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场点兵 谋划军团作战--解读2006“一号文件”的农村金融改革


沙场点兵 谋划军团作战  
——解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若干意见

添加时间:2006-02-27 13:45:33   作者:刘小萃  [发表评论]

    广东省龙门县的农民在2005年喜获丰收,2006年的“一号文件”又给他们带来了新希望。

    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连续3年来第三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增加农民收入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们可以看出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越来越清晰的思路。其中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也更加体现出统筹各方力量、推进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

部署主阵容

    [文件]:“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总结农信社改革试点经验,创造条件,在全国逐步推开。” 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继续深化农信社改革,在完善治理结构、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支农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成效,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进展]:截至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008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57.9%。各项存款余额32626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64.2%。所有者权益1653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927亿元。
    [解读]:历经两年多的改革,农信社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对此业内已基本形成共识——农信社在改革的接力长跑中顺利传出了第一棒。而当突显成功的数字不断攀升时,人们则把目光投向了了改革的实质要求——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农信社首当其冲地被列入农村金融大军的主阵容,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治理结构、运行机制”短短8个字却道出了农信社改革的重中之重。

    [文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对比]: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制定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
    [解读]:此措施类似于美国的《社区再投资法》,该法律要求存款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入人群。专家认为可做如下制度安排:第一,规定把在农村县以下新设信贷机构最初三年投入成本的一定比例从营业税税基中扣减,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促进建立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第二,允许农信社贷款利率市场化;第三,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允许其发放存单质押贷款,贷款用途要符合农户、企业和其他主体的正常金融服务需求。

    [文件]:“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储资金返还农村。”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缓解农村资金外流。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进展]:自今年2月起,湖北省邮政储蓄开始推出贷款业务,首批在9个市州局24个网点进行小额质押贷款的试点。今年7月,湖北邮政将在全省组织第二批试点,试点范围将覆盖所有市州,新增试点网点100个。
    [解读]:今年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要推进邮政储蓄体制改革,尽快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筹建方案,确保年内各级机构组建到位,正式对外挂牌。这意味着,备受业界争议也备受媒体瞩目的邮储改革在2006年将会动作连连。但无论以何种形式改革,最终的目的应十分明确: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

    [文件]:“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农业发展银行要调整职能,合理分工,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 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支农作用,拓宽业务范围。”
    [进展]:本月初,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正式获银监会批准开办粮油种子贷款业务。该贷款属于商业性贷款,贷款资金来源上主要由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或通过其他市场化渠道筹集。
    [解读]:农发行近年来的发展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改革方案难产、二是政策性职能弱化。农发行应以开办粮油种子贷款为契机,积极增加对粮食生产环节的信贷投入,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加速粮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从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文件]:“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农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农业银行要继续发挥支持农业、服务农村的作用。”
    [进展]: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中国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日益被各界所关注。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韩仲琦近日表示,农行把改革定位在整体改制上。他预计今年内将会出台股改方案。
    [解读]:有专家曾毫不掩饰地表示:“农业银行离农民越来越远了,实际上已经不姓农了。”这种说法实际是对近年农行在农村金融中表现平平的总结,随着其股改方案的出台,商业化倾向将愈加明显,农行可能最终会退出农村金融的主力阵容。

扶植中坚力量

    [文件]:“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鼓励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抓紧制定农村新办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和监管办法,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尽快启动试点工作。”
    [解读]:2004年这一表述的出台就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其暗含的监管层的“开放”态度和传递出积极引入竞争的意图,远远超过其有可能带来的实际效果。虽然两年来并无实质性进展,但“在农村金融市场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强调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无疑将使创新的步伐加快数倍。

    [文件]:“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
    [对比]: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可以探索建立更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
    [进展]:筹建中的利州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规划将在2月25日正式挂牌开业。如果注册等工作进展顺利,“利州”将是继山西“日升隆”和“晋源泰”后设立的全国第三家小额贷款公司。按照央行在山西、四川、陕西、贵州四省试点小额贷款公司的计划,目前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解读]:对于平遥模式“票号”的重生,普遍的观点认为这是中国迷茫已久的“草根金融”的一次重大胜利,将有助于整个金融生态体系“种群”的多样化和健康和谐发展。但国际上能持续盈利的小额信贷机构不过1%,原因是不具备合法信贷经营权、不受法律保护、不具备融资资格等。这些因素给我国小额信贷机构的前途命运也会带来严峻的考验。

    [文件]:“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 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进展]:于2005年试点的浙江省农业政策性保险采取“政府推动+商保代理”为主导的方案:建立省、市、县财政保费补贴机制,设立各级农业保险风险专项资金,业务由商保公司代理,实行“单独立账、独立核算、以险养险、以丰补欠、逐年滚存”。保险对象主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解读]:WTO规则要求成员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则不予限制。农业保险已经成为WTO成员支持本国农业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之一。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制度,是我国完善农业保护体系,提高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的必要措施。

    [文件]:“各地可通过建立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等办法,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扶持。”
    [对比]:2004“一号文件”的表述为“要研究多种担保办法,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可设立农业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2005“一号文件”的表述为“加快落实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实行多种抵押担保形式的有关规定。”
    [进展]:安徽省芜湖县于去年底引资组建了芜湖县长盛农业投资有限担保公司。该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主要开展对县内中小农业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票据、贴现、融资、租赁等融资方式提供担保和再担保业务等。
    [解读]:国家应制定有关政策,帮助建立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机制。可将国家支持企业的政策性资金,如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通过转移支付、贴息入股等方式划归政策性担保机构运作。同时,应建立全国的中小企业担保行业协会或商业担保协会,在加强行业自律监管的同时,促进担保行业内资源、人才、信息的流动。

挖掘新势力

    [文件]:“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
    [进展]: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和多家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旨在依托农信社的网络资源,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解读]:作为一家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投入重点的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从以往较多投入重大项目转向农村的中小企业,并明确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这无疑是一个重要变化。正是这样的变化,使得国开行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村金融市场中不可小觑的新势力。

    [文件]:“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进展]: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百信资金互助合作社于2004年下半年成立,它的规模并不大,其影响力和存在的深远意义却是巨大的。
    [解读]:由于农民互助合作金融组织的示范竞争效应和引发的竞争压力,会使一部分商业金融组织主动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结合,成为有活力的金融主体。通过竞争使农信社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打破其长期的垄断利益。

    [文件]:“规范民间借贷。”
    [进展]:2005年的“北京会议”确定了山西、陕西、四川、贵州四个省试点民间借贷,为中国日渐兴盛的民间金融寻找到了“合情合理合法”的突破口。去年底,两家民间贷款公司在中西部诞生,中国第一批民间贷款公司陆续浮出水面。
    [解读]:一份来自民间的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中小企业约有l/3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而农户中也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业内人士认为,民间融资如洪水,不能堵,只能用疏通的方法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于是央行的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被视为“阳光行动”,使活跃于民间的“地下金融”合法化,逐步将其纳入正常金融体系轨道。

[ 发表评论 ] [稿件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2006年第1888期H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