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re the main features of realism and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Why? Using 3 samples to support your position.
(作于2004-8-2)
内容提要:
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两大重要流派。经过了多年的丰富和发展,二者都产生了很多分支用于解释不断更新的国际事件。但是,两种理论的发展都没有脱离它们的核心假设。笔者通过分析两个理论的特点,指出自由主义有其不可解释的一面,而现实主义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此外,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也告诫像笔者一样的中国人,要坚持现实主义的思维,走“和平崛起”的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崇高愿望。
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不同流派,自古以来对现实的国际关系进行的分析研究中,存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立场,现在它们的传统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两者常常交替或相互交错出现在国际关系理论史上”。[1]
一、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特点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人类史上最为深重的苦难,人们设想建立一个世界联邦那种超国家的国际机构,进而认为通过建立世界政府可以维持世界和平,这是自由主义的想法,也称为理想主义。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认为,政治的现实状况永远处于围绕权力的斗争中,通过对相互对立的势力主体——国家间的均势和抑制进行操纵,在各种势力之间将产生出稳定和秩序。下面让我们先结合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分支分别谈一下各自的特点。
1、 现实主义
在现实主义的理论群中,人性现实主义又称古典现实主义,其理论的两个基本命题是“人性恶”和“国际无政府状态”。该理论认为,国际政治的主要驱动力是体系中每一国家的内在权力意志,由于所有国家都“充满敌意”,因此不存在维持现状的国家。冷战后,现实主义又发展出防御现实主义与进攻现实主义两个分支。二者都是结构现实主义,并继承了人性现实主义的假定: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和物质主义的本体论,都认为国家是为了生存而追求权力。然而,二者对国际体系的理解和对物质力量的依赖程度却不同,因而在欲求多少权力的问题上有所差异。防御现实主义主张根据所受到的威胁发展自己的权力,而进攻现实主义则主张基于对手的权力发展自己的权力。除此之外,防御现实主义还强调国内的独立变量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实主义中又出现了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支。
现实主义所发展出的不同分支,尽管有不同的理论,都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内核和假定。假定之一是行为体属性,即国家是无政府状态下理性、单一的政治单元。假定之二是国家偏好的性质,即一律具有固定不变的冲突性目标。假定之三是国际结构,即物质能力是第一位的[2]。这三点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原教旨”。
除了以上的三个特点,我们的书中也提到,所有现实主义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国际行为的领域本身已经为理论解释以及常规性争辩提供了丰富例证。现实主义在国际政治领域树立了一种严酷的形象。在正式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内,通过宪法政府的社会结构,政治是一种潜在的道德进步活动;而在主权管辖的特定版图之外,政治基本上用于应付生存,而非获取进步。需求,而非自由,是理解国际关系的恰当的或现实的起点。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中,在各国为寻求霸权和安全而争权夺利之中,我们所能企求出现的最好态势,只是通过实力均衡,以维持一种不稳定的秩序模式,而非普遍正义。因此,现实主义拥有对国际关系(客观)描述性和(主观)说明性的双重洞察力。[3]
2、自由主义
对自由主义者来说,世界政治是一片“可培育(耕种)的园地”,它既存在战争的状态,也存在和平状态的可能性。无论对古典自由主义者还是新自由主义者来说,内政与外交都不是对立的。自由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不懈地推广自由主义的纲领,才能获得世界持久的和平与秩序。个人自由与世界政治秩序之间因此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危机,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分水岭。古典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认为,通过各种各样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在国际关系中促进与扩大自由(以及后来的民主),是世界和平、福利与正义的基本保障;国际合作是实现更广泛的人类自由的基本手段;基于合作的可能性,自由主义认为世界政治在合作中可以促进自由与进步。
按照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假设:第一,无论在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中,个人或者团体都是最重要的行为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他们会努力促进社会秩序与个人福利的进步,国家行为会受到国内市民社会与国际市民社会的制约;第二,所有的政府都是国内社会利益的集合,国内社会的利益会反映在国家的政策上;第三,国家的行为最终反映的是国家的偏好组合,国家的政策是个人或者团体选择与决策的结果。[4]
二、我的立场:人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
1、自由主义的理论假设过于理想化,国际关系发展的现实也使其面临很多质疑和挑战
对自由主义的质疑自其诞生之初就没有终止过,主要指责其假设过于理想化。二战的爆发直接意味着建立世界联邦的第一次尝试破灭,这也是自由主义在历史客观层面受到的最尖锐的挑战。虽然在20世纪末期,自由主义引起了新的注意,但对其的质疑从来就没有平息过,比较集中的观点有:自由主义缺乏对市民社会的研究,缺乏对国际合作的局限性和有限性的探讨,也没有对国际制度的深度做系统的讨论,而且探讨也没有延伸到正义如何界定等更深的层面,还只是强调对现存体系的维护[5]。正如我们书中所明确指出的,它在21世纪至少在形态矛盾、价值观差异和自身分支三方面仍面临不断的挑战[6]。下面将通过三个例子来说明自由主义的不可实行性。
(1) 中国
