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共有国家标准 2万余项、行业标准 4万余项,有相当一部分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夭折”的也不在少数
出台标准,显然是有关部门希望通过“量化指标”来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但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如果不了解标准、不执行标准,再好的标准也无异于一纸空文 来参与最公平的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直通车
。
俗称“禁鲜令”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实行又遭延缓:原定本月1日起全面实施“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准标‘鲜’”的规定,被拖延到11月1日;而这一幕,在去年10月1日“禁鲜令”正式实施时,也曾经上演,当时定的实施大限就是本月1日。两度延缓,业内传出风声:“禁鲜令”即将面临取消。
事实上,遭遇执行困境的不仅仅是“禁鲜令”。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2万余项、行业标准4万余项,还有数以万计的地方标准。但相当一部分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出台不久后就因执行不力而“夭折”的也不在少数。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出的标准,为什么难以执行?
数万标准:普及乏力
出台标准,显然是有关部门希望通过“量化指标”来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但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如果不了解标准、不执行标准,再好的标准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可面对数以万计的标准,要挑出适合自己产品的标准,对普通企业来说,无疑困难重重。因为不少标准像养在深闺的大姑娘,让人看不清面目。
目前,有关部门除了在新标准颁布时会进行简单的宣传外,在后期普及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企业若有需要,必需自费购买标准或自费参加相应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些标准意识较强的企业才会自觉地从浩瀚的标准档案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标准,并花费时间金钱加以消化吸收;更多的企业则在不明不白中错过本应履行的标准。可见,增强对标准的普及宣传力度,已刻不容缓。
由于标准在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同时,也引导着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还需有关部门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适应新标准。例如,《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是节能产品的一种标准,对很多企业来说,其现有的生产工艺未必能生产出节能产品,但要加大投入达到新的节能标准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作为鼓励节能的政府主管部门,就应该对高效节能产品采取奖励、政府补贴或减税、表彰等措施进行激励,鼓励制造商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增加企业实施标准的积极性。
此外,行业协会也应成为宣传标准的生力军。一旦有关于行业的新标准出台,协会应该从自律的角度积极向企业推广,实现行业中企业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标。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标准 2万余项、行业标准 4万余项,有相当一部分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夭折”的也不在少数
出台标准,显然是有关部门希望通过“量化指标”来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但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如果不了解标准、不执行标准,再好的标准也无异于一纸空文 来参与最公平的交易市场
外汇市场直通车
。
俗称“禁鲜令”的《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实行又遭延缓:原定本月1日起全面实施“加工食品包括乳制品不准标‘鲜’”的规定,被拖延到11月1日;而这一幕,在去年10月1日“禁鲜令”正式实施时,也曾经上演,当时定的实施大限就是本月1日。两度延缓,业内传出风声:“禁鲜令”即将面临取消。
事实上,遭遇执行困境的不仅仅是“禁鲜令”。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已有国家标准2万余项、行业标准4万余项,还有数以万计的地方标准。但相当一部分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出台不久后就因执行不力而“夭折”的也不在少数。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出的标准,为什么难以执行?
数万标准:普及乏力
出台标准,显然是有关部门希望通过“量化指标”来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但企业作为产品的生产者,如果不了解标准、不执行标准,再好的标准也无异于一纸空文。可面对数以万计的标准,要挑出适合自己产品的标准,对普通企业来说,无疑困难重重。因为不少标准像养在深闺的大姑娘,让人看不清面目。
目前,有关部门除了在新标准颁布时会进行简单的宣传外,在后期普及上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企业若有需要,必需自费购买标准或自费参加相应的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些标准意识较强的企业才会自觉地从浩瀚的标准档案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一部标准,并花费时间金钱加以消化吸收;更多的企业则在不明不白中错过本应履行的标准。可见,增强对标准的普及宣传力度,已刻不容缓。
由于标准在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同时,也引导着行业健康发展,因此还需有关部门用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适应新标准。例如,《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是节能产品的一种标准,对很多企业来说,其现有的生产工艺未必能生产出节能产品,但要加大投入达到新的节能标准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此时,作为鼓励节能的政府主管部门,就应该对高效节能产品采取奖励、政府补贴或减税、表彰等措施进行激励,鼓励制造商加大节能产品的研发和销售,增加企业实施标准的积极性。
此外,行业协会也应成为宣传标准的生力军。一旦有关于行业的新标准出台,协会应该从自律的角度积极向企业推广,实现行业中企业互相监督、共同提高的目标。
一边是制定过程缓慢,新标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边则是老标准长期使用,束缚了企业突破创新的脚步。对一些发展速度快、科学技术新的企业来说,要他们遵循相对“落后”的标准,怎么可能拿出热情?
还有一个问题就如“禁鲜令”所展示的:本土标准与国际惯例存在分歧
。“禁鲜令”的初衷是为了区分以原料奶和奶粉为原料的乳制品,但对靠低温杀菌、低温存放的“鲜”字招牌吸引顾客的巴氏杀菌奶来说,实施“禁鲜令”就意味着其多年经营的“新鲜牛奶”概念和市场优势可能就此消失。但从国际上看,很少有国家不允许巴氏杀菌奶使用“鲜”字招牌。没有国际惯例的支撑,企业自然不愿意对新标准“买账”。而事实上,国内标准存在类似问题的不在少数。有关部门曾表示,我国将对现有食品行业的国家标准体系进行调整,即把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由23%提高到55%。这实际上显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距离还相当大。
为此,标准专家呼吁,标准制定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在结合本土企业实际能力的基础上,与国际接轨、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一致。比如,应提高标准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使生产企业明确方向,并有充裕的时间做准备;加强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组织企业参加标准化合作项目,增强企业的标准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