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相比较2005年,政府在很多工作上的定位更加明确,措施更加详细,政策意图也非常明显。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支持农村建设、扩大消费启动内需等方面作出了具体性的方向指引,围绕这些问题的推进将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
根据政府的报告,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指标发展态势良好,但结构性问题依然需要重点注意。2006年主要的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力度、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等等。
"三农问题"和收入分配均衡问题:提升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基础
报告显示,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更加注意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和收入分配的均衡问题(重点在于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减轻其税负)。报告中明确指出,将下决心调整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多年来不断下降的农民收入相对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实质性的推动。此外,农村问题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消化部分行业过剩的产能。如钢铁、水泥等。农村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解决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社会结构性问题。
消费是政府大力培育的经济新增长点
报告中,明确指出将通过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减轻居民增加消费的后顾之忧,以稳定居民支出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此外,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则依然是政府启动消费的重点之一,对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将对在较大程度上减轻农村的负担。财政支出结构也可能将明显地向消费倾斜。这些组合性政策的落实将对于扩大内需以及持续性的消费增长带来实质性的促进,这将使得中国对于资源投入和出口的依赖度下降,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性风险。但启动消费的措施在短期内依然难以见效,内需的启动依然需要时间。
明确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的利用
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将采用综合手段,重点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手段来促进资源开发和利用,政府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一方面进一步理顺资源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另一方面也将节能降耗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中。这种思路的转变将很可能会带来资源价格的上调,这对于各类资源投入型产业的冲击将较大。不过这个过程应该是渐进的,价格税收手段的利用一方面要考虑到中低收入者的承受力和社会稳定性,一方面要考虑到整个社会价格增长水平的实际情况。
本次工作报告中还单独涉及到房地产领域问题,主要是房价过快增长问题以及房地产供应的结构性问题。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将是政府解决房地产问题的重点措施。
说明:文章为原创,如需引用或转载本文,请注明作者姓名以及个人博客主页地址:http://chenhonginvest.chinavalu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