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湖南经济形势及后期走势判断


上半年湖南经济形势及后期走势判断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经济延续2005年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初步实现了“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要求。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估量

(一)整体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经济仍在稳定增长期的高平台上运行。上半年,全省GDP3206.2亿元,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1470.36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1355.84亿元,增长10.7%GDP增幅比去年同期快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0.2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季度保持11%以上的增长。宏观经济综合景气图显示,二季度我省宏观经济综合景气曲线从3月末的绿灯区下限,向绿灯区的中央回升。

2、农业生产形势看好,工业生产增长较快。今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长,早稻面积2381.13万亩,增长1.3%,其中优质稻面积1361.54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据省统计局农经队统计,全省棉花播种面积201.8万亩,增2.3万亩;麻类82.3万亩,增4.7万亩;油菜籽总产115.0万吨,增6.8万吨。畜牧业生产平稳。上半年,全省出栏牲猪3527.79万头,出笼家禽2.58亿羽,分别增长2.9%4.4%

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925.4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轻工业增加值324.8亿元,重工业增加值600.6亿元,分别增长19.8%20.9%。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701.5亿元,增长20.3%,占规模工业的75.8%;园区工业快速发展,增加值达207.7亿元,增长29.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8.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利润100.5亿元,同比增长23.2%;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6.8%,同比提高18.2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进一步趋旺。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4.3亿元,增长31.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17.0亿元,农村投资157.3亿元,分别增长31.6%33.5%。房地产开发投资229.0亿元,增长24.0%。非国有经济完成投资792.8亿元,增长35.5%;增速比国有投资快9.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2.2%,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增长14.9%,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特别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38.5%,其中中高档轿车增长103.1%,液晶电视机零售额增长9.1倍,微型计算机零售额增长28.1%

4、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全省财政总收入456.95亿元,增长19.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6.03亿元,同比增长26.6%;上划中央“两税”和所得税分别增长11.1%17.4%。财政支出371.57亿元,增长18.7%,其中支农支出20.6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2.28亿元,分别增长31.6%57.5%

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87元,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895元,增长7.7%。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836.2元,增长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1180元,增长9.5%

5、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引资工作取得新成绩。上半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增长7.6%,其中出口21.3亿美元,增长17.9%。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项目402个,同比增长44.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08亿美元,增长41.9%,其中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58个,使用外资金额6.46亿美元,增长78.2%,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53.4%。全省实施内联合作项目3012个,合同资金213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64.9亿元,增长31.7%,完成年计划的57%;其中内联引资合同亿元以上项目465个,同比增长55%

6、金融保持良好运行,市场物价稳中趋升。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352.3亿元,贷款余额5021.7亿元,分别比年初新增762.6亿元和439.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83.5亿元,同比多增67.3亿元;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233.0 亿元,同比少增2.4亿元。

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0.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8%;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其中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5.3%,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价格上涨22.6%。分月看,今年23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下降0.5%0.4%,从二季度开始,价格走势重回升势,各月分别上涨0.5%0.8%0.4%

(二)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一是新农村建设政策效应初步显现,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上半年全省财政支农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31.6%57.5%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519.5亿元,比年初新增85.2亿元。涉农投资重点突出。上半年农村投资157.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5%,增幅快 25.1个百分点。

二是宏观调控效果初显。受国家对钢铁、汽车等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上半年,规模工业钢铁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只增长15.5%,比去年同期下降3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17亿元,同比下降55.0% 受国家收紧信贷闸门影响,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比上月新增贷款65.24亿元,较前5个月月均新增贷款量减少12.9%

三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来势较好。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39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8%;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9.5%;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6.8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53.6%;工伤保险新增参保人数25.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51%;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30.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60.2%

 ()经济运行出现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体看,我省上半年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经济运行中仍有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农民增收难度较大。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836.2元,同比增长8.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9.5个百分点,完成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的规划目标还面临一定困难。农产品价格和农资价格“剪刀差”的扩大是造成农民增收难的主要原因。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11.4%,其中稻谷和生猪生产价格分别下降3.6%20.4%,农民因出售谷物价格下降人均减少收入3.9元,因生猪价格下降人均减少收入73元。与此同时,我省主要农资价格仍处高位运行,且部分品种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如农用手工工具价格上涨19.5%,饲料上涨4.6%,农机用油上涨11.5%;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上涨5.8%,农业生产服务价格上涨5.2%。农民普遍反映,农资价格涨价基本抵消了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民增加收入越来越依靠打工收入,增收难问题越来越突出。

