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实地 稳扎稳打 力创百年企业


人物简介梅清,九江清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1963年5月出生于九江武宁,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就读于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1983年7月至1992年4月就职于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总设计师。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合股创办汕头荣华铜冶炼厂,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95年8月创办了九江清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历任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工商联常委,九江市人大常委,九江市工商联副会长,武宁经济促进会会长等。

 

记者:  梅总,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收我们的采访。

清源集团自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了10个年头了。今天的清源已发展成为拥有12家子公司,总资产达3亿元,并且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九江乃至整个江西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的民营企业,成绩有目共睹。那么,请您谈谈,您是凭着怎样的一个信念带领着清源集团走到今天的呢?

梅总  这十年来,清源集团始终坚定着做实业的信念和目标以实业为集团的发展方向,以产业化为集团的发展龙头,同时兼顾其它辅业。在清源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许多的坎坷和波折,跌宕起伏,但是我们的目标没有改变,我们始终都是围绕产业发展,把集团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生产型的企业集团。

 

记者:大家都知道,您当时在设计院已是总设计师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生的奋斗目标。可是您却毅然地放弃了而选择 “下海”创业,当时您是怎么想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动力在鼓舞着您呢?

梅总:我想,关键还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吧。我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冶金设计院,从一个普通的设计者到高级工程师,一直到总设计师,在专业方面,我已充分实现了一个设计者的价值。当一个人的人生到达了一个高度的时候,必定有新的追求和目标,要寻求一种新的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当初选择下海创业,因为我对自己充满信心,我相信自己除了在技术领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外,在其它领域我更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更多更大的价值.

 

记者:众所周知,创业的过程是相当艰难的,您在创业中肯定也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当遇上坎坷时,您是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和克服的呢?

梅总:创业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很多,如果要讲估计可以写成一本书了(这时,梅总爽朗地笑了)。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说,这么多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创业中“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一是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时刻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是要有坚强的毅力,能经受任何困难的考验;

三是要始终坚定目标,朝着目标努力地去做。

在创业过程中,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是努力的过程。不能以创业的成败来评判一个企业家、一个人的成败,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他会得到更多的东西,暂时的失败或许就是他成功的基石,正所谓“勿以成败论英雄”。

在我的创业过程中,在一个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任何一个困难、一个变故,都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我没有花太多精力去想失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而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去做,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毅力,没有过不去的坎。

 

记者:在您的英明决策和带领下,清源集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以制药为龙头的多元化企业,长江药业公司的产量也跃居全国前十的行列。众所周知,您是学冶金专业的,那您当初又为什么会选择以制药这一相对于您来说不很在行的行业作为清源的发展方向呢?

梅总:在产业方向的选择上,我之所以放弃冶金行业,并不是因为冶金行业不行,而是因为这一行业的门槛太高,投入太大,动辄要几十个亿,这对民营企业家来说,就存在着一个资金实力的问题了。

从事技术工作这么多年,我认为自己更适合脚踏实地做实业,我看准了制药行业是个朝阳产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投入产出比、投资收益率更大,成功的概率更多。所以选择了制药作为清源集团的发展方向。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呵呵)。

 

记者:清源集团现在正向着多元化综合型的模式发展,除了制药还有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汽车销售、旅游项目等。清源集团为什么会选择这些产业,您是怎么全盘考虑的呢?

梅总:企业都是在发展过程中摸索着前进的,很难说哪种产业的选择就一定会成功。我们在清源集团的发展过程中深切地感觉到,困扰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产品问题。这几年我们在制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但是要做好药业,非一时之功可成就的,这个做好、做大、做强的过程是漫长的。所以,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一直尝试着涉足消费型产品行业、独家、在国内可以处于主导地位的产品。就拿菊三七来说吧,可以说是一种巧合,也是一个契机,我们对它有信心,所以我们走到了一起。

至于企业的发展模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企业越单一越好,企业要讲规模集中的优势;又有人认为,企业实现多元化的好,组建“联合舰队”,能形成产业的航空母舰。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单一行业的企业的确可以集中优势,实现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但各行各业都有跌宕起伏的时候,行业出现颠簸,单一行业的企业自然抗风险能力就差了;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可以弥补行业上升起伏过程中的薄弱面,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当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如管理上的脱节、人才的匮乏、资金链的断裂等,都可能成为企业致命的问题。所以清源集团企业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在发展过程中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加强管理,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走自己产品(制药)发展之路的同时,兼顾其它辅业。

 

记者:多次听梅总您在集团高层会议上强调:清源集团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集团发展的步伐,必须进行管理变革。请问:您觉得目前管理模式的不适应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梅总:这些不适应主要体现在清源集团现有的管理体制跟不上集团的发展形势。清源集团发展到今天的这种规模,在如何有效地、最优地、合理地去使用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比如说集团下属各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很不明确,协作上有问题;集团在投资决策、投资项目上的科学决断能力尚待提高,在选择和把握时机的运作上也存在一些问题;集团对下属子公司的制约力不足;集团管理机制上的不协调,有效资源的组合,合并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等等……都暴露出我们现行的体制已不适应我们清源规模的发展了。

 

记者: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您将今年定为清源集团的“管理年”,以大力加强管理来解决刚刚你所指出的这些问题吧。那么您又将采取哪些具体的手段去提升整个集团的管理水平呢?

