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主席杨晶在2005年1月8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依托资源优势,构筑产业集群,保持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众所周知我区的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产业拥有较好的优势。如何增强主导产业部门间的关联性,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以及研究开发下游产品,延长生产链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必将成为我区今后新的投资热点和经济支撑必须面临的问题在新时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相互关联企业在地域空间上集群发展,成为今后我区的战略主攻方向。邢云书记在这次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讨论会上指出,包头市今后重点抓好的工作中必须抓好自治区构筑的“六大产业”的发展,着力推进冶金业、装备制造业迅速发展,同时加快电力、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高新技术等产业的发展,在自治区工业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研究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自治区乃至包头市经济的整体格局及其走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推动企业规模的壮大,形成聚集规模经济,促进产业集群的实现就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1、从企业规模的横向扩展来看,即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生产开始扩张的阶段,一般而言,收益是递增的。因为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专业分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管理费用,这些属于规模经济的内部效应。大生产还可以同其它厂商建立稳定的生产、技术联糸,增强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信赖心理,等等,这些属于规模经济的外部效应。显然,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迟早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是由于规模过大,层次过多,厂商组织内部难以协调,决策不容易顺利贯彻,等等,这都将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提高。这些属于规模不经济的内部效应。由于规模太大,资源条件发生困难,产品销路也受到市场限制,等等,这些属于规模不经济的外部效应。当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时,就会发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从规模经济理论中,还不难发现组建企业集团,构筑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从企业规模的纵向扩展,即将生产、经营是的上、下游企业并入一个企业(集团)之中。处于生产经营的上、下游关糸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来发生联糸。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等人通过研究后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用。所谓交易费用指的是参与市场交易所须付出的代价。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获取市场信息、发现合适价格的费用;谈判与订立合同的费用;当在于把若干要素或资源通过权威关糸组织成一个可取代价格机制功能的单位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大大减少了当事者数目,减轻了交易磨擦,降低了交易费用。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使得一些本来费用较高的交易被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所替代。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采用企业组织形式更为经济、合算时,企业取代市场交易的情况便会发生。同样道理,交易费用的节约也是企业合并的内在原因。企业合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问题。显然,企业合并有助这些问题的缓解和消除。
3、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存在极限,这也是企业内部交易不能完全取代所有的市场交易的原因。企业规模极限存在的依据在于: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变得不顺畅,信息量受损,甚至信息内容被歪曲。不仅如此,企业规模很大时,各部门为了在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中获得较大份额,将许多时间与精力花在讨好高层主管与建立人际关糸网这类非生产性活动上,尽力去“装饰”本部门的成绩,向高层提供已有利的不真实信息,导致高层决策失误,提高成本。这类费用也被称之为影响费用(influence costs)。上述种种企业规模过大的弊端也称作为组织失灵(organizational failure)。一般认为,企业的合理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
二、聚集规模经济
1、聚集规模经济
何谓聚集规模经济呢?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化的规模经济。当一个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扩大到社会层面的时候,每个企业都需要与其他相关联的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从而改善自身的环境,并从中受益。众所周知,任何区域,无论大小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关联度较强的聚集体,形成一个区域的生产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规模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聚集规模经济总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发生于单个企业内部,而聚集规模经济则产生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呈一定规模的集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交互外部性(interactive externalities)。因此,聚集规模经济既是一种规模经济,又是一种外部经济,它是一种外部的规模经济,与单个企业的内部的规模经济相对应。聚集规模经济作为外部的规模经济,总是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分不开的,离开空间因素就无从谈论聚集规模经济。概而言之,聚集规模经济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聚集规模经济的关系
这规模经济之间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一家联合石化厂,它的选址受到各种区位因素的制约,因而必须定位于特定的空间点上;它的存在,以及它能够发挥其内部技术经济规模效益,显然要以周围众多的与之相联系的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这些企业为石化厂提供各种要素投入、公共设施、交通运输、产业服务等。换言之,在这家石化企业的所在区位上,必须要有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范围的聚集。因此,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依赖于其外部的聚集规模经济。反过来说,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如联合石化厂),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即聚集规模经济。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聚集规模经济同样也仰赖于单个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核心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聚集规模的相应扩大;而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企业与核心企业相互毗邻聚集在局部空间上,也为企业间实现纵向一体化提供了极大便科,从而导致外部聚集规模经济的内部化,亦即转化为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在构筑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没有规模经济就无从谈起聚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聚集体形成发展的基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聚集产业都可以发展为聚集产业区或聚集产业核心区。起主要作用的是聚集产业间的关联性如何以及地方的政策力度。