——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之间的“剪刀差”扩大,给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上半年我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6.1%,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2.3个百分点。据初步测算,由于价格“剪刀差”的存在,我省规模工业利润少增30亿元;规模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达31.04亿元,同比增长44.8%。与此同时,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两金”占用增加。上半年,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分别增长19.8%15.6%,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4.2个和1.6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压力加大。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难度大。2005年,我省的ICOR3.1(增量资本产出率,即每增加一元GDP需要的投资额),高于广东的1.77和浙江的2.48,也高于美国、德国、法国和印度等国家1.5左右的水平,表明我省投资效率欠佳。2005年我省建成投产的重大工业项目所涉及的企业一季度工业增加值仅增长11.2%,低于同期全省工业增加值8.8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1.4吨标准煤/万元 2.88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大部分发达省市,在中部仅低于山西。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3%,对GDP的贡献率只有10%左右,表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二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预计全年我省土地资源需求量为13000公顷,扣除国家安排给我省的用地指标和国家重大项目用地专项指标外,缺口在3000公顷以上。上半年,我省城镇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长35.7%,增幅同比下降3.2个百分点。上半年,我省城镇以上投资中,新开工项目3312个,增幅同比下降36.7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省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完成投资239.4亿元,分别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部工业投资增速低2个和4.9个百分点;建成投产项目完成投资6.64亿元,同比下降32.9%

二、下半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不会改变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外部环境较好

1、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一季度,世界经济形势明显好于预期。美国经济增长5.3%,是2003年三季度以来最快的增幅。日本消费需求强劲,内需带动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继续增强,经济增长1.9%。欧元区经济增长1.9%,为2004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4月下旬,IMF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值由2005年的4.3%提高至4.9%,并预测明年增长4.7%。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2、国内宏观环境相对宽松。首先,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新一轮增长周期的高平台上,增长惯性仍然比较大。20032005年经济增速分别达10%10.1%9.9%,一季度增长10.3%,根据目前情况判断,上半年全国经济增幅有可能高于10.3%。其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中央宏观调控技巧不断成熟,调控成效正在显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从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看, 2006年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是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各项政策协调配合,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这都有利于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总的来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为我省经济的发展提供十分有利的国内环境。

(二)我省具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动力

一是中部崛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是重大工程项目为我省经济加快发展助力。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新的规划项目陆续上马,如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通村公路畅通工程、湘资沅澧四水重要堤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等陆续启动,邵永、衡邵、潭衡、长浏、吉茶等高速公路年内也将陆续动工,将直接增强我省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三是消费潜力大,预期看好。上半年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增长14.9%,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特别是中央政治局526专门开会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强调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同时,国家财政支出也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稳定增长。

此外,我省文化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 200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71.08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2000年提高1.8个百分点。随着我省“蓝猫”、“超级女声”等文化品牌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逐步增强。

四是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有所缓解。6月底,全省电煤库存212万吨,比2月下旬最低库存量多162万吨,基本能保证正常供应;6月发电量增长14.0%,增幅比去年同期高5.5个百分点;成品油供需基本平衡;工业生产所需大宗原材料等重点物资的运输基本能保证。

但同时,后段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一是国家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今年以来,国家推出的信贷、产业、土地、税收等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并将继续对我省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株洲市反映,4月份国家上调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全市工业企业增加成本费用近3000万元。湘潭市反映,部分投资项目由于信贷规模压缩,资金不到位导致建设中断。郴州市反映,用地规模受到限制,部分招商引资项目无法签约,影响新开工项目上马和后期项目储备,进而影响后期投资与经济增长。

二是后段宏观调控政策存在趋紧的迹象。614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要坚决改变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盲目扩大投资规模的做法。如果投资过快的问题不能有效抑制,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趋紧。

三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将进一步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今年以来,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不断上调,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企业普通感到生产压力大,经营困难。上半年,全省石油加工业盈亏相抵后亏损7.14亿元,亏损额比15月增加1.5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6.17亿元,同比下降55.0%

四是后段商品和服务价格走高,将直接拉高GDP增长的价格抵扣水平,一些行业的实际增长会低于上年。从二季度开始,居民消费价格走势重回升势,特别是近段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产品价格上涨,预示后期居民消费价格有可能稳健上升。

综合判断,后期我省经济仍将处在稳定增长期的高平台上运行,在不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以及重大政策调整下,全年经济增长10%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但是,基于我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生产特点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继续趋紧的可能性,下半年经济要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难度较大,全年经济增幅有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

三、保持后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把握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把握。一是准确掌握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调整政策尺度,结合我省实际,做大做强我省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二是在引进项目时,要注重项目质量;在做大做强传统产业时,要注重技术提升,加快新型产业的研究与投入。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节约责任和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二)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要强化政策支持,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和成品油价格补贴等政策落实到位,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议将现行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综合性直补统一改为农业生产补贴,降低政策落实成本,增强政策支农效应的持久力。二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着力引导农业经营机制转换。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引导农业规模经营,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抗风险能力。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工业生产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一是要全面分析国际市场供求变化特别是石油和矿产资源等价格变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波及影响,高度重视消费税、成品油提价以及产能过剩行业调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控制好新上项目的立项和审批,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科技文化素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三是逐步建立市场风险的信息预警反馈机制,引导企业主动化解和提前应对市场变化、政策调整对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

(四)围绕产业发展,突出抓项目筛选、培育以及跟踪监测,加快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进度,夯实工业发展的基础。特别要抓住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以及泛珠三角合作机遇,发挥湖南优势,大力争取国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湖南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