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文化之进程看馒头血案


馒头的确始于血案。据传馒头为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所创,是时,诸葛亮统兵南征,过泸水,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河面巨浪滔天,妖氛逼人,他忙问孟获何故?孟获说:此地多有战争,官兵战死无数,每遇军队,客死异乡的冤魂就兴风作浪,故凡渡水者,必以蛮头祭奠与供奉。

1700年以前,北方人称南方人为南蛮或蛮夷。所以,南方人的脑袋也被北方人顺理成章地简称为蛮头或蛮首,而现今食用的馒头却还没有诞生。以蛮头祭奠,就是砍下南蛮的脑袋来祭河,这显然是一种极端的野蛮行径!诸葛亮到底是一个儒将,他说再砍一批蛮头祭河,岂不是又多造了些冤魂?于是,他命部下搞了一批“人造蛮头”祭河。这人造就是头,就是和了面粉,包上羊肉,做成一个个蛮头之状,代替真的蛮头祭河。从那以后,一种叫做蛮头或蛮首的面制食品诞生了,并得以广泛流传,蛮字亦逐渐演化为馒,多为发面蒸制和烤制食品,现在一般统称馒头或馍,在广大的乡间,则仍然是祭奠与供奉的必备食品。

在漫漫演进的历史时光中,食品随之发生演化,馒头、馒首分化为有馅和无馅两大类,无馅者仍称馒头,有馅者则称包子。馒头有圆形的,如在山西吕梁山一带至今未改,有长方形的,如长江以南的切制馒头。较之无馅的馒头,包子的发扬光大就繁杂而精细,并以馅为区分,常见有肉包子、菜包子、糖包子、豆沙包子、蟹黄包子等,还有肉皮冻和肉糜做成的汤包,诸葛亮既然在中国民间成为智慧的化身,神机妙算的人物,当然也就是民间智慧之集大成者。故此馒头是为善者仁者和智者之食,虽然这里面隐含有北方人打南方人以及歧视南方人的历史痕迹,但它展示的智者之人文关怀精神,就随着馒头的普及而普及,悠远而辽阔。

综上所述,馒头应该是有馅的,即包子才是馒头,这演化的关节不知何故,已经改变得鸟无踪迹了。在温州,则仍将包子叫成馒头,而馒头则叫成实心包。中原及北方,馍这个字,指馒头又指饼,比如羊肉泡馍的馍,它是一种面粉烙制的大饼,撕碎了用羊肉汤泡之,曰羊肉泡馍。还有一种馍头,类似于汉堡包,曰肉夹馍,实在是馍夹肉,将肉突显在前,主谓倒置,可能是在肉食至上主义心一作怪。然而,在周及周以前,包馅食品尚不知有否,周朝皇帝的至尊食品为淳熬,就是肉末拌饭,前些天在武汉蓝天酒店吃鲍汁饭,有些相似。由蛮头(馒头)的历史演进,也包括馅饼,据说馅饼成为国民食品以后,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也吃了馅饼,回到意大利照章复制,居然忘了如何给饼充馅,于是将馅搁在饼子面上烙制,从而创造了著名的意大利的饼--披萨。

这样看来,一部馒头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明进程史。具体到南蛮胡戈改造了陈凯歌的馒头,或者说是将陈凯歌的一大锅肉烩面复原为馒头,显然含有文化演进的进步意义,这事情跟法律无涉,我以为。跟踪馒头血案的来龙去脉,就是陈凯歌拍了一部叫做《无极》的电影,无极这词,有点哲学意味,也有点蒙骗色彩,因为观众在看罢《无极》之后,第一时间即做出了反应,这是一部由一个馒头引发的故事,陈凯歌如果老老实实地将电影取名为《一个馒头的故事》,我相信馒头血案断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也不至于发酵成今天的重大文化事件。诚然,我不能谴责陈凯歌将《一个馒头的故事》取名为《无极》,那是他的自由。然而,鉴于《无极》已经上市,并在市场上掠去观众诸多人民币以及宝贵时间,陈凯歌的道理就在锐减,而且他代表中国电影去冲奥,发动媒体鼓吹《无极》可能获得奥斯卡奖,这就令公众产生厌烦了。我周边诸多家伙级的观众都认为,《无极》是一部耗资三亿且拍得很无聊的电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戈插足进来,将一部无聊透顶的电影,剪辑出一个十分有情趣的视频故事。这里,我看到了蛮头的进化,这里面有进步因素,再现了诸葛亮之仁智。

很简单地展思一下,如果陈凯歌是诸葛亮的前蛮头,胡戈就是诸葛亮的后蛮头,无论从美食史还是从文化史观照,后蛮头是值得流传与推广的,前蛮头的专利因含有野蛮冲动之滥杀无辜,夺观众达两个小时生命,后蛮头之仿造就包含仁慈与智慧,是对滥杀的背离与改写,领引观众进入有情趣的品味境界,史称仁义之师。故此,陈凯歌试图用法律裁决的方式对他的落后蛮头《无极》进行过当防卫,是不智的,不合时宜的。法律考察的重点是胡戈在馒头里参了砒霜与否,其他的不论大馒头小馒,大家都是馒头,一笔写不出两个馒头,陈馒头没有砒霜,胡馒头也没有砒霜,只道是胡馒头遵循了美食规律,创造了人民群众喜闻乐食的馒头,因此是好馒头,陈凯歌再将胡闹下去,必将受到历史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