三、聚集规模经济的类型
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而应当还包括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即聚集规模经济。那么在什么样的空间条件下,才适合组建企业集团,从而才能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呢?在什么样空间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区位集中,也能实现聚集规模呢?聚集规模经济的形态和类型较多,一般来说:
(1)因指向性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来发展经济。例如在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燃料以及辅助材料大量密集的地区,吸引企业聚集形成规模。以自治区和包头为例,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等重工业的依据之一就在于此。包头市有丰富的铁矿,水、煤、电等资源禀赋较好。人口较为密集,适宜发展在同一地区聚集不同部门的企业。
(2)因经济联系密切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便利、加强地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依据内在企业间的关系又划分为:
①因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可称之为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这种聚集主要是围绕着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系统。例如,某一个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化部门区域,为了辅助主导部门顺利发展,就需要在他周围建立起石化机械设备生产与维修厂,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石化机械设备制造和维修、专门以向石化厂提供其大量消耗的钢板为主的钢铁厂、石化产品的输送和销售企业,如此等等。在辅助性产业外围,还会形成第三层次的服务性产业,如专为石化产业而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如此等等。此外,在上述三个层次所形成的产业群体聚集的基础上,必然形成了相应的人口聚集,于是在最外围的第四层次,还会形成新的聚集,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饮食业、娱乐业、房地产等。分别属于多层次产业群体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一个区域的局部空间上聚集起来,主要的经济原因在于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是由于空间上的聚集而产生的,故而属于聚集规模经济。当然任何一个比较成熟的地区聚集体都不是单纯由某一种经济联系凝聚成的。它往往是由多种纵横交错的经济联系凝聚到一起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的聚集物,其中每一个组成部门的重大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全局。从许多地区聚集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区域的聚集一开始往往主要靠建立某个地区优势产业部门而起家,以后逐步围绕着这个主导部门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②因企业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一种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与另一种企业的产出,择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在这种聚集中,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例如炼铝业的前后生产链条:依次包括采铝、铝氧生产、电解铝、铝材轧制,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产生外围联系,如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如果把采矿、铝氧生产、电解铝三个过程几种配置在一起,甚至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就比较有利。当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性规模经济(聚集规模经济)就被内部化了,从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单个企业内部经济)。当然并不是所有具有产业纵向关联的众多企业都适合于通过纵向一体化而形成的工业聚集体。
一般来说聚集规模经济有不断积累扩大的趋势。作为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人口与就业、提供出口扩大生产的条件以及增加地方收入。这样又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大地区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的增大又会反过来促成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相成产业循环的模式。
四、在聚集规模经济,构筑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聚集规模总有一定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走向反面,由聚集规模经济转为不经济,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的下降。这种不经济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是不合理的聚集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聚集过渡而造成的。其次,分散分布的中小企业也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晓得聚集体。聚集一份三户为条件,互相补充。聚集过渡是促成分散的契机。适当分散式保证聚集经济规模湿度、结构优化。聚集与分散适度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聚集规模的形成,依赖于市场力量和政策引导,而这两者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密切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区位上之所以能形成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显然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只有存在完善的市场机制,要素才会合理移动,因而才有可能形成空间上的聚集规模。即每个市场主体必须具有自主经营决策权,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是否移动所掌握的生产要素。当然市场机制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也会失灵,于是政策引导便成为必要。政府制定的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简称空间经济政策,大体上包括:以优化产业的空间分布为导向的生产力布局政策、区域开发政策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政策。这些政策都涉及到空间聚集规模问题,以不同方式引导着聚集规模的形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如果我们将空间向度考虑进去,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问题。无论是市场引导还是政策引导,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有关,亦即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体制为基础。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导向失去了体制基础,因而主要是依靠政策引导来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包括利用聚集规模经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阶段,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解体,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机制的发挥尚不完善。以至结果往往是重复投资、地方割据、大而全和小而全,企业在空间上很难实现合理布局,很难形成聚集规模。
