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才刘巴不得重用说起
近读《炎黄春秋》介绍奇才刘巴不得重用的原因,感同身受。对出身名门的奇才刘巴大半生未得信任和重用嘘叹不已,联系到现实中的很多所谓的奇才遭遇,不免有话想说。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其一生却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悲剧色彩,是什么造就了刘巴的郁郁不得志?其一,出身名门鄙视刘备。刘巴少时很有才干,却养成了恃才傲物的偏执性,他鄙视“刘备的得志源于一个街道的混混”而已,因此从骨子里藐视刘备。其二,四处逃避不肯归顾。曹操任命刘巴去招抚江南遭遇困难,回京销差也不愿意归顺刘备,后遭生擒才向刘备赔礼,但刘备仍胸怀大局任命他为左将军。其三,得罪张飞激怒刘备。刘巴在境况稍有改善时,又犯老毛病,连张飞也不放眼里,无视张、刘、关桃园三结义的特殊关系,对张飞不恭就是对刘备的不尊,因此刘备大为恼火。其四,在当权者刘备面前,仍是傲气十足,自命清高,目中无人,也是其不得重用的根本原因。
刘巴的遭遇,固然有其性格悲剧的一面,但归根到底还是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作祟。然而如此遭遇,千百年来并非仅仅发生在刘巴一人身上。在现代社会是不是就没有刘巴之类的人存在呢?很多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自以为已经功高盖主,无所不能,把性格中的偏执嫁接于别人身上,疏于适应和谐的生存环境,否定别人一切,否定老板的一切,只嘲笑老板的愚蠢和落伍,但这样的职业经理人的最终命运我们也是早有预知,其职业的悲哀也是令我们无比痛心的。好才却用在了歪门旁道上,败在了性格悲剧上。可惜可叹!在现代官场此类人也比比皆是,自以为凌驾于人民之上,位尊权重,趾高气扬,最终也不是落了个被人民唾弃的下场?
荀子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吕氏春秋中也曾有言: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一个人在其成长中,才固然很重要,但谦、信、诚、恭,也是万万不可或缺。正所谓,才者,材也,财也,采也,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是人才更要具有价值和财富的集群效应,更要博采众长,谦虚谨慎。
窃以为,人才有五种境界,一是人财,是社会和企业的财富;二是人材,具有培养与造就的潜力;三是人才,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四是人在,可有可无的人;五是人灾,那些在自己看来很了不起,实际上时刻在制造灾难和麻烦的人。是做人财?人才?人材?人在?人灾?我想每一个人都该有这个自知之明吧,都有起码的价值评判吧?儒家强调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虽可能达不到这个境界,但做个诚者信者谦者能够起码做到吧?
胸怀天下,才能波澜不惊,才能砥柱中流,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奇才刘巴的命运悲剧也许给我们职场人和为人做事一些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