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价值决定价格”一说法的怀疑


                    对“价值决定价格”一说法的怀疑

首先要我的第一个看法是,商品并不等同于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产品要在进行交换之后才能成为商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两分法来看待产品与商品了。产品有的只是价值而商品才存在价格而言。我同意产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可是商品的价格却是由供求关系决定,价值虽然对商品的价格起作用,可这种作用只是一种评定的作用,就如同一部蓝博基尼为三百美圆,而一支可口可乐只值五元人民币。然而蓝博基尼的价格浮动或者可口可乐的升降却是由供求关系决定。

 产品的价值是可以理解为物品转换为钱或者被遗弃时所付出的成本。这种成本所需要的就是劳动,无论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都包括在内。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而这种价值却未能使产品转换成商品,当产品在进行等价交换的时候即成为商品,而当交换结束,它便由商品复原为产品。产品所持有的始终是使用价值,我们不能把这种使用价值生硬地归纳为价格。价格必然高于产品的价值,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C+V+M)组成,而产品只是其中的CV,我们不能奢求商人们把自己的M给舍弃了,更何况这也不符合再生产原则。我们看到很多案例,譬如各地屡见不鲜的倾倒酸奶事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酸奶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不是没有需求,而是因为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令到生产出来的酸奶不能全部卖出。为何不将价格降低呢?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商家把奶都推进河水当中,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商人始终在为自己的盈利尽力地争取。倾倒进河中虽然没有了生产奶的成本,而这种成本却可以节省运输,储存等的费用。如果把酸奶的价格定到可以换回运输费储存费的时候,商家肯定不会这样做。这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到价值或者称为成本对价格的评定作用了。可是这种评定对价格的浮动却不能起作用。在市场中,每一样商品的价格都会比产品所需要的成本要高,这是必然的,因为生产不会义务劳动。这样就可以联想到商品的价格浮动绝大部分是在成本以上,或者叫高于价值中出现的。而供求关系又会令到商品的市场价格找到一个均衡点。在价格与供给的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价格不断上涨,商品所生产的数量就会不断增加,成为一个同向移动。而在需求曲线图中,我们看到,当价格高时需求的数量会相对的减少,而当商品的价格下跌时,需求的数量就会有所增加。消费者由于自身的需要对商品进行购买,可是各个消费者的需要不同,价格会因为市场中的产品的不断充斥而下降。而在激烈的市场中,商家会因为自身能力问题或者出于成本与利润的考虑退出生产的行列,这样产品的供给就会减少。而当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商品就达到了它的均衡价格。当这个均衡价格确立后,商品就会围绕它进行上下的浮动,而这个均衡价格必然会高于商品所具有的价值。

这样我们就能得出最后的结论,商品的价格波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它是围绕均衡价格(Pe)上下波动,而均衡价格(Pe)在假设需求方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是由产品的身会必要劳动时间则价值所决定,而这种决定并未能使价格波动,因为商品的价格始终高于价值,这就是价格规律的表现形式。

可又有另一种说法证明价值对商品起到决定作用。“假如满地都是汽车,那么汽车的价格会不会比一盒火柴便宜呢?”可我却有一个现实的例子,三菱(MITSUBISHI)Cdr光盘(一次性写入 700M) 现价:¥4.5;索尼(SONYC60录音带 60分钟录音,现价:¥5.5。我相信700M的容量是60分钟无法相比的,而为何光盘的价格会比录音带便宜呢?不是因为光盘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到连录音带都不如,是因为市场中的光盘的数量太多了,而录音带以到了一个被淘汰的时候,市场中的供给量已经到了一个低于均衡价格的水平,所以它的价格就会比均衡价格高。再看会刚才的假设,如果汽车的数量大到一个惊人的水平时,它的价格必然会低于某些劳动必要时间比它少,可是并未被市场淘汰的商品,或者它是一支铅笔,因为我假想,到了个时候铅笔已经是一种收藏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