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煤区深陷燃“煤”之急


                                  煤价暴涨 农民砍柴

    本报成都电 煤炭价格一路飚升、煤矿投资一片火热。然而,在地处长江上游乌蒙山区的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的一些产煤区,当地百姓却因无力购买价格不断攀升的煤炭而深陷燃“煤”之急,被迫重新拿起斧头,上山砍柴、砍树维持生活。

这边煤炭外运不断 那边农民上山砍柴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位于长江上游赤水源,是云南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的县区之一,辖内35个乡镇都分布有煤炭资源。近日,记者在此采访时看到,在镇雄县的交通主干道上,每隔两三分钟就能看见川、云、湘、贵等地牌照的5吨或10吨载重卡车,满载着煤炭,往四川方向运。然而,当地百姓家里的存煤却少得可怜,部分人家已经断煤多时。
    初夏的滇东北高寒山区依然寒气逼人,农民仍需烤火取暖,而当地的主要作物烤烟、玉米烘烤也需要大量煤炭,但面对节节高涨的煤价,农民只能守着煤山“望煤兴叹”,重又烧起了柴。
    果珠乡鱼洞村委会下石院村民小组组长汪继贵说,一开始大家还是拣小灌木和枯枝桠,可后来碗口大的树也开始有人砍了。他说:“有的人先砍房前屋后的,再砍自留山上的,最后就到离路边远的、看不见的深山老林去砍!”
    在一农户屋前,记者看到堆放着不少小桶粗的树桩,有桦树、泡桐等,户主邓成忠说:“这些都是自留山上我自己种的。可自留山上的树木也烧不了多久啊,像这样下去,每天都要砍三、四十公斤,最多只能烧两个月了。”鱼洞村委会副主任龚成林告诉记者,整个鱼洞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1300多户,现在至少有800户砍柴烧。他说:“现在树叶、包谷草、灌木都烧光了,照这样下去不到3年,山头上就只剩下石头了!”
    据镇雄县林业局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县35个乡镇中已有21个不同程度地存在砍柴的情况,2004年全年砍伐天然林的数量已达1221.8吨,情况最为严重的干沟乡,有4个村委会的1200多户农民曾砍伐天然林达600吨。

农业税减免难抵煤价上涨重压

    而对昂贵的煤价,产煤区农民微薄的收入难堪重负,刚刚执行的农业税减免带来的轻松迅速被抵消。
    据镇雄县人民政府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由于能源趋紧使煤炭价格不断上涨,镇雄县块煤、面煤每吨井口价已由原来的40元、20元分别上涨到如今的240元、140元,在花朗乡等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村寨,块煤每吨到户价已高达350元。
    与暴涨的煤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属国家重点扶持县的镇雄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065元,远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实际现金收入仅有三四百元。
    果珠乡鱼洞村委会下石院村民小组组长汪继贵说:“煤运到这里每吨要280到300元,普通农村家庭每年不种烤烟也需要4吨生活燃煤,这就要1000多元,可我们村去年人均现金收入只有200元左右,怎么烧得起?寨子里的50多户已有40多户砍柴烧了,不砍柴这生活没法过!”
    镇雄县煤炭局局长熊昌学算了一笔账,全县30多万户农民,每户每年按照4吨用煤计算,保守估计2004、2005年每吨烧煤上涨100元,全县仅烧煤一项农民将多支出1.2亿元。2005年这个县全面取消农业税,总数约为2000万元。两相抵消,全县农民负担足足增加1个亿。很大程度上导致当地农民重新返贫,生活水平下降。

调控煤价需行政和市场并用

    有关专家认为,若不及时加强煤炭资源调控力度,保障贫困群众的权益,现实生活将逼着老百姓把斧头对准森林,危及长江生态安全。他们建议,政府应采取“行政”与“市场”两手并用办法,来解决百姓燃“煤”之急。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当地百姓生产生活用煤的困难,昭通市、镇雄县先后出台了8项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中核心措施是向村民供应平价煤但这一措施执行起来仍遇到不少尴尬。
    记者调查发现,平价煤供应政策的实惠很少能落到老百姓头上。尖山乡布丈村村民宋元龙说:“拿着煤票也领不到煤,明明看见有拉煤的大车从山上满载而归,而老百姓去买平价煤时,矿老板就说没有煤了,要么就给你最差的煤甚至是煤矸石。”一村民告诉记者,不是每个村子都领得到煤票的,闹得凶的村子就给,凶一点就给的多一点,没人闹事的村子就没有煤票。还有一些急着用钱的农民,甚至以每吨15元的低价卖掉了煤票,反而让那些“二道贩子”赚了钱。
    镇雄县煤炭局局长熊昌学认为,在煤价上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采取行政干预和市场调节两手并用的办法调节资源分配,保障当地群众利益。如以即时的市场价格为标准,计算出其与平价煤的差价,然后要求煤矿企业用现金将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农民自由支配随意购买燃料,以此根除发煤票的诸多弊端。
    一些基层干部也表示,最好的办法是尽快研究东西部地区资源分配的调控问题,建立资源补偿机制,平衡贡献与收益的关系,如控制煤炭外运数量,对外运东部沿海的煤炭征收出境调节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