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駐華大使史丹澤:我們對中國沒技術壁壘
圖: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接受大公報記者訪問侃侃而談(本報攝)
今年五月,德國新任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那次訪問被中國總理溫家寶稱之為「標誌著中德關係已進入成熟階段」。九月十四日,德總理默克爾在柏林喜迎溫家寶回訪。中、德高層往來似乎進入「蜜月期」。然而與此同時,中德兩國的經濟技術合作卻出現了一些引人關注的小風波,如在磁懸浮鐵路的建設上,德國的對華技術輸出是否有所保留?明年將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在涉及中國軍售解禁等問題上持何種態度?就這些敏感問題,記者來到德國駐華大使官邸,採訪了有「中國通」之譽的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博士。
\大公報記者 吳永強
坐落在北京東直門使館區的德國駐華大使館,屬於京城的黃金鬧市寶地,但使館特有的圍牆院落以及周邊經年的銀杏樹,使得這樣的一條街透出樸素中的華貴美,也將街外的喧囂隔離開來,顯得井然有序和安靜平和,一如德國民族的嚴謹特徵。而進入史丹澤大使的辦公室,寬敞明亮的布局、沿壁的書櫥和窗外的綠樹花草相掩映,反映出主人的心境情趣和愛好。
史丹澤大使頗受中國媒體圈的關注,不僅僅因為他娶了一位來自台灣的中國太太,更重要的是他對於東方文化的熟悉和了解,以及結合他的大使身份在中、德兩國關係發展史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史丹澤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到過中國香港,九十年代開始任職駐華使館,和中國結緣至今已經有三十多年。他親眼見證了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再加上外交官的工作經驗,因而在如何處理兩國關係以及如何更好地發揮駐外大使職能等方面,他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獨特的體會。譬如對於中國「和平崛起」的提法,史丹澤在訪談中表示:「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和平的、經濟強大的中國。但這麼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對本地區的國家意味著什麼,這是中國應該關注的問題。」他也敏銳地指出,中國若和區域內的鄰國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之間沒有密切合作關係的話,「和平崛起」的目標就很難達到。
在訪談中,坦率的史丹澤大使並沒有迴避敏感問題,談到了對香港民主選舉的感受、談到了中國人權狀況、歐盟對華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以及軍售解禁等問題,雖然在措辭中難免有外交辭令,但態度坦誠,極具親和力的微笑和多變的手勢,顯示出一位成熟外交官的風采。以下是本次訪談的主要內容。
個性對工作影響不大
記者:前不久,貴國新任總理對中國進行了成功訪問。大使先生,從您的觀察認為,默克爾女士和她的前幾任相比,對華政策是怎樣的基調?出現哪些新的亮點?
史丹澤大使:默克爾女士的前任是2004年12月訪問的北京,到現在已過了很長時間。中國在這個時期發展得很快,德國歐洲在這個時期裡發展也很快,這是共同的話題。兩個國家的話題經歷了一些變化。默克爾女士的訪問也體現了這一點。兩國之間的很多問題,特別是全球性的大問題跟以前有所不同,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伊朗的核問題。所以我覺得,默克爾總理的對華政策符合連續性的原則,但兩國之間也都會有一些不斷的調整。
記者:有評論認為,默克爾相比她的前任,個性十分鮮明。作為一個個性鮮明的總理,您認為,默克爾女士將在未來的幾年任期內,對中德關係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史丹澤大使:默克爾作為一個女性成功地成為一個黨的主席,這反映她的性格是非常堅決的、有意志力的,也是個性鮮明的。但每一個總理都按照實事求是的條件來做工作,性格對其工作影響不會特別大,儘管也會產生一些影響。特別是默克爾和她的前任非常不同。這些因素也會影響一些。
軍售解禁需共同推動
記者:施羅德總理時期,在歐盟對華軍售解禁以及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等方面,均顯示了積極的信息。那麼現在的德國政府,在這方面持何種態度?
史丹澤大使:關於武器禁運。施羅德和希拉克當時意見一致,希望把解除軍售禁運變為歐盟級別的話題,但是目前情況是這樣的:歐盟要先得出一致的意見,德國聯邦政府要等到歐盟的意見作出一致決定之後,才會做出反應。
關於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這是一個歐洲政治家們要解決的問題,他們都表示過希望能盡快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不過這個問題也是要由技術專家解決的問題,過去提出達到五個標準才能承認這個地位,現在其中一個標準完成了,但是還有四個標準沒有解決。現在歐盟和中國的專家正在討論這個問題。我再次強調,歐盟的專家在這方面所作出的決定,和一個國家沒有任何關係。
記者:明年德國會成為歐盟輪值主席國,在以上兩方面會發揮主要推動作用麼?
史丹澤大使:就像我所說的,這是歐盟方面的事情。作為主席國的成員國,只能是推動進展而不能作出決定。當然聯邦政府會做一定的工作,這是理所當然的。同時,除了我們的努力之外,中國政府也應加大力度,促進這個問題的解決。
德國願轉讓高端技術記者:我在進使館大樓的時候,看到樓下有一架空中巴士的飛機模型。中德經濟合作是兩國關係中的主要內容,但是似乎也出現一些不和諧音。譬如磁懸浮技術、空中巴士落戶天津等,似乎德方並不願意把較高的技術輸送到中國,而只是願意出讓低技術含量低的內容。對此,您有何評價?
史丹澤大使:(笑)你可真幽默。我想除了德國之外,沒有一個國家把如此高端技術轉讓給中國。我想你肯定坐過上海的磁懸浮列車,你肯定知道只有一個國家掌握了這個磁懸浮技術,也只有一個國家在應用這個技術。前者是德國,後者是中國。磁懸浮在中國使用,可能是一個最佳最好的例子,表明德國願意轉讓高端技術。我們對中國不存在技術壁壘。
但是強調一點,我現在講的技術轉讓和應用,談到的是合法的技術轉讓。如果是不合法的,這一點我們當然不願意。我們總理在上海做演講時,說德國是一個人口少,資源短缺的國家,主要資源是腦子裡的資源,這些資源要仔細使用,包括知識產權。
記者:是否說您也是屬於腦資源聰明的一個範例?
史丹澤大使:(大笑)我是個例外。
記者:下次見到天津市長,我會告訴他德國大使不支持技術壁壘。
史丹澤大使:呵呵。我們和天津市長有著很好的關係,他知道這一點。你們進使館的時候,會發現門口有演示的拼圖,可以做個了解。而且你知道,德國是對華投資最多的歐洲國家,也是中國企業在歐洲投資最多的國家,表明中德經貿合作具有巨大潛力。
記者:謝謝您接受本報以及我本人的獨家專訪。
史丹澤大使:也謝謝你。使館裡面訂有香港報紙,我的同事會做些報紙摘要。我自己也會從BBC的報道中了解中國。也歡迎你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