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


浅谈学习

“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概念,但如果细究一下什么是“学习”,恐怕一些人一下子还真答不上来。认识不到什么是学习,就不能准确建设学习型社会。下面让我们首先从一般意义上来认识一下“学习”。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既包括通过正规的教育和训练获得知识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学习的含义在日常用语和科学术语中都是一样的 。但是,倾向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这样的理解可以用来说明人类的学习行为,却不适于解释所有动物特别是某些低等动物的简单学习行为。因此,他们给学习下的定义是“因受到强化的练习而出现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这个定义包括 4个对于了解学习过程至关重要的要点:①“较为持久的改变”,排除了因疲劳、餍足或习惯化而造成的动机和反应能力下降等临时性的行为变化,这类变化都不属于学习。②“潜在反应能力”,说明通过学习不仅发生外部行为的明显改变,也出现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内在的变化。比如因接触某些对象和情境而使学习效能明显提高的潜伏学习和无意学习就都属于学习的范围。③“受到强化”,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最重视的关键部分,因为没有强化(没有无条件刺激 伴随或对作 出的反应不给 予奖赏 )就不会有“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而且会使已经获得的反应能力出现消退。④“练习”,学习的行为必须实际出现并经过反复才会发生学习。当然,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实现的学习也可以只有内在的变化而没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此外,强调学习要经过练习还可以把某些物种的先天倾向(如鸭类的印刻现象)和由机体成熟而引起的变化(如鸟的飞翔)排除于学习之外。

   学习的本质在于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关于学习的神经生理机制,已知任何学习活动,即使是最简单的学习也不是靠单个细胞的活动,而是靠大量神经元的综合活动,这些神经元之间构成复杂的关系网络。人们对这种关系模式在各种不同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曾有多种理论假设,但到目前为止对学习所涉及的生理过程仍然了解甚少 。

学习的强化练习性意味着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但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性又使学习是对社会有益、对事业有益、对身心有益的劳动。古往今来任何人修身养性莫不通过学习。通过学习得到的首先是知识技能,知识技能通过积累和运用,会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智慧的显露造就了人的品格和性情。人的修养就是这样形成的,学习是修养的基础,不学习,得不到知识,没有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就是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的人具体表现就是眼光短浅,举止谈吐粗俗不堪,总是凭感觉从表面上解决问题,不求事物根本,办事匆匆忙忙,很没有个人修养。一个有修养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智慧丰富的人,因为他智慧丰富,所以看事物办事情目光远大,认识深刻,能够理性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谈事情可以娓娓道来,给出让人信服的事情原委,显得那么温文尔雅,干工作能抓住重点,工作方法多样灵活且不失原则性。有智慧的人是善于学习的人,没有智慧的人是不愿学习、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是人的知识之源、智慧之源、品质之源。

一提起学习有些人就认为是捧着书本念,这是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向书本学习只是学习的一方面,向实践学习也是学习的重要方面。知识有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书本上都是他人的间接知识,但由于人类历史久远,历代先人为我们遗留下来了大量的宝贵的间接知识需要我们学习,同时在目前的“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大量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我们学习,因此,书本(包括各种电子书刊)学习是学习的重要方面,离开书本学习,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将得不到学习,学习将变得不深刻。很显然,向书本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一定的意志,修养达不到一定境界,深入的学习是做不到的,这就是一些人对学习片面看待的原因。但学习还有另外一方面,就是向实践学习。知识归根结底来自实践,不是凭空产生的,书本中的知识正是他人实践出的直接知识,经过整理后写成书,成为他人可学的间接知识。有的人实践来的知识不能写成书供学习,但我们可以直接向其请教,获得知识,这也是学习的一种。实际上,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实践,可称为学习实践,但我们说的向实践学习,是指向学习实践以外的生产实践、工作实践等实践学习。一个全面的人必然是一个生活着的人,他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方方面面”都有自己领域的特定知识,需要学习,以增加知识,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显然需要学习的知识是无穷的,一个人想精通人类的全部知识是不可能的,学习必须有选择地进行,这就要求了人“术业有专攻”,专家就是这样的人才,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可能很深、很透,但对其他方面只是一般了解,知之就不多了。实践表明,新时期我国越来越需要专家型人才了,这是大势所趋。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记忆问题,再好的记忆也没有一个最笨的电脑记得多,显然,记忆知识不是人的本质,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升华为自己的智慧,则是更重要的学习。僵死的知识是无用的甚至会阻碍事业的发展,王明硬搬硬套马克思主义书本,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知识的灵活运用——智慧的形成,才是学习的目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实践中无知识可用,也不会形成智慧,学习知识仍然是形成智慧的基础,儿童、在校学生知识面狭窄,他们有一点知识,但很难讲他们有高深的智慧,高分低能一度成为一大社会难点,原因就是他们学到的一点知识没有经过实践升华,还没有足够的智慧积累形成,低能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对他们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深入社会并运用于实践,不断升华知识为智慧,使智慧足够丰富,最终完全成熟为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才。

智慧来自于实践,这是人类实践学习的重要方面。智慧经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品格就逐步形成了,这一积累过程就是人的修养过程,这不可能快速得到,是需要自己一生一世去修炼的,所以中央提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号召,是符合人的修身养性、全面发展规律的。每个人不管意识到意识不到,其个人品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它的人生过程,从年幼到年老,这一过程一直在延续,直到生命终结,所谓的“盖棺定论”,原意就在这里。只要人活着,就在学习着,就在修养着,智慧品格就在不断地丰富着、变化着,个人功过就是待定的,这一点是人生的规律。