历史反复表明,国际间的大规模财富转移本质并不是靠交换而是靠暴力完成的。在大国兴衰史中,被打败并由此衰落的,多是富国。且不说中国和印度是被穷国英国打败的,即使是古代非洲和拉美国家,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也比欧洲富裕。他们的财富在欧洲人的大炮和利剑下在近代迅速流向欧洲,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积累。事实上没有国家,财富只是一种没有保障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政治是财富的灵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GNP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GNP是日本的5.28倍;中国的GNP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7]。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并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2) 美国
按照自由主义的言论,民主国家将比非民主国家更加趋向和平,至少依据政治修辞,美国已成为20世纪促进自由国际主义的先锋。但是由于欧洲统一和东亚经济崛起对国际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攫取更多地选择暴力方式。从1999年到2003年,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美国几乎一年发动一场战争,而每一场战争都与控制国际资源的目的有关。而此时自由主义者鼓吹的国际组织在哪?摩根索清楚的认识到了由于国际法不能被强制执行,因而对维护世界和平作用很有限。[8]现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都非常强调国家主权高于一切。联合国的法律并不能绝对的约束主权国家,例如,在美伊战争中联合国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3)拉美
最近30年新自由主义一直主导着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拉丁美洲成为新自由主义的“实验场”。美国政府伙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炮制“华盛顿共识”和以各种手段推行“全球一体化”。从整体上看,“华盛顿共识”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片面强调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利率市场化、放松对外资的监管、放松政府管制等,适应了国际垄断资本向全球扩张的需要。不仅如此,美国此后利用经济援助、贷款的附加条件,向拉美和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这实际上是将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范式化。
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改革,特别是“华盛顿共识”的推行,给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其一,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拉美国家的生产力,致使经济增长长期低迷。其二,一些国家通过私有化几乎把所有国有企业卖给了外国跨国公司,使外国跨国公司控制了金融、能源、服务、交通、通讯、信息产业等重要经济部门,丧失了经济主权。其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收入被用于抑制通货膨胀、弥补财政赤字,甚至被腐败分子侵吞,并未投入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其四,私有化后,一些国有企业再次陷入困境,不得不被国家接管或靠财政支持度日,这说明私有化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其五,制造业遭受沉重打击,各类企业大批倒闭,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其六,虽然改革使出口增加,但却没有带来经济增长。其七,改革使巨额贸易赤字攀升。其八,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发。其九,收入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严重。其十,许多国家政府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或被大大弱化,或被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以及社会势力取代,社会效益与社会发展被严重忽视。此外,这些恶果还表现在,社会生产能力几乎没有增长,社会生产力增速大幅下降,“二元经济”进一步扩大等。[9]由此可见,所谓的自由主义并不能带给弱国“自由”。虽然避免了战争,但是只有具备实力的国家才能在自由主义的政策中得到他们想要的自由;而且,自由主义所鼓吹的“保障世界福利”的目的显然没有达到。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华盛顿共识”之类的自由主义政策必须高度警惕。否则,国民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将面临巨大危险,阿根廷经济的崩溃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认识到了这一点。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2002年5月16日在马德里外交学院的一次报告会上说,新自由主义是通向地狱的道路,他呼吁世界上的青年人抵制这一道路。[10]
2、现实主义的分析方法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为什么现实主义的分析手段是有效的呢?在摩根索看来,这是因为所谓现实主义采取了力图从理论上阐明本来的人性和实际历史过程的立场,这个立场具有六项基本原理[11],其中有两条这样写到:相信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客观规律;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权力才是政治的本质。
笔者是赞成摩根索先生的原理的,认为现实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人性本恶”和“无政府状态”简要的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人性为什么本恶?因为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和害怕的东西,每个人都想活着,害怕死亡,每个人都想富有,害怕贫穷,每个人都想说话和表达,即民主,害怕沉默;每个人都想安定,害怕不安全感,最主要的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是需要资源的,由自然人组成的国家自然也不例外。而在国际社会还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在国际社会管理国家无法像国家管理自然人那样井井有条时,什么最能保证我们获得资源呢?自然是实力!曾经有学者指责摩根索先生对实力的定义过于广泛和模糊,其实不然。笔者认为实力就是能让自己和盟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让敌人和对手有可能得到他们害怕的东西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战争年代就是军事,在和平年代就是经济,在民主年代就是法制,而最根本的就是军事,因为生或者死是人类最关注的东西,对国家来说就是存在或是毁灭。正如NIALL FERGUSON先生在POWER一文所提到的,军事、外交、强大的经济,石油等等都可以称为实力[12]。有人要问,既然人们喜欢安定,那为什么还要战争,而不是通过自由贸易,这就看当时的资源是否够人类生存的需要了。由此可见,回避了战争就是不等于回避了实力;回避了战争不等于回避了现实主义。从这点来说,笔者更加倾向于古典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为一个人性现实主义者。
