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12点说明中难寻一点民意之声


 

      周明华

      针对媒体发表文章认为,呼市“有形之手”推动房价猛涨的原因:一是政府管理土地;二是二级土地实行“招、拍、挂”等,呼和浩特市委、政府近日较为罕见的投书人民网,该网于6月21日发表了该市近5000字的关于呼市房地产发展的12点说明。说明的主旨是,呼市的房地产市场是健康有序的,虽然去年房价涨幅较高,但实际房价仍处于37个大城市的35位,并不存在泡沫。

  当下,说“呼市房价猛涨事件”已成一个政府公关危机事件,我看不为过。因为,自日前新华社报道呼市继连续3个季度房价涨幅超过10%后,今年4月商品房价格同比涨幅又高达14.9%,位列全国70个大中城市之首,接着追踪报道呼市房价攀升之因是地方政府助推作用——政府运营土地,借机“以地生财”后,公众在当地政府在调控房价面前的公正形象已受到一定的怀疑。

  沉默两天后,1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关于呼市市委书记韩志然回应的一则报道,韩书记在一次会上坚决否认呼市房价存在泡沫之说。与韩志然坚决态度相映成趣的是,呼市老百姓对虚高的房价也同样的坚决反感。在报道中,不少当地居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几乎都摇头叹腕:“呼市房价太高,我们无法承受!”

  此时,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大众媒介还是街弄巷里,于“呼市房价猛涨事件”的热注和成因追问,只是当前整个国度房价虚高的一个缩影罢了!在呼市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处,或者说,于这样的危机事件明显让当地领导人感到压力之际,出于消除不利影响的行政本能,我们在呼市的这12条洋洋洒洒的说明面前就不会感到奇怪的。

  但是,当我们读完“说明”的所有汉字后,却像一只泄了气的皮球一般沮丧。12条说明,可谓数字详实、字正腔圆、铮铮有声,可就没有一丁点儿直呈当地百姓的呼声。房价飞涨,百姓购房难,连温家宝总理都为之挂怀,这更是不争的事实。为何一到地方官方的说明中就走样了呢?“37个大中城市中,呼市房价处末位”,“画外音”是不是认为呼市的房价还没涨到位?是不是要一直飙升至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天价房价”方罢甘休呢?

  其实,承认呼市房价虚高也好,高调说明也罢!有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一地官员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到底呼市高楼所处的价位与百姓兜儿里的银两是不是处在一种较为合理、受到调控的比例尺上?我们知道,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房价一般是人均年收入的5-10倍左右,呼市现在估计已快达20倍了吧?呼市较好的工薪族年薪也不过3万元,要拥有一套80平方米的小居室竟要苦苦翘首20多年的时间。试想,公民肩上扛着的是怎样的“精神枷锁”呢?

 或许一地经济会暂时因“挤兑”房价泡沫而受影响,但却在这种“挤兑”中回归到科学与和谐发展的轨道上,会让一地从房地产的支柱产业中伸展出“多柱产业”。我们需要树立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要以栖居城市之上的老百姓买得起房当作为官之荣,以老百姓无檐避雨为公仆失职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