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带来观念改变
在广东省对口支援的林芝地区,至今在百姓中还流传着“翻身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广东省”的话语,从某个角度反映了西藏农牧民对援藏最朴素的感情。
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项战略决策。1994年召开的第3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总结历年援藏工作经验基础上,决定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办法,从内地有关省市和中央国家机关选派干部对口支援西藏。截至2004年,全国18个省市、中央国家机关50多个部委和单位、15家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参与了对口支援,提供援助项目3100多个,投入资金61.6亿元。
西藏自治区政府政策研究室专家王清先认为:“全国援藏给西藏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给西藏观念上的改变。”在日喀则地区白朗县,山东省援藏干部的“绿色援藏”使白朗县走上一条以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绿色”蔬菜,公司+基地+农户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祖祖辈辈没有吃过蔬菜的藏族农民在一座座塑料大棚温室里种起各种蔬菜,并成为广受市场欢迎的“绿色礼品蔬菜”。
同时,对口支援西藏的省市、部门和单位大力开展智力援藏,积极推进人才兴藏战略的实施。西南交通大学等16所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民族学院3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西藏在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教育援藏让西藏受益匪浅:目前,西藏270万人口中,在校学生总人数达到45.34万人,占西藏总人口的1/6。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接受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同时还得到了来自北京的高层次人才———自1999年开始,中组部、共青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赴西部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服务。他们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至2004年,有30多位“博士服务团”成员在内蒙古进行了挂职锻炼服务。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内蒙古带来了新知识、新信息、新理念,充分发挥了其参谋助手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
2004年,呼和浩特爆出了一个令国内IT界震惊的大事:各地纷纷争夺的招商目标、产品在全球市场位居第一、光电产业国内惟一垂直整合的汉鼎集团,最终选择了不被人看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呼和浩特市。而在这个招商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博士服务团”成员,曾任北京市电子办副主任的张伯旭。
作为在IT产业界有较高声望的专家,张伯旭在呼和浩特市挂职先后任副市长、副书记期间,积极利用自己的专长,为呼和浩特市发展IT产业出谋划策,并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为呼和浩特市招商引资牵线搭桥。汉鼎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说,汉鼎落户呼和浩特,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冲着张伯旭来的,因为他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且双方在多年前就相互熟悉和了解。
“对口”促成优势互补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回族人口最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素有“贫困之冠”之称。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还有70%以上的农户不得温饱。199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结成对口扶贫协作。为使对口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两省区商定,由福建经济实力较强的8个市(区),对口帮扶宁夏8个贫困县(区)。从此,这片土地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从1997年开始,福建省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1800万元资金,无偿支持西海固地区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对口帮扶市(区)每年也都分别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援贫困县(区)。到2003年底,福建省援助资金总额已达1.29亿元,帮扶市(区)共为贫困县(区)无偿投入资金达6917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西海固地区到村到户的项目建设,6年来共修建“坡改梯”19.8万亩,打井窖1.5万眼,改善了许多水利设施。
更重要的是,这些资金起到了金融杠杆的作用,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支柱产业。两省区结合各县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在山区各县发展了菌草和马铃薯种植;在隆德县、彭阳县和西吉县发展了中药材……这些适宜该地区发展的种养项目,已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基地,有的已基本形成了产业。目前,西海固以种草养畜为主导、以特色种养为补充的产业结构基本定型,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此外,福建和宁夏还在医疗、教育、科技、环保、人才引进、劳务输出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据主抓劳务输出的固原市副市长刘锦旗介绍,近两年,宁夏在出外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福建、广东和新疆等劳务基地设立5个常驻管理机构,选派常驻管理人员,协调好用工企业与务工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各种劳资关系,疏通合作渠道,切实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狠抓技能培训,兼顾长效与“订单”式培训,全年要求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10万人,仅固原市就达到3.6万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达到6100人。按照目前两省区合作的力度和广度,今年固原市将完成24万人的劳务输出目标,其中稳定输出1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超过7亿元,力争使劳务收入占到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6%。
近年来,随着经贸交流的增多,两省区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从1997年开始,福建一些企业家和商人开始来宁夏寻求发展机遇。福建商人在宁夏的投资经营由最初的以房地产开发、冶金化工、建筑材料、机电阀门、电子通讯为主,后来迅速扩展到生物农业、食品加工、酒店娱乐、医疗服务等20多个领域。一个宁夏木材市场,福建人经营的公司达70家,占宁夏木材经销市场的70%,年经营额2亿元以上。目前,福建在宁夏的各类企业已超过200家,投资总额超过14亿元,累计创利税超过1亿元。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主任李文录说,福建省有信息、人才、管理、资金、市场等优势,宁夏有土地、电力、农产品、劳动力等优势,双方有多方面合作的条件。两省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中心,一直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帮扶机制,提升协作规模,扩大扶贫协作成果,探索对口扶贫协作的有效形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三大力量相结合的帮扶机制,大大地促进了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稳定。
“帮扶”已成经贸合作
广西百色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带之一,以往都未能解决大石山区农民饮水难、行路难和用电难问题。1996年,中央作出广东、广西对口帮扶的战略部署后,广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帮扶广西。仅在邓小平战斗过的革命老区百色,广东省、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已无偿援助3亿元,帮助兴建移民安置开发区6个,兴建希望中小学和培训中心校220所。如今,帮扶形式已从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帮扶发展到经贸、教育、科技、文化、信息、旅游、劳务等物质和精神帮扶相结合、治穷与治愚相结合。1996年后,广东派出100多名教师常驻广西支教,先后投入1.21亿元资金帮助广西贫困地区办校。
随着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两广”关系正由过去的帮扶型转变为以经贸合作为主的关系。“以往的东西互助更多体现的是东部发达地区帮扶西部欠发达地区,而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遵循的是市场经济原则,通过优势互补,双向合作,最终实现互利发展、共同富裕。”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秘书长车荣福说。1997年~2003年,两省区共签订合作项目1700多项,协议投资300亿元,广东到位资金60多亿元。目前,“两广”的经贸合作范围,已从对口帮扶的百色、河池两市,扩展到整个广西,经贸合作的主体已从国有企业转为民营企业,产业转移和承接已成为经贸合作新的增长点,广东大企业、大项目到广西落户的比重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