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君子”“小人”是我们中国人评价一个人最常用的说法与评语,深深积淀于中华文化及人们的脑海里。

其实,“君子”一词最初是指统治者和贵族男子,并不带有道德意义。这从周易、诗经、尚书等典籍可以看出。在古代,除国君以外,卿与大夫也都可称为君,而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如孔子、老子、庄子。这些人地位是高贵的,比较注意仪容并熟悉礼乐。因此,称其为君子,往往是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而尽管随着氏族贵族的没落,作为贵族专门用语的君子逐渐淡化,然而其作为一种美称的语义特征仍被保留下来,后人也就用来称呼其所亲爱或尊敬的人,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之,早期“君子”主要指这样几类人:即国君、在位者,兼指品行和有位者、丈夫或男子。虽然君子也用来指称一般人,但通常是贵族在位者的尊称。

余英时先生在《君子的理想》一文中指出,“君子”之逐渐从身分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的手里;而根据王国良先生的研究,君子内涵的变更乃是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演变的结果相关,特别是价值观的改变:西周末年,贵族走向衰落导致君子的名与实产生分离,原本是以贵族为内涵的君子称号逐渐丧失;同时,血缘政治正向地域政治转变,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社会经济与政治结构的变迁使人们衡量事物尺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君子的演变至孔子发生一大突破。孔子提出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儒家人格,君子成为一种道德标尺,而不单是对人的尊称。即君子开始可以普遍地称呼于一般有德之士,成为一切人都可追求的完美理想,而不再限定于特定身分、阶级的世袭沿用。可以说,君子一称由贵族上位者转换为德行高洁的象征是奠基于孔子,是孔子所塑造出的理想人格典范。

由此,这种称谓一直延续到现代。人格的高尚与卑鄙,成为中国人衡量、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成为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分野。如果一个人品德高尚,有仁爱之心,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超人的智慧,人们就会为之戴上君子的桂冠。而如果一个人惟利是图,不择手段,不讲道德,陷害忠良,人们就会称之为势利小人、卑鄙小人。历史在昭示着后人:虽然君子可能受小人算计、排挤而在野、而不幸,但其高风亮节始终为人们所景仰、所歌颂,如屈原、谭嗣同等;而小人虽然得势、得逞于一时,但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被盯上历史的耻辱柱,像秦桧之流,不是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唾骂吗?历史是泾渭分明的,人民更是爱憎分明的!

提起论君子,《易经》中的两句话最为有名,影响也最大,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国人人格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君子当以自强不息之精神对待人生,对待一切事物;同时君子当以深厚的道德品行,纳含万物之心胸,默默无私奉献之精神去对待、承载生活中的一切荣辱、福德与艰难等。这种观念与精神,对大至国家、民族的生存,小至个人的安身立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的祖先提出的这震撼天地的伟大思想,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中,早已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中华民族以其生生不已,君子以自强不息之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之源泉。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其化育之功而化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与血液里,影响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不畏艰难困苦,发奋图强,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与文明;以其厚德载物之伟大品质与胸怀,养育出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诚实、坚定,以及包容、宽容,战胜一切困难等优秀品质与性格。此健厚之精神所向披靡,以其宽容之大气能承一切之苦难,受一切之福德。以其得天地之道而化中华民族之智慧,识万物之性而创文化与物质文明之繁荣。民族之盛衰有其自然的运行法则与规律,而中华民族之伟大精神,无论在何时何地,将永远鼓舞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去创造出美好的今天与明天。

在中国,论述君子最多、最集中的当首推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及。

有一天,子贡向孔子问起君子的事情。孔子回答说,先做后说,做好了,大家就会跟从你。就是说,真正的君子,应是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不重,则不威。

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才是一个君子。也就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中国,君子与小人是相伴而生的。因而,只有把二者比较来看,才能明晰他们各自的属性与特征。在《论语》中,孔子对此作了对比性的精彩论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乐于法制齐民而常心系法度的遵行,小人唯利是亲故常心怀恩惠的获得。)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待人一视同仁;小人为了私利而搞帮派,但不团结。)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君子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小人遇事怨天尤人责备他人)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
识大体,明大义,正道直行;小人认同市俗的人生规则,甚至不惜蝇营狗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君子们,不仅博学多才、出口成章、风度翩翩,不仅熟习礼乐、谦逊诚信、道德高尚,而且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并为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正直公道、大义凌然的风范,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的务实作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们是历史的天空中那皎洁、明亮的星月,光照人间!

