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住宅消费” 真实还是谎言?
http://www.sina.com.cn
初看这些“业内人士”的观点,简直如坠五里雾中:尚未走过的2005年对住宅的整体政策尚是控制需求,怎么2006年就突然要变为鼓励消费?国家今年出台的那么多调控房地产
市场的政策,难道到明年就要尽数“作废”吗?一些事实表明,今年以来的调控仅仅是取得了一些局部的和初步的效果,譬如某些地方的房价涨幅还非常大或者是“阴涨”,因而所有调控政策还远未完成使命—————甚至尚需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力度,无论如何“刹车”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在如此背景下却断言政府将会把政策变向“鼓励住宅消费”,那么是不是在说: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从一开始就是不应该的?
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扩大内需”的确是个非常有力的理由。然而,仅有这么一条理由,就可以断言政府要对住房由“控制需求”立即变向为“鼓励消费”,怎么看也有些牵强。当前情况下,住房需求上升,其余方面的需求是不是会受到更多抑制?因而内需能否扩大还是未知数。而从“扩大内需”到“鼓励消费”这一逻辑,更是让人立即想起学者易宪容在去年7月就已经发出的警告:“谨防房地产要挟整个国内经济!”
而此消息中最有“嚼头”的,是“业内人士”所举“鼓励住宅消费”的措施:除了促进收入增长的办法,“在住房信贷方面,政府会有更多的鼓励。”这让人觉得滑稽,不禁哑然失笑:首先,住房信贷政策是否变化,建设部及房地产“业内人士”并无发言权,何以如此自信满满?其次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对房价涨跌的问题避而不谈呢?众所周知,要鼓励某种商品的消费,价格因素是最关键的而且也是见效最快的,这些经济界的饱学之士怎么竟然会忽略了这一点呢?
特别是,此次的“鼓励住宅消费”,据称主要是“大力鼓励普通商品房的消费”。而大家知道,从房地产商的代言人
想促销某种产品却又避谈价格,这般怪异景象或许只有在中国的房市才能发生—————可能还有药市,据说在前不久重庆的药交会上,药品企业也是当场拒谈价格的。这显示,有关“业内人士”或许根本不愿意触及影响当前房市健康发展的根本:房价过高问题。
人们已经知道,当前一些房地产企业已经初遇“严冬”:一些城市的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最近上海的房市闹开了“退房风波”,年关已至,一些房地产商正为房子销售不畅度日如年。其实这些结果,与其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毋宁说是房价畸高骑虎难下之后的一种必然。如此背景下,怎能想救市而不让利,却以“扩大内需”的名义让人们为一堆泡沫—————也对应着房地产商人的暴利—————埋单?
所以,在此借用艾未未的话奉劝房地产“业内人士”一句:你可以不说真话,但不要装出说真话的样子!
-郭之纯
南方都市报:我们对房价失去判断和办法了吗
--------------------------------------------------------------------------------
http://www.sina.com.cn
社论
从年头到年尾,中国的2005年完全应该被归纳为“房产问题年”。一方面是有专家学者呼吁警惕房地产“绑架”整体中国经济,另一方面则是有房产商直言房地产就该有暴利;一方面是中央政府再三动用宏观调控手段为房地产降温,另一方面诸如温州市政府公布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尝试与努力却遭夭折;一方面是各大城市民众对于房价高涨普遍抱怨,另一方 面却又随处可见房产楼盘的销售神话……
更有趣的是,半年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对全国采取统一强行要求,被许多地区认为是“上海一地生病,却要全国吃药”。但及至年底可以赫然发现,“生病”的上海固然因此降温,统一吃药的其他城市的房价却热得更烫——而且还不时有权威部门的声音出来表态,自己城市的房价合理,上涨还将稳步持续。
在某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前鉴之下,在全国其他城市的房价还没有发热到骇人的地步之际,难道我们对房价失去判断和办法了吗?刚刚结束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无疑是要对这些问题作判断想办法的。但会议上传出的消息并无什么令人豁然振奋的内容:国家将严控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土地供应,以此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但整体的土地供应不会放开,2006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土地市场供求关系仍将偏紧。
这不会是中国房价问题这道复杂试题的有效解答。某地过于病态的房价上涨出现逆转,不能遮掩全国其他大城市房价依然往畸态高位攀升的事实,因而也不能证明今年的种种宏观调控手段已经收到全局性的确凿功效。一个具有讽刺性的现象是,在长三角房价疯涨的时段,不少中部省份城市一方面认定投资将因此从东部流往中部而带动中部崛起,另一方面却又以尚未实现的中部崛起为题材,大肆炒作本地的房地产;及至上海降温,这些城市的房价地价上涨更快,至今已经明显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这样的场景,其实正折射出地方政府之于房地产市场的尴尬现状——有动力、有能力推高房价,却无动力、无能力削平房价。
这是因为,一则众多的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房地产市场盲目繁荣的既得利益者,例如试图以房地产炒作来加快实现中部崛起;二则在常年的二元体制下,在既有房地产开发秩序的维护中,房地产市场其实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畸形的伪市场形态,即便中央政府有心、某些地方政府愿意,也往往无法成功运用市场调节杠杆来达成目的。以3月份“国八条”为代表的中央重拳,之所以重,其实是因为其间糅杂进了官员问责的警示,因而才有可能对上海这个特别针对的城市之房价形成行政压力平抑。而其他没有这一点名压力的城市楼市价格,可以轻松地凭借畸形的市场供需继续上涨无忧。
