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假证的思考


姜明峰


走在中关村的街上,总会有人上来搭话:“要证件吗?”我们知道他们是搞特殊服务的。
加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的“牛皮癣”广告,猜想他们的生意应该是不错。
假证的泛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它加速了社会诚信的滑坡,给那些有“真证”
的人到来不公。还有那些讨厌的“牛皮癣”更是污染环境和视觉。而最要害的是,它们是
不合法的。
假证的坏处我们都知道,不用多说。但我们倘若换个角度来看,假证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同
时,也给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添加了某些特殊的色彩。首先,在市场经济加速商业化的过
程中,一些大学为了抓收入,争着抢着“XX培训班、研修班”,还堂而皇之地颁发学位,
看看那些报纸上的广告便可见一斑。培训也好、研修也好,学费昂贵的吓人——因为他们
是为了收入——这也只规定了只有那些大款大腕们才上得起。他们去那些所谓的天才速成
班,学习可能只是个借口或者幌子,冲着那个“证”才是真正的目的。余杰说某个大学的
某个学院,研究生全是懂事长、大经理之类的,当然还有一些关官。这些本来都是有钱而
又在社会上具有优势的人,他们去那里无非是捞个学位增加一点名气罢了,至于说学到一
些真正的知识如何回报社会知识一句空话。说白了,他们即使是上了真正的大学,通过名
正言顺的渠道捞到的学位也不过是假的。学生,有钱的就出钱,大学,有名气和学位就给
名气和学位。两者做一件拿自己的优势去满足对方迫切的寻求的交易,真是“双赢”。而
那些没有钱的弱势群体怎么办?办假证!反正大家都是假的,彼此彼此,也算是一种心理
上的平衡。看看,有钱的去大学混个学位,程序上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实质上和在街上找
“证贩子”办的没有任何区别。人家成克杰先生一天大学的校门也没有进,但他的那个“
硕士学位”可是一个名牌大学颁发的,程序上可是是堂堂正正的规规矩矩的。没有钱的人
也就免那些蒙人的程序,也省去麻烦人家大学领导,让个小贩做一个,还不是和别人的一
样?看来,“假证”和“真证”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是手段和程序不同而已。其中
后者是赤裸裸的,还一种真正的“假证”,它骗人骗得实实在在。而那些所谓的“真证”
,都是些虚伪的“假证”,骗人的时候把人骗得晕头晕脑,给你一副“完全真实”的假象
,受了人讹了你还不知道。总之一句话,“假证”和“真证”不过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
的区别只在于他们出笼的手段和主人不同而已。假证,它模糊了有钱人和弱势群体获得“
证件”的差异,给了他们获得“身份”和“名义”的一种公平。这是假证对社会人文和心
态满足的一大贡献。
俗话说,花哈哦还要绿叶扶持。真需要“假”来衬托才能显现出其真来。正是假证的泛滥
,我们有的热年才开始对证件反省,从迷信“证(学位的象征)”的误区中走出来。很多
报纸天天都在登载一些招聘广告,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是动辄就是“本科以上学历”,一
个烧锅炉的岗位也堂而皇之地梦想招徕一个硕士或博士干。可以呀,学历不就是个“证”
吗?一张纸吗?给证贩打发点钱,一晚上的功夫给你做个硕士或博士出来,和真的一模一
样,而且还是名牌的;博士后他们也有办法,重要你要。于是有人精明了一点,加了一条
规矩:“XX年以上工作经历”。看来他们要的是干活的人,有经历肯定有经验,上手快。
那有经历而没有学历的怎么办?贤才不能淹没呀,作个假证完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反正
你有的是本身怕什么?看来,重要是社会上某些人所需要的,假证贩子都可以作到。真的
是假的,假的还是假。反正假的防不胜防。于是,笔者在北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歌可贺的
现象:某些公司在招聘人才时,干脆来个歇斯底里,根本不看你是什么学历和什么证件,
一起上。给你三个月实验期,能者留,假货走人。这样,各种人才被放到了一个公平竞争
的平台上。这才是招纳贤才、唯才为上的明智选择和正常的心态。这种难得的正常的心态
的出现,假证功不可没。除了这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好处,假证也还有着其它一些好处
,这里不一一列举。

在这里没,我不是在为假证正名,更不是在提倡假证,也不是意在讽刺什么东西。我只是
在用一只带着平常人文心态的眼睛看待这个东西。它存在,确实给我们制造了不少麻烦,
但它也在客观上冲击了社会上某些不良的心态。正是假证对我们眼中“真”与“假”的考
良,我们才能逐渐走出“为证为上”的观念误区。如果我们在用人的时候,能“寓思为胜
”,淡薄证件、学历、学校名气,社会不需要“假证”了,假证也就没市场了,那时不用
打击,他们也会自生自灭。


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