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岂应住鸟笼?


百姓岂应住鸟笼?

冀志罡

建设部高官又放话,要限制住房面积,说是中国人多地少,资源紧缺,主力户型不应超过90平米云云。不是“90· 70那么简单,而是声言在户型规限之外,要再对90平米以上户型加税!

我不想评论建设部是否有权加税,其法律依据又何在——已经有太多的人评论过了。我想说的是,建设部有何依据,规定老百姓的住房面积?为什么中国最适宜的套型是90平米,而不是80100平米?中国人多地少是实情,但那是以人均耕地面积算,并不能证明中国人就应该挤在“鸟笼”里过日子。

回想起来,每当某种资源紧缺的时候,就有官员出来苦口婆心地劝告群众:中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僧多粥少不够分,只能每个人少享用一点,好让更多的人能分一杯羹。

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老百姓不能不频频点头,进而不得不认命——谁让你生在地不大、物不博,人口却众多的中国呢?

但也只是听起来有道理而已。曾几何时,北京为了让几百万市民冬天吃上大白菜,都要煞费苦心,南征北调,最后分到每个职工头上也不过那么几百斤。那时谁要敢说把北京人口增加到2000万,估计分管大白菜的领导首先就得抗议:增加这么些个人,去哪儿找大白菜给他们分?

现在北京常住人口有2000万了吧。有谁吃不着大白菜?有谁还记得大白菜?即使在最寒冷的日子,我们还有哪种新鲜蔬菜是吃不着的?

这就是了。市场的应变能力是无穷的,虽然人们很难在事前相信这一点。记得十多年前讨论北京应否允许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的时候,“白菜论”还是反对者的一大论据呢。

有人又该抗议了,住房和白菜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很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白菜也好,住房也罢,都是使用一定的经济资源,再加上人类的劳动和创造,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说中国人多地少固然不错,可是当年的耕地面积较今天为多——中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减少——为什么就死活生产不出足够的大白菜,连荣居京畿的老百姓都满足不了呢?

你当然可以讲客观原因,比如当年没有塑料大棚。但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不正是在市场利润的激励下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的吗?如果计划依旧,分配依旧,我敢断言就算把北京人口减少一半,大白菜也还是不够分。

回头说住房。老百姓买多大的房子,本是量力而为、量需而为的。小两口的婚房,可能90平米都嫌大;若是上有老下有小,恐怕120平米都太拥挤;在市中心上班的,不得以要买贵一点小一点;在家工作的SOHO一族,则远赴郊区享受一下宽敞的廉价住房。看起来差别不大的人民群众,其实住房需求是个个不同的。

要满足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只能借助于相互竞争、各出奇谋的开发商,让他们去研究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再量身定造出合适的产品。一刀切出个90平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芸芸众生都塞进去,其结局不会比当年的大白菜更好。

至于人多地少,土地稀缺,对发展农业的确是难题,亩产万斤终究只是放卫星。但对于城市化及住宅开发,却并不像表面看来那么理所当然。篇幅所限,容我以后再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