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周易》名传天下,功在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系》、《说卦》、《文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大圣人,曾经提出过人生的五大里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这就是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的故事。这就是说,孔子在年轻时代没有读过《易》,或者连听说过都没有,或者听说边,他误以为《易》是一部占筮的书,所以不甚重视,便没有去读它。直到晚年,孔子才翻阅《易》。这一翻阅不要紧,他发现这并不是什么占筮的书,而是阐述人生哲理的一部妙书。感叹之余,孔子为《易》写下了评论和注释,也有可能孔子对《周易》也进行了增删和改写,或者是孔门后学按孔子的传授汇集成册,这就是解释说明《周易》经部分的最早、最具权威性的“十翼”。有了“十翼”,《周易》才能据文字通释,所以才说“易历三圣”。在孔子的推崇下,《易》被儒家定为五经(《易》、《尚书》、《诗》、《礼》、《春秋》)之首。
春秋时代的孔子,会受时代局限,不会完全摒弃“占筮”而不受影响,但他毕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一是把吉凶哲理化。《系辞上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说,得为吉,失为凶,到底得什么失什么呢?从《系辞上传》的上下文看,应该指得道与失道。道又是什么?《系辞上传》说得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孔子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说明符合阴阳交变规律的行为结果为吉,反之则凶。二是奉劝君子“见几而作”。几是什么?《系辞下传》说得很清楚,“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可见,所谓“几”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征兆。由于它隐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于抓“几”的机遇,以使自己的决策与行动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告诉人们,人生不应该是搞宿命论,而是要趋吉避凶。怎样才能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呢?《系辞上传》提出了四字诀窍:顺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说,一要符合自然规律,二要讲信用。总之,孔子作《易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德国现代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过:“以公元前500年为轴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易》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规定了中国易学展开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私学,并焚毁《秦记》以外所有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及《诗》、《书》,为什么《周易》免于被焚,而成为“官家”批准下来的可以公开“刊行”、“习读”的书了?《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者,楚上蔡上人也。年少时,为群小吏……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是跟随荀子学“帝王术”的,怎么不读由周文王演而成的“帝王术”的《周易》呢?或许,正是由于李斯胎动《周易》深有研究并由此深受启发,才使李斯登上丞相宝座吧,所以他偏爱此书,便悄悄地将《周易》归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流传至今。
春秋时代的孔子,会受时代局限,不会完全摒弃“占筮”而不受影响,但他毕竟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学者,提出学易“不占而已矣”,而注重“观其义”,将一套深邃的阴阳哲理思辨和社会伦理学说注入了《周易》:一是把吉凶哲理化。《系辞上传》说,“吉凶者,失得之象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意思是说,得为吉,失为凶,到底得什么失什么呢?从《系辞上传》的上下文看,应该指得道与失道。道又是什么?《系辞上传》说得明白,“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见,孔子认为,宇宙的根本规律就是阴阳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周易》用阴阳爻两种符号来表示,说明符合阴阳交变规律的行为结果为吉,反之则凶。二是奉劝君子“见几而作”。几是什么?《系辞下传》说得很清楚,“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也”。可见,所谓“几”指的是先兆信息,即征兆。由于它隐晦微弱,往往不易被人所察觉而忽略,因此一定要善于抓“几”的机遇,以使自己的决策与行动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告诉人们,人生不应该是搞宿命论,而是要趋吉避凶。怎样才能趋吉避凶、化凶为吉呢?《系辞上传》提出了四字诀窍:顺天履信,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意思就是说,一要符合自然规律,二要讲信用。总之,孔子作《易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德国现代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这样说过:“以公元前500年为轴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充满了不平常的事件,在中国诞生了孔子和老子、中国哲学的各种派别的兴起,这是墨子、庄子以及无数其他人的时代”。《易传》把《易经》本身所蕴含的义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易》作为分析客观事物和提高人的道德境界的依据,规定了中国易学展开的基本命题,也规定了中国易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就是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禁止私学,并焚毁《秦记》以外所有史书和诸子百家著作及《诗》、《书》,为什么《周易》免于被焚,而成为“官家”批准下来的可以公开“刊行”、“习读”的书了?《史记李斯列传》中说:“李斯者,楚上蔡上人也。年少时,为群小吏……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是跟随荀子学“帝王术”的,怎么不读由周文王演而成的“帝王术”的《周易》呢?或许,正是由于李斯胎动《周易》深有研究并由此深受启发,才使李斯登上丞相宝座吧,所以他偏爱此书,便悄悄地将《周易》归入“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