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的优势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数量庞大,价格低廉,这样的优势吸引众多资本选择在中国投资设厂,这样的优势使我们的产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但在这样优势的背后,我们是否看见了众多利用劳力挣钱人的艰辛呢?我们中国人向来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但如果勤奋的所得只是获得生活必需品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想想,我们是否该如此辛苦地挣钱?
曾经有一个去过欧美的国资委官员在一次会议上这样盛赞中国老百姓:“中国的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活,成本又低廉,欧美那些国家工人只工作3-5天,他们怎么会有中国的竞争力呢?”听完这样的话,确实为中国人的勤劳所振奋,但回过头来看,难道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生活有质量吗?只有这样没日没夜地干才能获得生活的必需品,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吗?
而这一切的不正常源于在世界的产业分工中我们处于末端,我们只能生产一些附加值很少的轻工业产品或者只是帮人家做一些简单的加工而已。我们付出的是辛苦,赚到的是为数很少的利润。沃尔玛在中国采购衬衫每打只有10美元,销到美国却要卖到120美元,在中国生产的芭比娃娃,每个成本只有57美分,运到美国却要卖到12美元。这种情况在中国与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产、采购和销售的过程中比比皆是。中国必须走上产业升级、依靠内需的发展道路才能保持持续的经济繁荣,中国人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崇拜GDP增长,其表面的结果很漂亮,已经积累了12万亿元的百姓储蓄,8万亿企业储蓄,外汇储备很快就会达到1万亿美元,但原材料的紧张、能源的紧缺和环境的污染、人心因为生存压力带来的惶恐似乎有增无减。这一切源自GDP崇拜,深层原因则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创造力发挥的体制因素。
对于根源的东西我们暂时不去考察,我们从实业的角度去看,中国要如何去产业升级呢?中国现在讲升级不是出于现实考虑,而是出于战略考虑。中国人做出的产品为什么价格低廉,而经过了国外公司的手,价值就翻好几倍呢?这里面的关键是品牌和销售网络,但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我们国家的战略还是企业家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键。
品牌和销售网络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无形的东西是不值得相信的,也没有多少价值。我们的外汇储备大部分买了美国的国债,超越日本成为了美国国债的最大买主,但我们又利用各种力量从国外吸引直接投资,这些国外直接投资其实是中国自己的钱变了个形式又回到中国,这种现象被中国经济学家成为“曲线融资”。
随着美元霸权的削弱,我们暂时不管这里面临多大的汇率风险,只说这种外汇投资方式造成的机会损失会有多大呢?这些外汇如果交给民间去投资,由企业家自己决定到国外投资的话,那么中国可以到国外买一些中小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一些知名品牌,利用那些品牌赚到跟国外公司一样多的利润,或者收购一些销售网络。
如果中国收购了美国一些知名的品牌,利用这些品牌生产自己的产品,一打衬衫的价格就不是12美元,就是120美元了。如果中国企业收购了某一项核心技术,中国就可以不必像DVD技术一样总受到国外专利技术的控制,不停地交专利费了。如果中国企业家用自己的网络来销售自己的产品,那么57美分的芭比娃娃可以买到12美元,这其中的巨大利润难道不可以作为提高劳动力工资的一个空间吗?以前一天要做50个芭比娃娃才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人,现在做50个芭比娃娃的劳动强度将可以使他挣上几倍于以前的薪水,使自己的生活活得更舒适。
企业家的脑力效用可以溢出到普通劳动者身上,国家的战略要建立在企业家身上,企业家的战略要有全球的眼光,只有两者结合,中国人才可以挣脑力钱而不挣辛苦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