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市场关于平准基金的讨论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赞同的一方认为,目前市场的下跌并非理性,再不救市市场有崩溃的可能;反对的一方认为,中国股市并未出现明显的低估,因此政府不应该强行影响股市的运行规律。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既然争论如此热烈,笔者也斗胆参与到这场讨论之中。
其实,平准基金就其本质而言是指政府直接动用资金干预股市的行为。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它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然而,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的存在,市场经常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如果市场失灵,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这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如果股票市场失灵,则政府进行干预是完全有必要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变成,市场是否已经失灵,我们需要进行怎样的干预。
数据显示,能够代表沪深市场成分股的沪深300指数样本目前的整体市盈率已经在14倍左右,略低于一些海外成熟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单纯以市盈率水平来看并不存在十分明显的低估。但如果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的因素,以目前蓝筹股对价平均水平10送2.5来看,改革实施后成份股市盈率水平将降至11倍,这个水平已经被低估。同时,我们考虑到市场之所以在1000点之上虚弱的徘徊,是由于政府出台了大量的利好政策,然而这些力度较大的政策却仅仅能使股市维持在1000点附近,这表明采取利好政策等一些相对缓和的干预手段并不能使股市重现繁荣,并且取出掉政策因素带来的维持作用,目前市场的实质就是深幅的下跌。
照此来看,市场已经出现失灵的情况,为什么政府还没有运用平准基金进行干预呢?一方面,市场的大幅下跌不利于股权分置改革,同时如果市场大幅上涨,也会影响目前市场的股值体系,对市场的改革并非完全有利。因此,管理层表态,股权分置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对此,笔者的理解是管理层不愿意市场出现大幅下跌,但也不希望股市出现报复性的上涨。因此,如果目前的缓和性政策能够让股指稳定在1000点至1200点一带,政府出台平准基金的可能性并不大。只有当缓和性政策无法让股市维持稳定时,平准基金才有可能真正现身。
那么,在平准基金出台之前,政府能否还有其它有力的政策维持股市稳定呢?笔者考虑,除了向券商注资及再贷款之外,管理层可以考虑通过汇金公司或建银投资购买基金份额的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这种做法类平准基金的有四个好处。第一,能够增加市场资金供应量;第二,缓解基金管理公司股票型基金的赎回压力;第三,基金买卖股票可以增加券商的佣金收入;第四,增加基金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话语权。并且,基于基金专业理财的能力,政府的风险相对较小,未来这部分资金撤出股市时也可以分步实施,避免对市场造成冲击。
此外,与海外市场不同,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封闭性以及规模偏小的特点,政府干预几乎不可能失败。相反,要注意政府干预的力度,如果力度过小,可能效果难以显现;如果力度过大,政府可能变成一个大庄家,缺少其他主体的博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