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买房行动”说到“不持卡行动


 

   从“不买房行动”说到“不持卡行动”,再说中国人的经济自觉

     最近,交通银行宣布,下月起,凡持太平洋卡在境内跨行查询交易,按每笔0.3元人民币收取手续费。其他商业银行的收费办法也在紧锣密鼓地制订中,预测6月1日预计几家大银行都会开始收费。

      虽然出于社会舆论压力,银联霸道还是最终强加于公众,这是在我预料中的结局。事实上从银联产生收费欲望的那一妙起,收费的宿命就安排好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最关键的字眼是垄断。因为银联在中国内地一家独大,垄断格局导致其“说一不二”。当年,国家组建银联的本意是实现国内银行卡互联互通,便利大家用卡,抵御跨国公司以全球垄断优势在中国攫取垄断利润。不幸的是,如今抵御全球垄断的是另一种国内垄断。在一个几大国有银行占据绝对强势的市场,银行很容易心照不宣地对消费者利益来一场集体剥夺。在垄断“刀俎”的利刃下,公众没有第二种选择,银行卡消费就只能是鱼肉!

     这让我想起深圳人邹涛发起的“不买房行动”。(http://www.chinavalue.net/showarticle.aspx?id=29566)一房一卡,两者有着诸多可以类比之处:一则都是强势垄断,房地产商、银行业对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的侵蚀,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银行卡收费据说是国际惯例。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我们远没有享受到国际水平的银行服务,却不得不承担所谓国际水平的收费。在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当地银行并没有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一说。与内地不同,香港存在两家类似银联的银行卡网络,凡本网内的ATM跨行取款均不收手续费,遑论查询收费了。二则都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垄断,银联执行不透明的运作方式。从跨行取款费到跨行查询费,银联均未向社会公布收费标准的具体测算方法,也没有任何听证。与房地产商人的广告蛊惑一样,银联“免费午餐”的攻势也让你上当吃亏,什么“一卡在手,走遍神州”,当你沉迷在动听的承诺时,你已入彀中矣. 我很看中深圳人的“不买房行动”,评价说是中国人的经济自觉,与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风波”的意义相提并论。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要追问一句,能不能再发起一场“不持卡行动”?

    有没有这样一场行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买房,不是我们不需要住房;不持卡,不是我们不需要持卡,只是我们要做自己的“经济人”,做社会“经济人”群体的一分子,做自己经济自觉的主,千万个我就是千万个“经济人”,就是推进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如果我们不能容忍国王成为一种政治力量,我们就不应忍受在生产、运输以及任何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方面有一个国王在美国国会提出《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的谢尔曼议员如是说--------说得多好啊,将它奉献给中国人,只要坚持,中国人一定会进步,中国社会一定进步,一切令人民坐蜡“国王”都将被送入历史的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