问题,地方政府看,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国家或者执政党看,可能是一个政治问题。电视节目的真正主角,其实并没有出场,如果是一个加上政府和银行的四方的争论,才可能真的是风暴了――――但风暴的中心,又怎么能够让处于风暴中洗礼的人们感受的到??

  经济学家或者各种学家充当全社会精神兼真理领袖的现象,在很多领域出现。比如,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如股市行情的演变预见。一位金融学的博导,无论怎么研究,都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股市只能上升,不能下降。真的是这样?就象我们上海的房产价格,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逻辑再精美,也要看在多大的时间尺度上看。如果上海的水平面上升到把房地产都浸湿了,是不是价格还要升不能降?老师说,股市即使要降,也要等到08年,大非流通才可能出现。如果是大非能够使行情出现调整,如果政府真的想要市场下降,那么,70%左右的大非提前流通,能不能使行情下降?别以为说到08年流通,就08年之前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变通,那就不叫中国的政治。把部分非划转给社保,现在开始补充社保资金,也是一个不小的,对市场有影响的量。对于中国的崛起,对于解决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种黑洞,不是流动性过剩,资金多多益善。看清楚我们的问题:是承载流动性的结构缺陷,才造成了局部的流动性过剩。

  党和国家的领袖,当年在上海代表团发表著名的“八荣八耻”时,我曾经对整天沉浸在当时行情中的朋友说,这话是说给当时的上海领导人听的,不是给我们听的。即使是从事经济工作或者是金融工作,不断地领会“以人为本”以及“和谐社会”等指示,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把握一个国际热钱的度,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否有些助益?对于天天谋划着差价蒙人的所谓各路主力,“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也许能够多少有点警觉?对于奋不顾身,投身于股海的投资者,“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或许能够在未来,能有新的人生触觉?。。。。。。

  这都不是经济学。更不需要什么导师来忽悠。因为无论什么学,都要归结到人生的学问,也就是都要学习着怎么生,也就是完全可以简称为“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