那么,在今天,君子精神、君子风范有何现实意义呢?就是说,君子精神、君子风范与当今社会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哪些可以同构的方面内在的契合性,即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合理资源,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哪些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今天谈论君子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我们知道,当今的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的转型期,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信仰、道德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分化。在新世纪新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重构国民的道德与价值观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对于我们国家与每一个国民都是一个的现实的课题。当然,重构有利于国家与个人发展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要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国民的法制观念、民主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等。这种重构既要符合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又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背景。而大力弘扬君子精神与风范——这深植于几千年中华文明土壤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提升国民的精神境界以及人格的完善,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第一,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的乐观进取精神,有利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君子反对消极无为,提倡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都是强调奋发向上勇于开拓的大无畏胸怀和对社会、对民族、对真理的奉献精神。这些思想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市场经济主体所需要的精神品质也是相通的。市场经济要求经营主体必须有一种勤奋进取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此外,由于现代工业和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也使人类对自身缺乏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深表忧虑。而君子人格中自强不息、乐观自信的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生活的信心,增强人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奋斗拼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气度,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培养这种精神,社会和个人才能得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第二,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加强当代不同阶层、群体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仁”既是道德范畴的核心,又是一种人我关系的准则,而且还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君子以“仁”为核心,“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其中就包含着某种人与人互助的内涵。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这就需要在全社会提倡和鼓励社会成员向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热心公益,扶危济困。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体制的转型,在很多方面会引发新的利益、观念、心理等冲突,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作用,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日渐增多,见死不救、见利忘义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仁爱思想,并将此作为人之为人的最起码的处世道德原则,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三,君子重义轻利、先义后利、义利统一,追求高尚人格的价值观,有助于从社会心理上遏止金钱拜物教的滋长蔓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精神境界,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全面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上追逐金钱财富、沽名钓誉、崇尚享乐的物质实用主义和名利思潮冲击着现代人的观念与生活,由此出现了道德滑坡、人格沦丧等一些丑恶、阴暗的社会现象,一些人沦落为物欲与金钱的奴婢。要清除市场经济中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负面影响,不断提升个体人格境界,大力挖掘传统文化中合理的价值观资源,也许更为有效而持久。君子轻利的观点固不可取,但是“义然后取(利)” 、以义驭利、因义生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该在合乎道义的原则下,采取适当的方式去取利的观点,对于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正确地去求利有着重要意义。它有利于促进人们在市场活动中把义和利结合起来,谋利而不失义,循义以生利。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这些亘古流传的人格操守箴言,如果能内化为每位生命个体的精神境界,那么,市场经济固有的负效应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金钱拜物教滋育蔓延的温床也就会被有效遏制。

第四,君子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经济中信誉至上的原则也是相通的。市场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信用经济,讲求信用,注重信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要求。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有利于培养市场契约精神,通过契约理顺经济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和交换关系,为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良性循环运转提供适宜的人文软环境。对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的提倡与弘扬,将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的信用意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我们要重点谈一谈弘扬君子精神、君子风范,对当今中国中产阶层的培育和成长的重要意义。社会学认为,如果一个社会的结构达到“橄榄型”的理想状态,即富豪与权贵、穷人与弱者都是少数,中产阶层占据主流,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稳定、理性、建设、务实,有利于推动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平、公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因此,庞大的中产阶级是现代民主、富裕、发达社会的人群结构特征,健康成熟的文明社会需要中产阶级。这个理论在今天已经成为共识。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中产阶层除了经济收入比较殷实外,还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讲文明、重诚信、遵纪守法的特点。他们趋向渐进的改革方式,对新生事物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同时,它所具有的巨大购买力也是社会经济健康运转的有力保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导向下,许多人走上了富裕之路,成为富翁、大款、小资、白领。但由于市场经济与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由于其文化修养的欠缺和暴发户心态的作怪,他们中的一些人或比阔斗富,挥霍浪费;或横行霸道,违法乱纪;或涉黄贩毒,败坏社会风气。这些年一些很富有、也很有地位的“大人物”接二连三的或踉跄入狱、身败名裂,或触犯公德及众怒、名誉扫地,都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点。财富的富有不等于精神的富有,恰恰相反,精神的富有才是财富不断增加的智力支持,驶向财富彼岸的航标灯。要使中国的富人、中产阶层在财富增加的同时,精神境界得以迅速提升,成为精神上的贵族,对中国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而弘扬君子精神,倡导君子风范,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是历史的必然归宿。君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泰而不骄”“成人之美”“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等精神财富,必将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而持久的影响——正如欧洲的贵族精神对欧美文明的成长所产生的积极而持久的影响一样!

E-mail:[email protected]    张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