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刘 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我从不重视学历,在高校里深造,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学到什么,然后全力以赴把它学好,于是,我成了普华永道唯一的没有任何会计师证书的财务总监。今天作总裁(百安居中国)也一样。
——卫哲
看了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文章,往往最终把问题推给制度,抱怨重重。宏观经济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现状的确存在,但这是短期不容易改变的现实。本文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学历含金量的角度,谈一些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
一批批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首先不应该抱怨社会选择的失误,其实,就业失利的原因主要在大学生自己。我只觉得大学生对教育制度培养高等人才的真正意义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大学生谈就业难是建立在“学历=能力”的错误假设上得出的错误推论罢了。读书破万卷,而是否真正能够理解并形成一种具有创造力和成长性的能力倾向才是在就业中取胜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当今大学生就业失利的自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眼高手低——忽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冷眼思考自身的价值。很多大学生认为,我是带有较高符号化信号的大学生,因此,我的工作理应好些,我的收入理应高些。其实不然,在这个60分非常容易,大学文凭很容易混来的年代,大学生在大学的努力远不及高中时代,动手能力也相当的差,甚至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清楚。以财经类专业为例,排开财税类学生是否关注最新的领域不谈,他是否了解自己国家的财税体制,对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理解究竟有多深,令人质疑。一个高喊要去税务系统工作的财税专业大学生,却连最基本的国税、地税征什么税种都不知道,那么,没有工作,又有什么抱怨的呢?
第二,不能正确对待大学教育模式——创造力下降。读了四年大学,好多学生说,我什么都没有懂,学工科的没有创新,学经济的,说老师这个没有讲,哪个没有教。其实,这就是自身对大学教育模式的错误理解,大学之力,在于对启蒙学生潜质的一个诠释力。并不在乎于,怎么给你鱼,而在于培养学生在一种环境下对人生、对知识、对自身专业的理解,以通过积累知识深化潜质,简而言之就是“明德悟道,格物致知”。所以,读什么,怎么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好的老师,更侧重的是点睛,而作为点睛基础的画龙,应该是学生自己应该做的!所以,真正的知识是体会出来的,不是像小学生一样教出来的,更不是想
第三,抱怨环境。大一点说国家经济发展难于拉动就业马车是不争的现实,但大学生应该告诉自己是我应该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如何锻炼以提高自身的修为以在就业中获胜,而非抱怨;小一点说,不要抱怨学校,优秀的学生在任何地方都一样,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所以一切要看自己怎么去权衡自己,怎么去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到人境合一,才能在就业中发挥优势!
第四,把文凭符号化。诚然,文凭符号化是知识最有力的信息反映。这只是可能的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虚拟的前提。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允许一个只能给自己创造1元钱价值却渴望获得大于1元收益的人在自己的企业里。所以,永远不要渴望拿一张符号化的文凭去骗别人。如果说越来越多地大学生就业难,从微观上讲,应该是公司企业变精明了,因为他们已经剔除了“学历=能力”错误假设条件,而大学生变傻了,变浮躁了,他在欺骗自己指望一个虚拟的品牌符号去换取一分现实的工作,在不断地重复博弈过程中,事实证明新的纳什均衡让大学生输给了农民工。所以,无论是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含金量在于企业对此人成为员工后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预期,当符号发挥作用后,产生正外部效应很高的时候,这种符号化的文凭才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从会计理念上讲,一个建立在有形资产基础上的商誉才具有价值。这就是教育的魔力所在,因为,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创造力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却包含水分粗制滥造的符号,所以如果教育制度存在问题,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主动去破戒症结,而不要坐以待毙。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笔者没有抱怨宏观形势下中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外在问题,因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应该从学生自身着手更为容易,毕竟一个市场的改变和调节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只有从自身找原因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每个学生都能转变观念,恐怕就业难就更容易破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