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不应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最近一期的《晶报》有一则新闻,题目为《高考状元盛宴大饱读者口福》。当中,记者问5个状元:“你们学习的动机与动力是什么?”其中一个状元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另一个状元则答:“我记得当时自己特地看了周围的同学怎么填的。当我留意到很多人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时,我自己很有共鸣。我想,这一爱国情感在我们上世纪80年代的人身上成为主流价值观。”(见2005710《晶报》“今日关注”版面)看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思。这真的是大部分学生出自内心的独白吗?这确实是80年代的人身上的主流价值观吗?为什么这类问题的答案见诸于报刊杂志都同出一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豪迈、多么激昂又多么朴素的一句话,是少年周总理回答老师“为了什么而读书”的答案。这振聋发聩的话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思想,震撼了一批又一批读书人的心灵。这种雄壮而朴素的民族情感,无疑是我们一以贯之提倡与发扬光大的。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浮躁不堪的社会,80年代出生的人无一不深受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与熏陶,于此种背景下长大的人依然能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本应倍感欣喜与安慰。但是,笔者在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斗胆提出一些顾虑与不安。事先声明,周总理是我最崇敬的人之一,笔者并没有冒犯之意,仅就事论事之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确实是学生们的内心独白吗?其实,并不完全是。首先,这是个人档案材料里面的一项内容。学生内心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诉求:档案是跟自己一辈子的,尽可能地把每一项内容填写得最完美。在这种诉求的支配下,回答“学习的动机与动力是什么”自然应当选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疑是最理想、最完美的不二之选。诚然,确实是出自内心独白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只是,如果这种一问一答出现在朋友之间闲聊的场景时,我敢断言,“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以后生活得更舒服”、“为了挣更多的钱”之类的答案不在少数。其次,在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道德判断,即回答“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以后生活过得更舒适”而读书,是件很羞耻、很丢脸的事情,势必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的取笑,众人会断定他是个“没出息”、“没素养”的人,因此有可能影响到高考录取和今后的大学生活甚至于将来的就业。

这,就是问题所在。学生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扭曲的道德判断呢?笔者以为,应从当今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倾向上寻求破解之道。学生们宁愿违心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不愿坦诚地说出“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以后生活过得更舒适”、“为了挣更多的钱”而读书,窥探其中,可以折射出这样一种偏激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倾向——批判一切追求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的思想与作为,哪怕与其只有丝毫的瓜葛,很显然,后者正中其意。毋庸置疑,“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绝对服从国家利益”的社会价值观与道德倾向成为当今主流意识无可厚非,其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抵制西方腐朽文化、营造和谐社会起到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然而,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考量,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搞了10几年了,“经济人”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我们能否与时俱进,反过来思考一下,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难道就无法寻求与国家利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的交点吗?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学生们“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以后生活更舒适点”、“为了挣更多的钱”而读书,假设将来如愿以偿。“找到好工作”,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了工作、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社会;退一步说,起码不会加入失业大军,减轻了就业压力。“以后的生活更舒适”了,国家的人均GDP因此提高,距离全面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更进了一步;退一步说,起码不会成为需要国家财政扶助的人员,减轻了财政负担。“挣到更多的钱”,个人消费能力提高了,需求增加了,拉动了内需,破解了国家经济发展的瓶颈;退一步说,起码不会成为小偷或者抢劫银行之类的犯罪分子,社会的安全隐患则多了一分保证。如此种种,难道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难道他们在追求物质利益、个人利益的同时对于国家利益、社会效益毫无裨益?难道他们确实如老师、同学们所言是“没出息”、“没素养”的人?没有每个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又遑论中华之崛起、国家之富强、民族之振兴?

看来,确实到了应该对这个扭曲、偏激的社会进行反思、修正的时候了。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各种西方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都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与道德规范,全盘西化、一律吸取固然不可取,而一概否定、拒之门外同样是非明智之举。如何做到吸其精华、弃之糟粕,如何使得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得到有效保护与承认的同时又不至于泛滥甚至于颠倒是非黑白,才是作为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所应有的宽宏气魄与责任担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二字的应有之义。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无疑是主流思想的有力彰显;而当90年代出生的人,能够大胆坦诚地回答“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以后生活过得更舒适”、“为了挣更多的钱”而读书的时候,社会不是倒退了,而是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