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而不是通过爱情



——Go after virtue,face up to nihility.Make yourself different.Save,but not evade.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傻子都能说两句。你别说,国人太精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阿,这时候傻子反倒是清醒。我也是众人皆醒我独醉阿。最近因为某个人,突然想起这个问题。实在出乎意料,过去一直觉得爱情不可定义,只可描述。因此,从来都是避而远之,罕有评论。今晚兴致偶生,看人间万象,听故事许多,渐至有所感悟,不妨说来与列位看官稍加分享。没兴趣的马上撤,省得告我强奸谁谁谁的耳朵云云,不好听的。至于有兴趣的朋友,只消看看便可,对与不对,毋需多言。时下相对主义犬儒主义虚无主义如此盛行且结伴而行,此一提醒唯恐已属多余。
      
今日主题:爱情,而不是通过爱情!
      
爱情是自己涉身其中、舍身其中的东西,当然不可抽离了自我去对待自己的爱情。爱情是两个主体之间的事情,是二者之间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且互相爱慕并愿意互相奉献的惺惺相惜。即便是吃苦受累,也不是如包身工一般被动的受剥削,必然也是感觉愿意且乐意,因而并不失去意志自由,也因此得以保持全人。所以,爱情就是爱情,是你我之间的事,有时候甚至很不情愿旁人插手,包括亲戚朋友甚至父母,因为别人插手会破坏其中的主体间性。
      
尊重爱情这种说法姑且可以接受,无异于是说要尊重主体性。但眼下多数爱情似乎多是通过爱情,而且从一开始就是计划好的,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实质上都已经完全雷同并等同于一桩买卖。比如包二奶,就是典型的通过爱情,你当然可以声称其中蕴藏了很多爱,就像塔克拉玛干蕴藏了很多油田,我不说信也不说不信,因为可能大家对爱的定义不同,而且似乎国人老是把爱与性混淆。不过,但凡通过爱情,都已经不是爱情。这是对爱情完全的地道的异化和曲解。你可以选择其他千万种定义法,就是不可以说通过爱情!
      
通过爱情,就是以爱情为手段,以其他为目的。这是工具理性对于爱情这个价值理性的典型的僭越和侵略。那样就是典型地把爱情给工具化、对象化以及客体化了。所以爱情必然建基于主体性,形成主体间性,注重沟通和交流,注重平等和关爱。一旦通过爱情,爱情就成了宾词,丧失主词应有的地位,从而成为谋取某种非爱利益的工具。比如为了小车洋房,但我们知道小车洋房既非爱情的充分条件也非爱情的必要条件,总之它就根本不构成个条件。比如为了高官厚禄,不管多高多厚,显然都是利用爱情,因此也不是爱情。比如其他种种,大家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只要在形式上采用了“通过爱情”这样的方式,在实质上就绝对不是爱情了。哪怕为了一个崇高的目的,比如“同志们,为了革命,让我们慷慨献身吧!”这个也不是爱情,这个叫做革命或者闹革命。又比如新闻里面说有女孩子为了救父亲舍身求医疗费,愿意以多少钱嫁给某男性,这个貌似爱情,其实也不是爱情。这个叫做尽孝心或者孝顺。通过爱情在中国采用了种种隐蔽的形式,例子之多不胜枚举。比如为了解决在京户口的,为了出国赚钱的,甚至为了方便好玩的,想来各位也都熟悉。
  
这样一来,对于原本很真实的爱情方式,比如一见钟情,我们倒是猜疑颇多,踌躇犹豫,觉得是不是太简单了点,嗯,我得想想,是不是另有图谋?非要想出个非爱目的来方才罢休。这样其实好可悲,等到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多少红男绿女偶然相爱,甚至地铁站候车也等出一段真爱来,真是又爱又恨,到头来要么羡慕不已,啧啧称奇,要么抛出一句酸葡萄原理主宰下的俗话:哈哈,假的,浪漫只在电影里。进而开始自我安慰,终于寻求到一个陈腐的平衡,在自我循环的论证中过着始终平淡无奇的生活。电影也是个作怪的东西,有时候偏要拍出一些这样的镜头,搞得我们泪如雨下,什么泰坦尼克号啦,风月俏佳人啦,烦都烦死了,我们才不信呢!毕竟,相信一个跟我们观念不一样的东西是多么困难!就像在古代非要中国人相信我们不在世界的中心一样,太让大家伙失望了,谁也不愿意相信。
  
但是可悲就在于,我们的“通过爱情”哲学恰恰是站在爱情的对立面,是否定爱情本身的,因此注定得不到爱情。如果爱情是幸福的必要条件的话,我们因此也会得不到幸福。而幸福,我们多么希望她像花儿一样,开在我们的私家花园。所以搞来搞去,我们最终发现,钱是搞到了,车子也开上了,没准法院真把别墅也判给你了,可是,我们手里的越多,心里的越虚空,到最后都成了精神荒原了。人老珠黄之时,只好颓废下去。于是开始感慨命运不济,殊不知原来命运就在手中。你一松手,它就任人摆布了。所以,谁以消极的角度理解命运,谁就是骨子里有奴性的人,不肯主动践行自己的人生路。把一切看成老天注定的,或者说白了就是别人他者安排好了的!这个就是严重的主体性的丢失!后果比丢了钱包厉害多了。所以,顾城那句诗我是喜欢的:“命运是大地,你走到哪里都走不出他的手心。既然这样,你又有什么不能放弃?”这是告诉我们人活着要有主体的诉求、主动的勇气。
  
所以最后还是回到康德上来,回到哈贝马斯,回到迦达默尔。西方哲学可以说从头至尾解决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主体性(subjectivity),这在康德那里讲得很清楚了。启蒙是什么,启蒙就是对主体性的呼唤,启蒙就是反对laziness and timidity,叫做面对自我。另一个问题就是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主体间性就是面对他者的问题,这个在后两者这里已经有了详尽的阐述,主旨就是要尊重他者包容他者,学会把别人也当作主体看待。至于发展到后来生态伦理还有约瑟斯的责任伦理,其实也是在人和人的主体间性背景下对于非人生物的一个有趣的扩展,虽然不至于说一切花鸟虫鱼,甚至一切动物植物都是兄弟姐妹,但的确是要我们尊重其他类型的生命。说句玩笑话,叫做:尊重鲫鱼,就是尊重我们自己。你别说,很多西方国家对于钓鱼都是有着很严格的法律规制哦。这里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把自己也只是看作一颗棋子,当作某种奴性的对象化的存在,如何我们又能把人家当人看呢。所以,一定是先有主体性,后有主体间性。不可以也不可能颠倒。这两个问题都解决好了,就有助于解决第三个问题——客观性(objectivity)了,客观性说的就是“面对事实”的问题,也就是在人之外的其他存在和人本身的物理存在,我们怎么看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又要回到海德格尔,回到胡塞尔了,他们是代表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解决方式的。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都企图回答这个问题,胡塞尔说“面对实事本身”就是这个意思。
      
说了这么多,稍微上升一点理论高度好了,大家不要笑啊:爱情先是要有主体性,然后要有主体间性,二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至于客观性问题,你爱怎么解决与爱情无关,但是爱情美满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帮助哦!好了,暂且打住吧,明天还要上班呢。让我们以存在主义的语气和方式为今晚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爱情,就是爱情;此外不再是别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