梅总:如何去提升整个集团的管理水平,我认为必须在机制和人才上下手。管理机制上,清源集团经历了从单一投资管理到集团化管理的过程,如去年集团“四大中心”的建设,包括行政中心、财务中心、营销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我们现在还在沿用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是不行的,必须逐步去探索适合民企的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机制,引进一些现代化的管理方法。集团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形成集团高度控制下的各子公司最大化发挥其潜在能力和灵活机动性的机制。

目前,集团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集团的发展。企业发展的源泉在人才,企业发展的动力在人才。清源集团,从无到有,一直奉行、实施着人才战略,我们最终要建立从基层、中层到高层的“金字塔”形的人力资源结构,调整人才分配格局。一是每年要适当地招聘一批大中专学生,放手给机会,让他们在我们的基层岗位上逐步成长起来,成为企业发展的后备力量;二是要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研发、营销方面的人才;三是要不断地加强中高层的管理水平,定期送出去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以适应集团发展的需要。

记者:长江药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生产企业,现在,长江药业的大输液年产量在一亿瓶以上,销售额近亿。我们都知道,长药的前身是业已倒闭的九江制药厂,那么请问你是如何带领长药走出困顿,达到今天的成功的呢?

梅总: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激烈,在省内甚至国内,和长药前身九江制药厂同类的这种小规模企业关停倒闭的不在少数,但长江药业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企业,其发展速度就目前而言在同行业中当属较快的。

长江药业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了正确的方向。大输液产品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缺乏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走发展规模的道路,扩大生产规模,以规模优势占领市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在现产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我们再着力增加品种,积极地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国内同行业中很多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都不敢去投入了,而我们看准了就大胆去投入,十年来,长江药业一直保持着每年都有新的投入来扩产,坚持走规模生产的道路,结果我们成功了。长江药业由当初江西省内最小的大输液生产厂家发展成为今天江西最大的大输液生产企业,并且在全国同行业中,产销量也跃居前十位以内,发展势头很猛,前景相当广阔。

 

记者:品牌对现代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市场经济,风云变幻,谁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清源集团要走出江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就必须打造自己的品牌。您也多次在不同场合谈过品牌的重要性,您认为清源集团应该如何去打造清源特有的品牌呢?

梅总:品牌发展之路是一个一直困扰着民营企业的问题,我们在品牌的建设上也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很多成熟企业、专业人士都在自建网络,网络建设也越来越专业化。我们应该从当初的想自行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逐渐地转变为如何更好地去借助和利用社会上现有的市场网络,来发展我们的品牌。

在具体实施上,我们将以三大产业为支柱去打造和树立清源的独特品牌。

一是长江药业的大输液,我们坚持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和模式继续运行对长江药业的操作,走稳键发展的道路;

二是新型建材,我们九江拥有全省规模最大,粉煤灰出产能力最强的火力发电厂,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我们要利用好丰富的资源,积极研发新型产品来占领市场,前不久又成功地研制出新型沙浆组合型墙板。在新型建材这一块,我们的目标是:把我们的产品做大做强,占领江西,覆盖全国;

三是菊三七中药材,这是个很强大的资源,我们必须好好地利用它。

 

记者:记得集团记者总曾说过,您已经在考虑:清源集团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会吸纳一批优秀的管理层持股。请问您有这种想法的动机是什么?

梅总:让管理层通过持股的方式参与到公司管理中来,这是企业在朝着社会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就成为了一种社会共有资源。我认为,清源集团不能说是我梅清的企业,我只是创始者,她是所有清源人的企业。所以我们一直在想如何建立清源合理的股权结构和股权制度。去年我们与集团各子公司负责人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就是一种尝试。集团各公司实现目标管理后,收入超额完成部分,我们将以股权方式奖励给管理者,让有能力的管理者进入董事会,共同参与公司的决策。这就形成了企业创始人持有相应的股份和公司管理精英合理持股的混合型、多元化的企业股份制格局,这必将激励清源整体管理水平的加强,促进集团的发展。当然,现在我们还在等待时机,还在进行科学的论证和摸索。

 

记者:“清正为本、源济天下”是清源集团的企业精神,“办一流企业、出一流产品、创一流效益”是清源集团的经营宗旨。在您的心中,清源集团的远期目标和定位是什么?

梅总:我们定位和远期目标是:“以实业为主,办百年企业”,走出江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多向型产业集团。还是要在资源上进行合理的整合,以现有三大支柱为龙头、为支点,5年内始终围绕这三大产业求发展,再根据实力,扩展到其他领域。争取在今后的3-5年内,集团销售额达到5-10个亿;5-10年内,集团实现稳定的销售额10个亿。这就要求我们在产业发展上绝不盲目,稳扎稳打,以打造清源品牌为主,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规模,抓住机会把握方向。

 

记者:感谢您为我们全体清源人描述出了如此美好的明天,这的确令我们欢欣鼓舞。那么,最后您还有什么话想要对所有清源人说的吗?

梅总:首先,清源集团发展到今天,离不开所有清源人的努力,在此我对所有为清源做出贡献的人表示真诚的感谢。清源集团现正处于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我希望所有清源人能够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咬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相信所有困难我们都会克服。我希望所有清源人都能抓住清源发展的大好机会,为清源,为自己努力地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记者:非常感谢梅总您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能接收我们的采访,我们相信在您的领导下,清源集团的明天会更好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