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是重铸百姓危机意识的精神支柱


  周明华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公布了《中国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网络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公众表现出了很强的不安全感,有七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各种危机的整体趋势更恶化。对于原因,有67.6%的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现状不满意,认为其投入不足、重视不够、急需提高。调查还发现,安全监督、医疗卫生和交通部门成为公众心目中危机应对能力较差的部门。(5月8日《中国青年报》)

     

    近七成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现状感到不满意!这样的比例数字原本就够让人心惊的,也是跳出了常见的官方统计数字中的“报喜难报忧”的固有怪圈。但是,当我们联系到当前的社会危机管理的疲软现实,以及一起接一起公共危机事件暴发后的整个善后路径的曲折和隐晦状态,或许还会从“67.6%”中看到可以再增添数字含量的几条并不见小的空隙。

 

 毋庸讳言,正在进入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在我们的身边,各类公共危机事件突发的频率越来越高。2002年北京蓝极速网吧大火,2003年非典的肆虐,2005年全球蔓延的禽流感,2005年黑龙江沙兰中心小学洪魔夺命105年小生命,2006年的所罗门群岛骚乱……几乎每一次突发危机事件都给世人带来无尽的伤痛。

 

  而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是手足无措还是镇定自若,正在直接考验着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拿国人阻击非典来说,政府把恶性危机转化为良性危机,政府与人民利益和目标一致并强力互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中国政府对危机的处理能力在抗击非典中的战役中,作了一次漂亮的展示。

 

  遗憾的是,在阻击非典成为转折点的同时,政府在构建危机管理的能力方面,并非从这个“转点”上一跃而上一级新台阶,相反,似乎还有一路下滑之趋势。拿去年一起接一起的特大安全事故来说,无不凸现出,作为公共危机安全体系搭建上的疲沓状态。如果政府能从抗非典的胜利中找到“再上一次楼”的智识,能拥有成熟的公共危机预警体系,黑龙江沙兰镇小学惨案就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公共安全意识群体性淡薄问题,老百姓中存在尚可理解,因为构建举国安全意识毕竟有一过程,非一朝一夕能为。但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者——百姓安全的直接“守夜人”的各级官员来说,如果未从一次次“危机阵痛”中找到革新落后思维的经验,也一如既往的危机意识淡薄的话,就是失职和不作为,是愧对百姓交付于手中的“守夜权”的。

 

 为此笔者建议:在各级政府引入危机管理责任制,于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台主频道安排固定时段的公共危机知识宣传,各大纸媒也应加大公共安全宣传力度,使危机意识深入人心。只要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重视人民生命,当作大事来抓,持之以恒,国民安全危机意识就一定会得到重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