学习具极强的选择性,学习好的方面就形成好的品格,塑造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学习坏的方面就形成坏的品格,塑造出破坏社会的人才。因而选择学习的内容就很重要了,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选择学习内容的智慧,从小就要培养,这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问题了。教育关系着国家社会的兴衰存亡,人在学校中接受知识,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和选择能力,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智慧,为走上社会后成为什么样的人打下了基础。教育办得好,为社会输送出大量的高能力人才,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就具推动作用;教育办得不好,输送出来的人能力低下,甚至具备坏的风气、坏的品格,就对国家社会有害,甚至破坏国家社会的发展。

目前国家强调素质教育,这是高一层次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于灌输式教育而言的,灌输式教育注重的是满堂灌输知识,教师讲,学生听,相互交流少,学生只在那里接受知识,得到升华转化为智慧的就很少,这是以往教育界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原因。一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就是这样只顾接受知识,而未将知识转化为人生智慧的人。历史上的一些脱离劳动群众的酸儒,如鲁迅笔下的孔已己之流,就是如此,回字能写出好几种一般人不知道的写法,显得很有知识,但智慧却很低下,生活中往往成为人们的笑柄,“知识就是力量”一点也看不出来。实际上,人真正的力量是智慧,智慧作为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知识发挥了作用,体现出了力量。可见只有知识是不行的,必须上升到智慧,反过来智慧离开知识也是空的,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内容。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显得很精明、很有智慧的样子,但往往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原因就是智慧与知识是会发生偏离的,二者总是在动态的统一中,即由统一到不统一再到统一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智慧和知识不断交替上升发展。当一个人不具备某项事情的知识,仅凭小聪明去办事时,就会失败,就会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也说明人是不能满足于既有知识和智慧的,不断虚心学习,不断得到知识,升华为智慧,是人只要义,也是避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良方。

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注重把学生已学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教育,它重在使学生获得由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由于知识与智慧动态的统一,素质教育必须要求学生既要有知识,又要能使已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毕竟是极其有限的,学校只能在一般意义上把社会大量知识中极有代表性、基础性的知识选出来供学生学习,并使学生掌握知识上升为智慧的一般方式方法,以使学生走上社会后面对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各种各样的知识,有办法应付他、选择他、吸收他、发展为自己的智慧。以往灌输式教育出现了大量高分低能学生,走上社会后工作能力低下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要从头学习生存等智慧,就是由于知识与智慧在灌输式教育中是脱节的,所学知识未转化为人生智慧。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正在重新调整学生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使其真正实现动态统一。当然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大量探索,需要在知识与智慧动态统一规律基础上形成我们的系统的教育理论。在目前的灌输式教育向智慧型素质教育转型的阶段,这一点尤为重要。

从学校走上社会后,“学习”就更加重要,工作、生活都需要自己学习大量的知识、智慧去适应,尤其到了一个岗位后,就要精通这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形成该岗位的工作智慧,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干出成绩,为自己的生活打好基础。应该理性对待学习,通过学习使自己成为一名新型的专业人才,拥有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智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学习内容上要注意全面和专业相结合。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科学等知识必须学习,这些人类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了解,就形不成大的历史眼光和社会眼光,工作起来当然会看不长远,甚至短期效应也不过关。目前工作基本都注重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的统一,没有对社会各种知识的了解是做不到这种统一的,因为你将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智慧,更经不起历史的检验。笔者认为,除上述三个效果的统一外,还应当再加上历史效果的统一,这样的四统一才是全面的,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益的。

学习内容上另一方面当然是对岗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一点不具备的话就真正成为了机关、社会的“混混”,其他知识再多也是无用的。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使之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工作中才能做到“四个统一”,才能成为学习型人才。

学习方式上要注意多样化。向书本学习是基础,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会很浅薄,这一点必须下苦功夫。一些人害怕学习,就是由于不能沉下心来读书,一提学习就害怕。要知道专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几乎全在书上,不读书的人想获得这种知识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看到日常中一些不注意学习的人正是专业知识极端贫乏的人,工作在凭感觉干,办错了凭关系和门子来摆平,从而成为国家机关的腐败之源。实际上,社会各界也是如此,不爱学习没有相关知识的人为遮盖自己的无能而寻找各种保护伞,或者搅混水使任何事不按正路办,使知识实际上陷入无用的境地,然后混水摸鱼,成为社会很大的一个腐败之源。学习将起到的预防腐败的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通过学习,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修养提高了,不必靠弄虚作假混日子了,抑制腐败的能力自然就加大了。中央把学习提到“国策”的高度,实在是高瞻远瞩。

学习还要注意向身边的人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实践,因而也有着独特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拥有着丰富的工作智慧,需要和值得我们去学习。知识再多的人也要如此,以他人为师,古来如此。

学习的另一重要方面当然是到实践中学,离开实践,学习将得不到消化,知识将得不到升华,就形不成工作智慧和人生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人是不能立足于社会的,更谈不上做一名合格的人才。丰富的工作智慧,只有通过学习知识后经实践提炼得到。不深入工作实践,空谈理论,对自己毫无用处,对工作也毫无用处。深入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学习智慧,是学习的重要方面。,

总之,每个人都应当树立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做一名终身学习型人才。以古人为师、以书本为师、以他人为师、以实践为师,提高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智慧,修养自己的品格,成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