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升亮:台湾政局能否迎来“九月枫”?




  
在泛蓝推动罢免案之时,泛绿方面以六月雪讥笑其不能持久,岛内不少媒体也认为罢免案表决之日,即是陈水扁脱困之时。当时,名嘴陈文茜即相对应地提出九月枫的说法,预言9月份才会是陈水扁处境最艰难、台湾政局变数最大的关键点。近来岛内倒扁声势再起,陈水扁困境加深,似乎印证了陈文茜的判断。然而,以台湾的政治气候推论,9月的秋风真的能让枫叶变吗?

倒扁运动的升级

  
近来,在陈水扁家族弊案仍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前民进党主席施明德发起的百万人民倒扁行动蓄势待发,成为岛内各界的关注焦点,对未来政局发展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冲击。
  
施明德突然决定出手倒扁并迅速形成巨大声势,多少出乎人们的预料。因为在此以前,当部分泛绿学者发表公开声明要求陈水扁辞职下台时,施明德选择沉默以对。李登辉及台联党明里暗里的打扁动作不断,甚至释放出扁下吕上三条件的信息:一是给予陈水扁特赦,二是吕秀莲宣示不角逐下届总统,三是由王金平组阁。这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给人一种扭转台湾政局走向的杠杆即将在此出现的感觉。
  
大概连施明德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每人一百元倒扁的创意竟然收到奇效,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就筹集到上亿元新台币的承诺金、汇聚了百万民众的意志。这背后所反映的是民众对陈水扁的不满与不耐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施明德不过是提供了一个爆发点而已。
  
施明德的人格特质与历史背景,当然也是他能够得到民众信任的关键因素。跟泛蓝的罢免案相比,施明德来自于陈水扁的同一营垒,民进党难以用蓝绿对决来转移焦点,其不是你倒就是我亡的决心也非饲料鸡可比。与泛绿学者单纯进行道德劝说不同,施明德不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发动群众、付诸行动,准备以静坐示威等手段直接施加压力。
  
一时之间,你汇钱了没有成了台湾最流行的问候语。一大批曾投票给陈水扁或与绿营有深厚渊源的人纷纷加入。律师界、文艺界出现了连署及群体性的呼应之声。陈水扁上台后的首任教育部长曾志朗、刚刚从台驻欧盟代表位置上退下来的程建人都公开表示支持。
  
民进党用泼粪式的手段对施明德进行抹黄、抹黑、抹红,甚至还策动施明德前妻拿出施年轻时在狱中写下的悔过书,意图对施明德进行人格谋杀,削弱其倒扁正当性。但是,事与愿违,这反而激起更多民众对民进党、陈水扁的反感,也激发了施明德的斗志。
  
从泛蓝的罢免案、泛绿学者的公开声明、李登辉与台联党的一系列言行,到施明德的大动作,虽然并不连贯,也非层层递进关系,但无可否认的是,倒扁运动正不断升级,即将在9月份迎来新的高潮,陈水扁处境则更加艰难,危机加深。

秋决带来的变数

  
施明德将从99正式开始静坐活动,准备动员数十万民众加入。一股强烈的风暴已经在海上生成,台湾政局呈现山雨欲来的微妙气氛。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这会给台湾政坛带来多大的冲击则殊难预料。
  
陈水扁可谓闻风而动。为了避开这股风头,他故伎重施,又玩起了出访的把戏。这一次,他选择了去南太平洋,并借机极力争取乘所谓的空军一号过境美国关岛,大做美国相挺的文章。只不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结果只能是自讨没趣、自取其辱。而施明德将原拟定的启动时间推迟到陈水扁返台之后,也让陈水扁的逃避计划完全落空。
  
施明德倒扁活动开始之日,即是岛内政治势力新一轮角力发动之时。面对激愤的民众,陈水扁将何以自处?施明德的静坐活动能发挥多大的动员能量?刺杀施明德的传言会不会变为现实?倒扁群众与陈水扁支持者之间有没有可能发生冲突与对抗?一旦陈水扁拒不下台,群众运动会不会向持续抗争方向发展?施明德有没有可能被逼得以命相搏?台当局又会用何种手段对付倒扁民众?其中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不管陈水扁下不下台,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民进党也会为保扁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具有中国国民党主席与台北市长双重身份的马英九,再一次因陈水扁的贪腐与赖庄而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受到外界到底是当陈水扁的九门提督还是做反对党领袖’”的拷问。接受处理“3.19事件后泛蓝抗争活动及罢免案的教训,马英九似乎已决定走一条相对安全的路:坚持依法处理群众活动,如果能保持和平理性则允许24小时静坐,同时不让国民党卷入其中。但是,夹在施明德与陈水扁之间,马英九的这条路必然走得辛苦,能难做到全身而退。
  
