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和谐社会?简单的说就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实现和谐社会?只有全体公民都平等的享有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生活等社会福利,社会才能和谐。目前来说,就是要建设福利中国。通过政府干预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提高工资;在第二次分配中减少行政公务、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对教育、卫生、廉价出租房屋等社会福利的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将农民纳入福利保障体系,降低大学学费、医疗费,让劳动者阶层能上的起学、看的起病。
关键词:劳动者阶层、福利国家、和谐社会
一、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公正的调整利益分配关系
什么是和谐社会?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从理论上说,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实践上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即个人、群体、社会等方面来研究具体的条件和机制。⑴
总而言之,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调节利益关系这个关键。⑵因为利益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所奋斗的一切归根到底都与其利益相关。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抓住了利益关系,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处理和协调好利益关系,也就把握了工作的重点。
如何调整利益关系?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坚持以追求公正与正义为最高价值准则?对这个原则问题的回答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社会。
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任何个人、集团、党派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而法的价值、法的最高理想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实现。正义所缊含的公平、公正、公道、平等等价值内涵,是政治社会中所有价值体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等,应当将实现公平与正义作为最高目标,当然,法也应将应现正义作为自己最终的理想目标。法的价值在于法应当对社会起“良好作用”,反之,就是“恶法”或“非法”。区别“良法”与“恶法”的原则就是看它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正义。公正包含二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会公正,二是结果公正。机会公正是结果公正的必要条件,没有机会公正,不可能有结果公正。同时,公正与正义具有时代的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方针政策以及法律制度,应当体现当代应有的公正与正义。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吴忠民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正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第二,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第三,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第四,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⑶
当前进行的改革,是对各种制度的革新和扬弃。制度是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则。这种调整,是以追求公平与正义为最高价值目标?还是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直接关系到利益调整的结果。无须讳言,在所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错误思潮的指导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二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基尼系数已达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警戒线为0.40)。⑷当代中国社会已分化为四个阶层:国家管理人、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其中劳动者阶级分化为发展型、温饱型、贫困型三个子阶层。主要成员是小知识分子、工人、农民、无业人员。⑸劳动者阶层占总人口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中产阶级尚未壮大,资本家阶级是极少数人。劳动者阶层已沦落为弱势群体,在工资、教育、医疗、住房、下岗、劳动保障等重大社会问题上,其利益被严重剥夺,社会出现严重的不公正。高昂的大学学费、医疗费、住房价格已成为压在劳动者阶层头上的新的三座大山,加上低工资、极低的生活保障、失业、下岗、养老等等问题,劳动者阶层已不堪负重。劳动者阶层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处于温饱、贫困线上,一旦发生较大的疾病、子女上大学、需要购房、意外事故等,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灾难性打击,他们随时有可能因此而崩溃。有病无钱医治、因下岗生活困难、因交不起大学学费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如此等等,如何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二、福利国家的政策概况
社会福利是指为了促进个人的功能发挥和使之获得最低的生活水平而提供一系列项目、好处和服务。广义上,社会福利包括四个因素:收入补贴计划、健康、教育和福利服务。⑹
一般认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成了“福利国家”,如西欧、北欧各国。各个国家的实际做法不尽相同,福利国家一般是指私人企业生产物质产品,而政府则提供旨在提高文明和文化水准所必不可少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包括社会保险、卫生保健、住房建筑、教育、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是有意识地运用政治权力和组织管理的力量,主要是在分配领域,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通过税收和福利补助调整不同阶层的收入,缩小二极分化,缓解不同阶层的矛盾,使社会获得稳定。
如在英国保守党执政的1994—1995年,最上层20%家庭的平均初始年收入是40330英镑/年,与最下层20%家庭年收入2024英镑/年相比,二者收入差距是19.9倍;在考虑货币福利、实物福利和税收后,最终收入分别变为28640英镑/年和7720英镑/年,二者相比为3.7倍。⑺法国医疗保险是由国家和私人机构共同经营的,但是国家的色彩强一些,所以它的体系有社会主义的味道。在法国只要一人工作,一家人都会获得保险。不仅大公司要为雇员提供保险,小公司也有这个义务。失去工作也不会马上失去医疗保险。
加拿大则拥有世界上最慷慨的医疗保健制度。这个保健制度由政府提供,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比社会主义色彩浓厚的法国还好。如果按美国人的观点,至少在医疗保健上,加拿大实行的是共产主义制度。因为是全民保健,每一个公民和永久居民均可以享有,它包括所有主要医护和治疗。⑻
德国是世界上福利制度最慷慨的国家之一,德国一个四口之家的补贴每月可以达到1600欧元,但同时该国却面临着高失业率。很多经济学家都担心这种“慷慨”福利政策会养“懒汉”。在德国,有些低工资工人也可以享受到福利待遇,大约有100万接受该项福利的人有正当工作。德国新任首相默克日前承认,有很多德国人就为了能够领到津贴,而有意缩短工作时间。⑼
