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变革策略
图三
管理模式
借助上面这个图,我们可以了解到成长性企业一般要经过四种管理模式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这些管理模式有时可以互相结合。
从纵坐标看,越往下走越来越强调灵活程度,体现了管理的柔性;越往上走控制力度越大,体现了管理的刚性。从横坐标看,越往右走就越强调管理的开放程度,往左走更偏重于内部管理。成长性企业发展第一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以人为本”,仅透过创业者本人就可驱动企业的发展,体现了最大程度的人性化和自由度;第二个阶段的重心是过程管理,需要有一个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第三和第四阶段,由于管理弹性增加、强调合作与开放,处在这两个阶段的管理模式可以统称为“开放体系模式”;第五个阶段,更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远未达到的境界,就是以目标为导向的管理模式,简称目标管理。
成长性企业的发展要经历若干阶段,并要跨越五个鸿沟,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创造适应它这个阶段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管理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企业自身的发展。
著名的管理学家Larry E.Greiner讲过这样一句话: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但我们看到很多中国企业的管理策略却是以不变应万变,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它还是拿过去这套管理惯例和办法来处理现在的问题,当然就会遇到挑战,甚至可能失败。所以,一个成长性企业必须根据企业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所处的崭新环境,提早在鸿沟发生前引导一场新的管理变革,并目标明确地来跨越这个鸿沟。
变革原则
我们所谓的变革策略一般有四个基本原则:首先是要组建一个合适的管理团队;第二个就是控制成本,毫无疑问,成本战略是企业最基本的策略之一,而且成本管理是永无止境的。第三需要有明确的定位,要着重于核心业务,寻求企业最大的差异化特征,正如中国民营企业首富刘永好先生所说,要做减法,把企业不能有助于核心能力形成的业务都统统砍掉。最后是要有一个很好的战略和远景目标,并给员工和管理层不断传达企业的发展意图。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美国有一家成长性企业,在1998年聘请了一位名叫Albert.J.Dunlap的CEO,他在两年时间里,把企业从3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带到了90亿美元,做得非常成功,并获得了两亿美金的回报。他变革的手腕很强硬,一上台就把原来的主要管理者统统赶下去,找来一拨新的职业经理任队伍;他为了控制成本,把总部搬到与工厂很近的地方,并把原来非常漂亮的总部大楼卖掉,在员工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控制成本的威严形象;为了使有限的资源高度集中,他把很多与核心业务无关的副业统统砍掉。Dunlap先生是一位军官出生的企业家,在贯彻执行变革决定方面是非常果断的,他有一句名言:做管理者不是为了做朋友!有人说,做管理者就是为了做朋友,他说,不是,商业就是商业,应该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天条,他认为如果要做朋友,就去买一条狗。
变革速度
此外,我们还可通过麦肯锡的7S模型来分析变革的要素和速度。Structure(结构)、Strategy(战略)、Systems(体系)属硬元素,通过对这些的调整,变革进行起来会快一些。而Skills(技能)、Style(风格)、Staff(员工)则属于软元素,变革起来要慢点。这些因素围绕Superordinate Goals(超常目标)来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变革效益的最大化。
硬元素和软元素按两种方式来体现变革的不同速度,一种是渐进式,另一种是快速式。渐进的方式是先动型的,即管理者主动实行变革,先从内部和基层员工开始,给他们做工作,采取至下而上的形式;而后动型的快速式变革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的,从外面引进人才,通过外部压力来促进变革。渐进式的变革借助7S中的软性元素,作用于人,能影响到每一个员工,是广泛的变革,虽然慢一点,但它的变革是深远的。快速式强调结果导向,强行制定目标,它借助7S中的硬性因素,自上而下进行,但变革效果有限。
成长性企业的变革,因根据自身情况,最好采取软硬结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创造变革的战略优势
那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创造变革的什么优势呢?信息技术除了能使企业反应更为快速,创造时间的优势外,还能帮助企业创造低成本优先的优势,以及产品或者说是业务差异化的优势。通过低成本优势,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促进部门间协调,通过协调产生协同,实现协同效应,达到快速供货的目的。业务差异化的优势可以确保业务定位准确、锁定目标顾客,为顾客创造更好的服务,同时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新产品,并在全新业务的拓展上创造出更大的优势,产品或者说业务差异化优势是一种更具竞争力的优势。
如果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得当就可以创造这两种主要优势,成长性企业要变革,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
图四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信息系统随着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它为企业管理的层次,特别是为高层管理提供的服务就更有价值。在信息系统复杂程度较低的时候,它一般处理一些事务性交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这是成长性企业在第一、二阶段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企业发展到第三、第四阶段,需要把信息系统当作一种商业资源,尤其需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东西,如ERP、CRM、EIS等,因为企业跨越第二个发展鸿沟后,客户会越来越多,面对一个更为庞大的主流市场,需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手段,并创造业务差异化的最大优势。当企业发展到第四或者更高阶段之后,就需要一套战略管理系统,这时的信息系统应该变成一种战略武器。所以信息系统随着复杂性地不断衍进,能够帮助成长性企业不断创造出变革的优势。
对应成长性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我们可以较为具体地看到信息技术是怎样帮助成长性企业创造变革优势的。
图五
第一个阶段,我认为企业有财务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就可以了,能实现简单的关键性事务的处理,能收发Email即可
到发展的第二阶段,需要有一套面向基础管理的ERP,因为企业的人员增多、部门增多、组织变得庞大,就需要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计划和利用。
进入第三个阶段,企业需要一套更为完整的ERP。因为需要拥有更多的商业资源,组织变得越来越大,在充分授权后,需要把企业的流程更好地进行优化,并借助商业智能系统,初步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如果能顺利跨越第三个发展鸿沟,进入精细化阶段,企业就需要采用电子商务系统,如SCM、CRM等,有助于实现敏捷制造和敏捷经营,为全球化发展做好准备。这个阶段的企业需要更多的商业资源,并要把分散的组织更为有效地连接起来,把客户、供应商和企业紧密连接,真正形成一个供应链。这时候的信息系统更要有助于企业消除组织沉积,使官僚主义降到最低。最后,通过广泛合作,帮助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
当然,这只是一个概要的模型,成长性企业要跨越发展的五个阶段还有更详细的管理信息系统解决方案来配合。
我们知道,成长性企业面临的管理烦恼是众多中国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成功的企业经营就如同攀越一座座险峰,困难重重。面对困难,我们是继续前进,还是停滞不前?
因此无论规模多大的企业,在管理方面都必须进行持续变革以增强竞争力,满足成长性企业不断创新的需要。
金蝶通过这种模式,针对成长性企业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开发的面向中国成长性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已成功促成了大量明珠企业的诞生,帮助它们实现了管理变革,这样的案例有很多,如科龙、珠海祥乐、TCL、希望集团、新华制药等等。但我们深知,客户的成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前提,我们的知识和力量来自于广大客户,我们每走一步都离不开客户的关注和支持。“跨越发展鸿沟”是中国许许多多成长性企业需要面对的共同难题,而金蝶希望在这个进程中,成为“引导管理变革”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