泛蓝不参与施明德的这场活动,并不意味着它在其它方面也毫无作为。9立法院新会期开始,除了在推动相关法案上的竞争外,国民党在倒阁案上的动向值得关注。从现在的形势看,推动倒阁案、拉苏贞昌下马,似乎让陈水扁多了上下其手的空间,一旦其乘机拉王金平组阁,反对国民党不利。但是,施明德因素如能引发连锁效应,改变政治气氛,会大大增加泛蓝出手的诱因。
  
施明德的行动同样可能牵动泛绿内部,尤其是李登辉与台联党的某种变化。对于李登辉来说,其最高战略就是整垮民进党、接收民进党的资源,拉出部分国民党本土派,推动政党重组,构建以台联党为核心的新绿势力。一旦出现对其有利的形势,被称为政治精算师的李登辉必然如秃鹰般地下嘴,既快且恨。
  
表面看来,迫于施明德倒扁行动的压力,陈水扁暂时收起对苏贞昌的不满,苏贞昌也借机表忠心,双方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是,苏贞昌的结构性困境并未改变:与陈水扁绑在一起,自己的民望只会继续下坠,时间越久就越难挣脱;与陈水扁切割,走苏修路线,很容易被陈水扁当成祭品送给李登辉及力保自己的基本教义派。

临界点将会在何时出现?

  
陈水扁之所以能硬挺住不下台,台湾政局至今没有发生剧变,主要是因为形势发展还没有越过两个临界点所至。
  
其一,民众对陈水扁的不满并没有升高到愿意接受政局剧烈动荡、自身生活受重大影响的程度。民调表明将近70%的民众希望陈水扁能辞职下台。显然,对于三分之二以上的台湾民众来说,他们已经不把陈水扁当成领导人。但是,如果陈水扁坚决不下台,并绑架民进党顽抗到底,而且也根本不在乎台湾社会为此付出多大代价,这批民众中的一部分人就会选择再忍耐一年多。
  
在施明德倒扁过程中,李家同、龙应台均公开提出异议。他们的核心观点就是认为陈水扁当然应该下台,但是如果把他逼下台就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即便成功,也会毁坏比陈水扁下台更重要的价值,结果得不偿失。他们的看法当然存在着很多盲点,但在当下的台湾社会,这样的声音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占主体、工商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台湾社会在近年来的政治纷乱中大体还保持相对稳定。尽管近年来,这种稳定不断受到政治力的干扰与冲击,但它仍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呈现媒体中所看不到的从容。这让形形色色的安定牌都有了一定市场。台湾政治体制的转换与发展已进入今天的阶段,虽然民进党执政时期进少退多,乏善可陈,但无可否认的是,当今的情况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反抗体制野百合时期有了很大区别。与万年国代相比,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对一个有本土政权当护身符、再过一年多就将自动下台的领导人,其容忍度显然要高得多。
  
其二是民进党为保扁而付出的成本还没有大过弃扁的代价。如果台湾社会要避免因倒扁而造成的巨大震荡,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泛绿出面清理门户、逼陈水扁下台。虽然泛绿内部一直有两种声音,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其主流意见仍然认为留陈水扁在台上固然有害,但若是逼他下台,让吕秀莲继任,不仅民进党内部权力结构坍塌,而且本土政权更会崩盘,2008年继续执政将毫无希望,因而只好两害相权取其轻
  
过去一段时间,由于陈水扁的弊案层出不穷,且问题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继续累积一般民众的怨恨,另一方面让民进党受到更大的拖累,也看清楚只要陈水扁在台上一天,民进党就没有停损点可言的前景。显然,这在上面所说的两条线索上都往更靠近临界点的方向进逼。
  
施明德未来的行动可能会陷入一种两难处境:绝对遵守和平、非暴力的原则,虽然会受到民意与舆论的高度支持,但陈水扁只要装作看不见就可以继续赖下去;如果演变成绝食、抗争甚至冲突,当然能给陈水扁造成很大压力,但同时也会让相当一部分人因担心发生暴力而退出,减弱支持力量。这在某种程度上又会变成马英九的两难,会减弱倒扁的动能。
  
这其中当然还有一丝游走的空间可寻。但是,对于施明德来说,他所主导的静坐活动,若不能得到司法部门更为坚决的查办行动的支撑、受到媒体对陈水扁弊案更深揭露的烘托、展现出感动人心的力量,大概也很难推动台湾社会跨越那两个临界点
  
未来的台湾政局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但在陈水扁会不会下台的问题上,两个临界点何时出现将是重要的观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