相比之下,印度是个贫穷国家,印度人民院(下院)22日以高票通过了执政党联盟提交的《国家农村雇佣保证法案》,决心解决印度最大问题——贫困问题。根据规定,所有的农村家庭都是这项法案的实施对象。法案将保证每户家庭人均每天得到最低60卢比(约合12元人民币)的生活费和100天的劳动时间。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样的扶贫法案,对全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长期受到失业和贫困困扰的印度来说,此举是该国迈向福利国家的第一步。⑽
2006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印度百姓看病不难》的报道:印度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建立了一套包括国家级、邦(省)级、地区级、县级和乡级医院在内的政府医疗服务体系。除此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与此同时,政府也鼓励私立医院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为贫穷患者适度减免医疗费用。如此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医疗网络。条件不太好的医疗中心,承担着大众的医疗服务;而私立医院,则为那些对医疗有较高要求的人提供服务。⑾
印度大学每学期的学费是多少呢?据2006年4月7日《环球时报》报道,是200卢比(约合4.65美元)。住宿费是60卢比(约合1.40美元)。教材自己到书店购买。收费最高的信息技术学院每学期学费也不过600卢比(约合13.95美元)。⑿
瑞典在个人所得税中实行超额累进制(最高时边际税率曾达85%),在收入政策上照顾低收入者,加上福利制度中一些扶贫措施,从而有效地抑制了社会两极分化。1977年瑞典全国收入最高的10%的人和最低的10%的人的收入差距经税收和福利相平衡后由10比1降到大约4比1.这一政策使国民收入分配产生了有利于劳方的变化,劳动所得(工资加雇主为其支付的相当工资总额约40%的社会保险金)与资方所得(利润加折旧费)相比已由战后初期的1比1,上升为六十年代的2比1和七十年代的3比1,有些年头甚至达到4比1.这种发展使财产占有的差距也在缩小。1930年至1970年间占家庭总数1%的最富有者的财产占家庭总财产的比例由47%降到23%.社会结构因此开始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枣核型演变。⒀
总体上说,建设福利国家,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缩小二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通过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等。
三、调整利益分配,建设福利国家,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个层次,依次序上升。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需要;4.尊重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⒁
在人的需求的五个层次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低层次的需要,是人的本能的对生命延续的需求。在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前,对大多数一般人来说,很难产生高层次需求。这种低层次需求,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内容和含义,对其需求满足的程度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同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对低层次(生理和安全)的需求构成了社会平均的低层次需求水平。个人与社会平均的低层次需求水平之间的差距过大,其满足程度过分的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会使人产生强烈的对低层次的需求。
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不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他的生命的延续就缺乏最基本的保障,这很可能促使他千方百计的去寻求满足的途径,尤其是对青年男性而言,青春的血液不可能让他们安分守己的等待贫困与死亡,当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满足的途径,在看不到任何希望和前景的情况下,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挺而走险。
当一个社会生活在低层次需求的人数较多时,这个社会就会动荡不安;当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占人口的多数时,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就会必然发生。对大面积的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理性的社会应当帮助他们解决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尽可能的使他们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培养高层次需要,这是一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是文明和谐社会的标志和象征。
只有建立福利国家才能构建起和谐社会。只有全体公民都平等享有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生活等社会福利,社会才能和谐。在中国的四个阶层中,劳动者阶层占人口的80%左右,建设福利国家,符合劳动者阶层的利益,政府就能得到劳动者阶层的支持,80%的人口稳定了,社会就能获得平稳发展的机会。目前那种“掠夺式”的改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矛盾的不断激化终将使社会动荡不安。
建设福利中国,具体的说就是要政府干预国民收入的第一次分配,通过提高劳动所得与资方所得的比例(2004年我国为0.65比1,瑞典七十年代为3比1)提高工资;⒂在第二次分配中减少行政公务支出、减少经济建设支出,增加对教育、卫生、廉价出租房屋等社会福利的投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将农民纳入福利保障体系,降低大学学费、医疗费,让劳动者阶层能上的起学、看的起病。可能我国目前达不到发达国家的福利水平,但至少应当比印度好,无论从国家的经济实力、社会制度、执政党的阶级属性,从任何一个方面比较,如果福利制度比印度差,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无须讳言,比印度差,不是经济能力的问题,而是政府愿不愿意做的问题,是要所谓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还是要追求公正与正义为社会的最高价值?是要二极分化?还是要和谐社会?这是对政府是否坚持执政为民的考验,是对执政党的考验,也是对中国民主制度的考验,是少数所谓精英说了算,还是全中国人民民主决定。
参考文献:
1.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网络,《人民网》,2004年11月30日;2.闫志民,《构建和谐社会要抓住调节利益关系这个关键》,网络,《人民网》,2006年7月7日;3.吴忠民,《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网络,《人民网》,2004年11月30日;4.李全兴,《综述如何认识我国的基尼系数》,网络《学说连线》,2006年7月19日发布;5.康新贵,《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劳动者阶层分析》 网络 《学说连线》 2005年12月18日;6.美国 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 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2001年4月第3次印刷,第279页;7.A李培林 李强 孙立平等著 《中国社会分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9页;8.车耳,《福利国家加拿大》,光明网,20005年5月17日;9.储信艳,《德国福利制度全方位国家照顾 财政不堪重负》,《中华妈妈网》,2006年6月30日;10.黄力颖,《印度立法年斥资4000亿卢比扶贫 迈向福利国家?》,《中国经济网》,2005年08月25日;11.12.《中国与印度医疗和学费之比较》,《天涯杂谈》,2006年5月1日;13、高锋,《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 》 网络《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2005年5月22日发布;14、美国 弗兰克?戈布尔(Fr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