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陪女朋友逛街购物?


 

今天是老婆生日,没有想出太有创意的过法,平淡是最后的选择,逛街购物则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大多男人一样,不到一个小时,我已经精疲力尽了,以往篮球场上的活跃荡然无存,腿酸了,脚疼了,害怕当场晕倒,我还是在商场门口找了个地方坐下来。

看着老婆逛的起劲的样子,忽然很迷惑,“逛街”同一种行为对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意义:对我而言,它是在购买所需商品前的搜寻过程,在其上所花的时间、体力和脑力均构成搜寻成本,也即购买商品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为正必然增加了购买商品的真实购买者价格;而对于老婆来说,逛街又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其作用与参加club完全相同,只是在享受这种活动的同时并未为之付费,这显然是一种节约,这种节约最终会使得所购买商品的真实购买者价格下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如何解释呢?能有多大程度的解释力?

经济学分析消费行为时是以整个消费者购买同质不同类商品为研究对象的,而对于某一具体消费者购买同类不同质商品而言又是会失效,因为此时决定消费者购买此商品取决于消费者从所购商品获得的效用,而对于不同的人所获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因此不能再简单的人为价格决定消费者的行为,决定具体的消费行为是效用,而价格只是间接起到了作用。

一般经济学理论认为,购买商品的价格应该是消费者与商家各自根据自己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所决定的均衡价格,而对于某一具体消费行为,由于往往都是商家已经订好一个价格,消费者用脚投票,买则行为发生,不买也不会强求,因此这时购买行为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消费者手里,消费者按照商家的价格支付了价款,购买行为发生,从形式上来看这仍然是均衡的,因为购买者价格等与生产者价格,然而现实情况往往忽略了交易费用,消费者支出的购买者价格事实上并没有考虑到没用现金表示的交易费用,这样造成真实的购买者价格偏离了生产者价格,购买行为是建立在非均衡条件下的,因此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局部非均衡理论模型。

已买鞋为例,消费者是否购买取决于鞋对他的效用,而这种效用取决于购买时得当时感受和购买后使用过程中的感受,因此在这一购买过程中我们只分析这个商品所带来的效用,至于在此之前作为搜寻的逛街和作为休闲的逛街只影响鞋的价格,而不影响消费者的效用,在假设女朋友必须要配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分三种类型讨论此问题:

1 同鞋不同价

  A,不逛街直接购物 女鞋P1/双,获得效用U1

  B,逛街购物 女鞋P2/双,获得效用U1其中男士交易费用Pm女士俱乐部参与替代效用Pf

  则逛街购物的条件是;P2+ Pm-Pf<P1……………….. P1-P2> Pm-Pf

  由此可见,是否应该选择逛街购物取决于两个价格差,一个同种鞋在不同商场可能的价格差与交易费用与俱乐部参与替代的价差(x

2 同价不同鞋

  A,不逛街直接购物 女鞋P1/双,获得效用U1

  B,逛街购物 女鞋P1/双,获得效用U2其中男士交易费用Pm女士俱乐部参与替代效用Pf

 则逛街购物的条件是; U2/ P1+ Pm-Pf  > U1/ P1…… P1(U2-U1)/U1 > Pm-Pf

这种情况与上述类似,是否逛街购物取决于左边因子与x的对比,左边因子与鞋的效用与价格有关

3即不同鞋业不同价

A,不逛街直接购物 女鞋P1/双,获得效用U1

  B,逛街购物 女鞋P2/双,获得效用U2其中男士交易费用Pm女士俱乐部参与替代效用Pf

则逛街购物的条件是:U2/ P2+ Pm-Pf   > U1/ P1…(P1U2-P2U1)/U1 > Pm-Pf

这种情况跟为普遍一些,往往逛街购物之前时并没有想好要以和价格购买何种鞋,因此此模型也不再有预测功能,其意义可能也就在于当逛街回来时可以测算您的行为是否增加了你的效用。

今天我陪老婆逛街,她是要买一双已经选好款式的鞋,属于第一种情况,比较简单,逛了几家商场,最高150元,最低130元,俱乐部参与替代30元,三个小时的搜寻成本40,满足逛街条件,因此疲劳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