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的“首席工程”


从“青岛制造”到“青岛创造”,转型距离有多远?

这是一个值得思索同时又充满诱惑与压力的命题,它不仅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也在挑战商业精英们的观念及魄力,因为只有两者的同步,才能逐步缩短此间的路程。

品牌之都——青岛是一个崇尚“创新”的城市,在青岛的各个领域,都有先行者在“探路”,其中既有你颇为熟悉的家电巨头,如海尔、海信,也有低调的行业“隐形冠军”,如亨达。

我们有必要去发现和发掘它们的“创新秘笈”——

 

董事长的“首席工程”

/于清教  谭野  卢海娟

 

2004年,在硝烟弥漫的伊拉克战场上,一种特殊的鞋子也参与了战斗,并和“zippo”火机、瑞士军刀一起被大兵们称为“战斗三宝”。

这种鞋子的学名是:新一代航空防水鞋。它以国际超前的航空服饰技术生产,运用超细纤维及纳米、抑菌技术,达到了高温环境下连续穿鞋一个月不臭脚、不伤脚的技术水准。

但是很多人意料不到的是:这种科技含量极高的鞋子竟然来自中国,而此前中国鞋在国际上是“劣质货”的代名词。

是谁创造了这令人吃惊的奇迹,是谁把“中国鞋”的名誉挽回?

这个秘密,只有到位于青岛的亨达集团才能慢慢揭开。

 

技术投入结硕果

到了亨达,你才会发现:“参战的鞋子”只是他们创新产品的“冰山一角”。

在亨达,平均每一天,有7款新鞋试制,4款新鞋上市(这个速度在国内皮鞋产业是稀有的),亨达集团同时参与制定的行业及国家技术标准竟高达16个,现在还拥有15项国家专利,并先后有150多种产品获得省级和国家技术大奖。

2005年亨达又有内增高鞋、TPR防滑片摩托靴、透气防水鞋等11个产品一次性通过了市级新产品鉴定,其中8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公司研发的动力足皮鞋采用耐磨、弹性优良的PU材料做鞋底,在鞋底内腔设计条形气塞,穿着轻便、柔软、舒适,换气效果极佳,被山东省评为新产品一等奖。

是什么在支撑亨达持续高水准的技术创新?

亨达董事长王吉万的答案是:“独特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完善的管理模式。”

在亨达,“技术创新”是王吉万的“首席工程”。

之所以如此定位,是因为王吉万对技术创新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告诉记者:“技术创新是企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要想使产品竞争力强势,占有强大的市场份额,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科技,把科研技术创新工作提到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亨达成立了自己的技术中心,这个技术中心已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目标是国家级技术中心。

技术中心下设科技信息部、研发一部、研发二部、研发三部、研发四部、计算机中心、科技成果转化部、培训部、实验室、检测室、档案室、资料室、新材料室等部门。

对于技术中心,亨达是舍得投入的:办公场所有2000多平方米,每年投入科技经费达3000多万,并购置了先进的开发和实验仪器设备,目前其检测试验条件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技术中心在公司整个技术创新活动开展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起到领头和带动作用,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进程。”亨达集团的负责人这样理解技术中心的功能。

为了技术中心最大潜力的运转,亨达专门设立了技术委员会和劳动竞赛组织委员会,由总经理亲自担任技术委员会主任和劳动竞赛委员会主任,负责抓全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还特聘青岛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轻纺专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郭先登为首席专家,并与十几名国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公司技术创新工作进行指导与支持。

两个委员会严格实行例会制度,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研究确定本年度技术攻关重点项目,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规范性文件指导实际工作。

王吉万告诉记者:“我们会确保每年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不低于营业收入的4%。未来三年内,亨达要通过国家级技术中心认定,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亨达皮革研究所的运行,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水平。”

而这些举措为亨达保持高水准的技术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的活动。也就是说,市场诱发了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最终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对此技术中心又加强了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交流,通过对自身条件和所处区域环境的战略分析后,组织公司精干技术人员根据自身发展目标进行战略选择,充分评估创新的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区域的市场走向以及研发后投放市场的效益,将有限的资源向重点创新项目倾斜,加快新项目的市场转化过程,真正达到通过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亨达的“双向聘任”

重所周知:人力资源是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IT巨头思科,在1984年诞生时,仅仅是一个两人公司,而目前其在全球的员工已发展到3.4万人,年营业额达130多亿美元。在谈到思科企业的成功秘诀,思科公司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关迟说:思科追寻的是人才资本资源开发与经营创新,每个员工的成功就是公司的成功。

对此,海尔CEO张瑞敏也有个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海尔追求的第一产品是企业人才,而销售出去的家电等则是第二产品。海尔实施人才第一产品战略后,吸收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科技人才的加盟,企业科技创新得以激活,此举使海尔高新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在同行业保持着持续的竞争力。

把科技创新视为“首席工程”的亨达董事长王万吉,自然也深知人力资源的重要,在他的倡导下,一场名为“双向聘任”的人力资源配置实验在亨达开始实施。

加强亨达集团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科研体系,成立亨达科学研究院;条件成熟时,成立亨达博士后流动站。

首先亨达从意大利聘请了著名的设计大师法比埃为总设计师,并通过与派诺蒙、英柯兰等国际一流的皮鞋企业的合作,逐步引入其在设计、研发上的先进理念。

亨达还先后与6个国内专业院校、2个国外专业院校、5个科研院所、3个专业管理公司及16位专家顾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借助于外脑,迅速提升了企业的研发能力。

同时,亨达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在内部培养和选拔了一批具有研发实力的专业人才,并通过重点高校的联合,每年不断选拔部分优秀毕业生作为新鲜血液进行补充,为技术创新准备了后继力量。

在企业内部,在高层与基层员工间,亨达也开始推行“双向激励”:从集团高层到一线员工人人参与技术创新,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亨达的科技创新屡摘硕果:总经理单存礼的作品在2003年真皮标志杯全国皮鞋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女鞋和女靴一等奖;技术中心职工兰翠萍获得2005年山东省首届皮鞋缝纫工技能大赛第二名;公司还评选出31名职工创新能手26个创新示范岗

在大力宣传表彰先进典型的同时,公司还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一带十,以优秀班组带动先进车间,这些举措使亨达集团呈现出了“全员创新”的景象。

 

“双冠”之后的创新

依托技术创新的强大后盾,亨达的品牌创建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2005年,亨达更是摘掉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双项桂冠。

为什么能在一年之内摘得“双冠”呢?

亨达给我们的答案依旧是:创新。

近几年,亨达先后与欧美等地区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与世界著名法国、美国公司合作,使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科研开发力量得到集中和加强,使公司走出一条依托高科技和品牌参与市场竞争的道路。

亨达集团先后引进了12条国际先进制鞋流水线设备,以亨达品牌为依托,进行经营创新,与法国国际品牌集团强强联合,打造出阿迪丽娜可劳迪动力足三大国际品牌,走上了集科研、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经营道路,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亨达集团还将总部迁到了青岛市CBD中心商务区,利用大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科技、资本、信息等优势资源,建立了总部模式,此举为公司开展经营活动、招聘高层次人才、获得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都表明,在一举夺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双冠王之后,亨达正依托技术创新的强大支撑,人力资源创新的充足后援,以及经营创新的“市场利刃”,开创着亨达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