在这个畸形的市场里,消费者不是因为自己的消费能力旺盛而从容买房,而是因为被今天不买明天更贵的教训逼迫得忍痛买房。但试问,在一个真正的市场里,有哪一样商品不是因为存在竞争而越来越便宜呢?虽然说2005年中充满了对房地产问题的揭露与争论,但房地产市场中的信息不畅、部分人独霸话语权、产业运作模糊等弊端,实质上根本没有被触及,更勿论有所改变。在这种局面下,政府管治被掣肘,不仅是一种危险,甚而就是一重现实。
这重现实的背景就是,土地供应不放开,使得政府实际上也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利益环节,即便存在种种挂牌、竞标、拍卖等程序,但毫不妨碍这个环节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寻租赎买的大空间。作为房地产开发最主体的“生产原料”,土地被置于市场之外,便不可能指望整体的房地产运作能够被纳入到真市场之中。在一个不真实的市场,必定也就不存在真实的竞争。北京和广州市民信心满满的自建房尝试,都先后受挫于“拿地”环节,是一个足以说明问题的例证——至少可以证明消费者深为困扰的房价,绝对没有经过充分有效的竞争验证。
政府应当完整地退出房地产市场的操作,还应该真正有效地促动房地产市场的必要竞争。在这个大结构获得调整之前,对各种层次建房用地比例进行小结构的调整,已经被证明没多大效果;而说什么大部分市民已经吃不消的房价仍然“合理”、“还将上涨”,就有些讹诈之嫌。
江南时报:让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有信心
--------------------------------------------------------------------------------
http://www.sina.com.cn
笔者分析,造成中国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信心不足的首要原因是,职业的安全感降低,收入预期不确定。改革分配体制,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用工用人上的“铁饭碗”,有利于树立危机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对于充分调动作为生产力最主要因素的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巨大作用,这种改革无可厚非。但是,“铁饭碗”打破之后,保障劳动者权益不受侵犯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却没有跟上,使一些改革以牺牲职工利益为前提,把牺牲职工利益,让职工承担改革的成本,标榜成了改革的新举措这使得广大职工对未来经济状况信心有所降低。 社会保障不健全,养老、医疗、子女上学、住房负担过重,是居民对未来经济状况没有信心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由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大多数中国家庭需要自掏腰包支付医疗和退休开支,因此中国的存款率很高,麦肯锡调查结果证实了这一观点。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储蓄比例占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一。问及存款的原因,50%的受访者表示是用于家庭成员医疗应急之用;43%的受访者表示存款是为了退休后的生活。只有不到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2005年的预算消费将多于2004年。建立健全让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启动消费、扩大内需的经济问题。
建立和谐社会就要避免过度竞争,应该以人为本,不能过度宣扬和倡导“精英至上”的思想。和谐社会就要让百姓职业、收入和生活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就要让百姓对未来经济状况充满信心。因此,必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使广大百姓有一份收入稳定的职业。这就要求必须把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这就要求在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不能以牺牲广大职工职业饭碗为代价,要切实保证职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随意勒令职工下岗失业的,必须坚决制止;必须用法律武器来充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工资有一个合理涨幅。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一个在俄罗斯经商的企业家,当记者问其愿意用中国职员或是愿意用俄罗斯职员时,这个企业家明确回答,愿意用中国职员。其原因是,俄罗斯有完备的劳动法,职工一旦进入企业,是不能随便让其走人的,并且薪酬有严格的限制,而中国就不同了。这个企业家一语道破了中国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天机。
同时,加大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切实使居民没有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切实把高学费、高房价降下来,使百姓不再为住房、子女上学拖累和发愁。总之,保障居民充分就业,使居民有一个稳定收入来源,解决了居民消费的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敢于消费。只要切实落实好这些措施,就能从根本上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江南时报》(
(刘建江整理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