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一月三变


麦当劳一月三变

2月份的麦当劳在中美间上演了说辞三“变脸”:月初,在更先进的检测手段面前,麦当劳在美国被迫承认其薯条中有害健康的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比以前公布的数据增加了三分之一,但其中国公司却声称在华烹制薯条使用的是不会产生该物质的橄榄油;第二天又更正为棕榈油,并归责为公关公司匆忙中的翻译失误;当其在美承认薯条中含有小麦和乳制品等潜在过敏原成分后,其中国公司再次辩称国内的薯条与美国成分不同,不存在过敏物质。

这已经不是跨国公司第一次以地区差异来为自己的品牌辩解了,可是偏偏事有凑巧,麦当劳刚刚将橄榄油更换为棕榈油的第二天,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曝光了不法商贩用棕榈油掺假花生油的事件,让公众明白了名字洋味儿十足的棕榈油有些价格甚至比普通的大豆油还便宜;而专家对棕榈油同样不肯放过,指出其在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令麦当劳陷入越描越黑的尴尬。

    点评:去年,麦当劳有关食品安全系列公关被本刊品牌监测中心选入十大品牌营销榜,可谓风光有加,未曾想刚转过了年其却在应对同类危机上昏招迭出。本来反式脂肪酸、小麦过敏成分之类的生涩词汇,就算是与麦当劳这样的大品牌连在一起,也不会让中国媒介持续的兴师动众,这下倒好,你的举动越可疑就越会被追究,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央视经济半小时,一部《洋快餐之忧》不过是以反式脂肪酸为引,将历年来批评垃圾食品的思想集中到了一起,还让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在本土电视节目里看到了前年揭黑麦当劳的著名美国纪录片《大号的我》。麦当劳的弄巧成拙两次提醒人们,应对品牌危机万万不可投机取巧,尤其是那些总想钻中国与发达国家法律、市场差异空子的想法,每每都会搬起石头砸到自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