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母亲在电话中告诉我:洪水冲垮了家中闲置的老房。
我的心一阵阵抽搐,疼得发冷:老房寄存着我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课本、作业本、笔记本,学生时代所获的奖状,在这期间购买的全部书籍,装满了一个长宽高均为两米的木柜。
我似乎看到老房倒塌时,那些书本覆没的情景——些许薄的,纸张轻脆的作业本浮在水面,随波逐流着翻开一些页面,那些铅笔、圆珠笔、钢笔留下的线条渐渐被洇散开来,慢慢变淡,终于模糊,甚至荡然无存。更多的书本,只在纸张的空隙间吐出几个无可奈何的泡泡,就匆匆沉底了……
那些或大或小的泡泡破裂时候的脆响,是祖父到我延续了三代求学图强梦的绽放。
村小学是1950年建立的,私塾出身的祖父是唯一会呤诗作对,提起毛笔写字的“文化人”,众望所归地成了校长。刚解放不久,许多村民世代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乡村教师奇缺,祖父便一人执教一到五年级所有学生的语文课。
祖父育有六男一女,我的父亲排行老么。因为祖父是校长,伯父姑妈他们都先后以“旁听”的方式免费入学,得以顺利读完小学。三、四伯父后来甚至读了中专,做了中学教师,五伯父高中毕业捧上“国家饭碗”,成了煤矿工人。
父亲入学时,小学已全面实行收费。一批夜校毕业的年轻人成了小学教师,不懂现代汉语拼音的祖父只得“退休”。当时两个伯父先后结婚分房独立生活,其它伯父还在上学,家中境况一下窘迫起来。刚好一个远房亲戚婚后多年没有生育,和祖父商量着将父亲过继,父亲的学生时代就此结束。那是1959年,父亲9岁,正读三年级。
等到我出生时,因为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做木工活,母亲忙着一个人田头地里挣大集体时可以换来口粮的工分,祖父总是觉着亏欠了父亲,我自小就被爷爷带在身边。
我的启蒙在四岁那年开始。印象中,不管刮风下雨,每天早上六点,祖父便厉声吆喝着我起床,稍一赖床,屁股一准挨上祖父的戒尺。
每天早课前,先得认真盥洗,给高挂在供桌上的夫子像敬香、磕头后,祖父开始教我读《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等一些简易古文。每天晚饭前祖父就会抽查我的掌握程度,非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不允许端饭碗。晚饭结束后,祖父会给我讲些孟母三迁、闻鸡起舞,齐天大圣造反、太平天国起义的故事,或者教我练习毛笔字,学习打算盘。
等到我六岁入学时,除了拼音是新鲜的外,其余的功课都非常轻松。有时祖父故意说忙,让我在故乡的小院中,在一株歪脖子苦楝树下挂的小黑板前,充当“代课老师”,领着堂哥堂姐们摇头晃脑地朗诵课文。
祖父有句口头禅:子女不读书,好比在养猪。他并非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迂夫子,甚至还打得一手好太极,但对读书有一种近乎崇拜的肯定。没有洗手前,祖父绝不允许我们碰书;写有字迹的纸张,哪怕是一张草稿纸、一页日历,也不允许我们拿来揩屁股或折纸飞机玩耍。开学时,课本刚发下来,祖父就会盯着我们用牛皮纸做好书皮,一本本包好。祖父爱买书,跟随三伯父居住县城的大半年时间,一有机会他就去逛书店,甚至在地摊上淘书。等到年底返回乡下,祖父收藏的书籍已经有满满两纸箱了!
祖父给予我们的最高奖励就是送你一本书,扉页上写着时间,奖励的原因,偶尔还用蝇头小楷题上一首勉励的小诗。爱读书,爱买书,爱藏书的习惯便是祖父在我身上潜移默化的遗传。
父亲读书少,刚开始识字不多。随着我们兄妹仨陆续到外地求学后,在祖父的熏陶下,我们都养成了写家信的习惯。年底回家,母亲便会将我们写的信念给父亲听。突然有一天,母亲来信说父亲责怪我们不给他写信,让我们很是吃惊。后来才知道,父亲觉得自己多年奔波在外,看到不少事情,也悟到一些道理,想说给我们听听。
起初,父亲的来信很短,错别字很多。但父亲很聪明地要求我们将他的来信修改后随回信退回。就这样,父亲用一本《新华字典》,通过“修改信件”这种特别方式掌握相当于初中毕业生程度的词汇量。事实上,在患胃癌过世之前,好学而善于用心的父亲早已是十里八乡闻名的“名匠”。通过虚心向周围的年轻人求教,他甚至能单独绘出出色的设计图纸了。
父亲一直苦苦支撑着不让我们任何一个辍学。父亲过世那一年,我和妹妹刚毕业,弟弟还在读高中。从与父亲共事过的工友那里我们才知道:父亲为了凑足我们的学费,每天都至少开夜工到深夜十二点!每天只吃两餐,我曾经在一个暑假跟随父亲做过小工,提斧、拉锯、推刨、凿孔……我很清楚,没一样不是力气活!很难想象年近六旬的父亲当年怎么可能饿着肚子,每天坚持至少12个小时强体力劳动,后来他还要忍受钻心的胃疼!父亲酒量很好,也爱喝酒,但在外这么多年,他竟然滴酒不沾!父亲喝酒的秘密,一直到他生病后母亲才告诉了我们,让我们肝肠寸断的是,那时的父亲,已经不能喝酒了!
祖父和父亲,分别教会了我关于“读书”的两种方式和态度。
祖父教会了我广泛涉猎和细致严谨。祖父从不反对我看课外书,相反的,经常从别人那里借来连环画、童话、和漫画书给我阅读。不过,哪怕我只听了一个故事,看了一场戏,祖父都会要求我复述一遍或表述自己的看法,写读后感更是我的家常便饭。祖父告诫我首先做一块海绵,阅读面越广,可以积累、沉淀、升华的原材料就越丰富;其次,要及时过滤、消化,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父亲拙于言辞,也很少有时间和我们在一起。但父亲以自己的行动代替语言告诉了我:勤奋和坚持永远是通往成功的最好捷径。父亲从来没有要求过我们要成为多么出色甚至伟大的大人物,他最朴实的一句话语让我受用终身:
自己活好,顺带着让别人活好,这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