3、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与防御性现实主义立场
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提出“和平崛起”的思想,很多媒体认为这表明了中国要走新自由主义的道路。而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坚持防御性现实主义立场的体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
从全球背景来看,发展到现在的全球化与19世纪的全球化大为不同,这表现在:相互依赖的程度比以前深了;规则刚性化,即国与国的冲突有解决的地方,如联合国等。但是国际政治的原则至今仍是丛林的原则。所以一个国家判断问题总要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呢?是资源。全球资源的有限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未来的世界如果不降低资源消耗,就必然会战争不断。但是本质上讲,中国的崛起是恢复,中国的特性和历史上崛起的强权不一样,中国不需要借助外部资源,只需把自己经营好。[13]从这一点上讲,中国没有必要主动引发战争。
历史过了一百多年,现在中国再次成为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但强大的经济并不一定造就强大的国家[14]。生存和发展是现代国家政治的基本利益,而不同的发展道路会导致不同的政治后果。必须承认,我们在经济上还是有差距的,政治上也有差异,安全上还没统一。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可是中国还在处理工业化时代的问题。正因为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大战略上,我们要做到:保持低调;经济优先;做现实主义的准备。也可以说,中国没有实力主动引发战争。
防御性现实主义主张国家根据防御的需要发展实力而不要主动去打破原有的实力均衡[15]。从上面的分析中看出,中国不必也不能主动引发战争。但是崛起的中国必将引起原有强大国家的担忧,因此中国又不得不作好战争的准备。因此中国的上策就是经济优先,参与融合,主动而不谋求主导,在原有体系内维护国家利益,同时强军而不黩武,这恰恰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宗旨所在。
结论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产生了很多分支。不管有多少分支,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理论内统一的假设和它们某些方面的共识,这就是二者相互区别的特征。
虽然人人都有和平的愿望,历史的残酷性使我们不得不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作好战争的准备。而且,现实主义的两个经典假设精准的把握了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需求,使其能在国际关系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占据主流理论的地位。面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趋同和融合和趋势,现实主义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和调整能力。所以,那些希望它衰亡的人,或许要长久等待才能看到自己抱负实现的那一天[16]。
我们的书中指出,自由国际主义或将其信念建立在历史进步的思想上,以战胜它所面临的挑战,或演变为一种更为激进的世界主义趋势[17]。正如我们文中所说的,自由主义面对近年来国家间战乱的不断和对新自由主义实践的质疑,自我满足是根本不可能的。说到寄希望于“世界大同”的理想,笔者认为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前提条件一定是资源问题可以在世界之外解决的时候,世界之内才能实现大同。而那时的国家已经不是国际关系理论所探讨的领域了。
从一个现实主义者的立场看中国提出的“和平崛起”之路是可行的。国际和国内的因素决定了中国不必也不能靠武力来实现崛起,但是中国对崛起之路上可能遇到的阻挠又不得不防。所以,中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主动去打破现有的均势,而是根据可能受到的威胁来发展武力,实现和平崛起,这正是“防御性现实主义”思维的体现。
参考书目
1、 普野起央著,刘更生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一版
2、 J.Mearsheimer.(2002),Liberal Talk, Realist Th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9016 Reader,Flinders University
3、 9016 CLASS NOTES
4、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主流学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重点学科理论研讨会记录稿
5、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5期
6、 冰河,《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2月
7、 Niall Ferguson, POWER,9016 Reader,Flinders University
[1] 普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导论》,P.35
[2] J.Mearsheimer.(2002)’Liberal Talk, Realist Think’,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9016 Reder,P.21-22
[3] Realism,Seminar Two,9116 CLASS NOTES,P.8
[4] J.Mearsheimer.(2002)’Liberal Talk, Realist Think’,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9016 Reder,P.21j
[5]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主流学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重点学科理论研讨会记录稿
[6] Liberal internationalism,Seminar Two,9116 CLASS NOTES,P.15
[7]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5期
[8] Morgenthau(Hans J.Morgenthau),《美国的新对外政策》,P.244
[9]冰河,《拉美国家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2月
[10] 人民网国际新闻频道2002年5月16日
[11] Morgenthau,引用自《国际关系理论导论》,P.36
[12] Niall Ferguson,POWER,9016Reader
[13]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战略与管理》2004年5期
[14]Niall Ferguson, POWER,9016 Reader
[15] J Mearsheimer
[16] 9016 CLASS NOTES,P.8
[17] 9016 CLASS NOTES,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