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太阳与晒盐


  灼人的太阳晒得人头上冒汗,人们进屋纳凉时,晒盐人却顶着烈日出门了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盐是每家每户每天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当人们每天品尝着可口的佳肴,喝着鲜美的羹汤时,可能很少想起,没有盐,其中的一些菜肴就会淡然无味!从古至今,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物资,而盐的生产,是太阳能的又一项伟大的利用。一般而言,盐利和盐税要占古代国家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海盐的制法有生熟之分,生者将海水放入盐田自然晒蒸,熟者则起灶煮海水为盐。还有的工艺是海水先经竹斗笠浓缩后,在倒入独木条内晒干。

  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蓝天上白云朵朵,倒映在盐田中。虽然在海边,但是空气中没有多少风,热得要命。不过,对于晒盐人来说,这可是难得的好天气。晒盐人斗笠下的脸被晒得红红的,双手也被炎炎烈日晒红了,粒粒汗花挂在皮肤上,在阳光下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这里的村民以前大多靠海吃海,晒盐是主业之一。他们管盐场叫盐坦。晒盐,离不开太阳,晒盐是个靠天吃饭的职业,虽说一年四季都可以晒盐,但是阳光最猛烈的五、六、七等几个月,对于晒盐人来说,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是晒盐的黄金季节。晒盐人就盼着炎炎烈日,当灼人的太阳晒得人头上冒汗,他们却顶着烈日出门劳作了。以往,他们晒的是“缸爿坦”,所谓“缸爿坦”,就是用一片一片缸爿(陶片)拼成的坦格。后来,慢慢的有人开始用黑膜垫底结晶新工艺了,就是将黑膜铺在盐坦上,再引海水在上边晒盐,由于黑膜具有较好的吸热性,可以提高盐的产量,管这种盐坦盐民们就叫“黑膜坦”,现在基本上都是“黑膜坦”了。盐是如何晒出来的?首先得将海水引进盐坦,现在是用抽水机将海水从海上抽上来,一格一格(一口盐田叫一格)漫进来,然后蓄好海水,海水在骄阳之下慢慢自然蒸发,晒盐人用盐度表去量,等晒到一定的盐度时,就可以“落盐”了,就是说,盐粒开始从盐水中结晶出来,能够“漂花”了。这时候,晒盐人还得时不时地用绳子去“旋盐”,“旋盐”么,就是拖拉着一根绳子围着在盐坦中心的一个点朝一个方向转圈,不“旋盐”的话,结晶出来的盐花颗粒很大,“旋盐”旋一下,盐花就会细得多。到开始“漂花”时,就可以“扫盐”了,这时候,盐花还是浸在盐水中的,晒盐人用盐扒或扫帚将盐花聚在一起、扫在一起,放到箩筐中,担到盐田边上的倒盐的“盐涂”上,白花花的海盐堆在一起,上边覆盖上黑膜,防止雨打,等堆放一两个月、两三个月后,卤水漉干了,就等着盐业公司收购了。

  据说郑成功到台湾时,大军三万多人,加上大量的移民,食盐成了问题。部下在郑军中抽调一些在大陆曾做晒盐工的士兵,在海边建了个盐场。一畦畦的晒盐池建成了,立秋以后海水被引进头畦。海水在盐畦里蒸发,含盐度提高,再进入二畦、三畦,如此逐级蒸发,含盐度不断提高,到五、六畦,结晶成皓白的海盐。那一个个小丘,最终把海滨变成了银色世界,就这样台湾晒出了自产的海盐。

  开辟盐田,用太阳晒盐,夙沙氏被尊为海盐的开山祖宗,清朝同治年间,泰州修建专为祭祀“盐宗”的庙宇,里面供奉着三位盐宗,其中夙沙氏居中坐主位,而开食盐专营之先河的齐相官仲和在商周之际以贩运盐卤闻名的胶鬲则陪伴夙沙,分站两旁置于陪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