中共包头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为我市2005年的改革发展制定了战略规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包头市在过去三年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7亿元增加到220.5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速达到32%,工业总量稳居全区第一。钢铁、装备制造、铝业、电力、稀土、乳业、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地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开始形成产业集群。聚集规模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群体的集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共享基础设施,促进分工协作,节约成本费用,从而产生较强的聚集效应,提高包头市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聚集”,准确定位包头市的优势产业,努力扩张优势产业和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化水平,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是指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说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
1、从企业规模的横向扩展来看,即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规模的扩大。在生产开始扩张的阶段,一般而言,收益是递增的。因为大规模生产可以实行专业分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手段,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管理费用,这些属于规模经济的内部效应。大生产还可以同其它厂商建立稳定的生产、技术联糸,增强顾客对本企业产品的信赖心理,等等,这些属于规模经济的外部效应。显然,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从而导致规模收益递增。当生产扩大到一定规模以后,迟早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这是由于规模过大,层次过多,厂商组织内部难以协调,决策不容易顺利贯彻,等等,这都将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提高。这些属于规模不经济的内部效应。由于规模太大,资源条件发生困难,产品销路也受到市场限制,等等,这些属于规模不经济的外部效应。当规模不经济超过规模经济时,就会发生规模收益递减现象。严重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从规模经济理论中,还不难发现组建企业集团,构筑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从企业规模的纵向扩展,即将生产、经营是的上、下游企业并入一个企业(集团)之中。处于生产经营的上、下游关糸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来发生联糸。著名经济学家科斯(R.H.Coase)等人通过研究后认为,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用。所谓交易费用指的是参与市场交易所须付出的代价。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获取市场信息、发现合适价格的费用;谈判与订立合同的费用;当在于把若干要素或资源通过权威关糸组织成一个可取代价格机制功能的单位参与市场交易,从而大大减少了当事者数目,减轻了交易磨擦,降低了交易费用。也就是说,企业的存在使得一些本来费用较高的交易被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所替代。当市场交易费用过高,使得采用企业组织形式更为经济、合算时,企业取代市场交易的情况便会发生。同样道理,交易费用的节约也是企业合并的内在原因。企业合并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企业规模的扩大问题。显然,企业合并有助这些问题的缓解和消除。
3、企业规模的扩大也存在极限,这也是企业内部交易不能完全取代所有的市场交易的原因。企业规模极限存在的依据在于: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各部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变得不顺畅,信息量受损,甚至信息内容被歪曲。不仅如此,企业规模很大时,各部门为了在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中获得较大份额,将许多时间与精力花在讨好高层主管与建立人际关糸网这类非生产性活动上,尽力去“装饰”本部门的成绩,向高层提供已有利的不真实信息,导致高层决策失误,提高成本。这类费用也被称之为影响费用(influence costs)。上述种种企业规模过大的弊端也称作为组织失灵(organizational failure)。一般认为,企业的合理规模被决定在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那一点上。
二、聚集规模经济
1、聚集规模经济
何谓聚集规模经济呢?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化的规模经济。当一个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扩大到社会层面的时候,每个企业都需要与其他相关联的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从而改善自身的环境,并从中受益。众所周知,任何区域,无论大小它的全部产业在宏观上都要求组成一个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关联度较强的聚集体,形成一个区域的生产系统。我们可以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规模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cs)。聚集规模经济总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但是这与企业内部规模经济是不同的,因为后者发生于单个企业内部,而聚集规模经济则产生于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呈一定规模的集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交互外部性(interactive externalities)。因此,聚集规模经济既是一种规模经济,又是一种外部经济,它是一种外部的规模经济,与单个企业的内部的规模经济相对应。聚集规模经济作为外部的规模经济,总是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分不开的,离开空间因素就无从谈论聚集规模经济。概而言之,聚集规模经济在本质上乃是一种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聚集规模经济的关系
这规模经济之间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如一家联合石化厂,它的选址受到各种区位因素的制约,因而必须定位于特定的空间点上;它的存在,以及它能够发挥其内部技术经济规模效益,显然要以周围众多的与之相联系的企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这些企业为石化厂提供各种要素投入、公共设施、交通运输、产业服务等。换言之,在这家石化企业的所在区位上,必须要有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范围的聚集。因此,单个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依赖于其外部的聚集规模经济。反过来说,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如联合石化厂),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即聚集规模经济。所以,在这种意义上说,聚集规模经济同样也仰赖于单个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两种规模经济在特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核心企业经济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聚集规模的相应扩大;而产业相关联的众多企业与核心企业相互毗邻聚集在局部空间上,也为企业间实现纵向一体化提供了极大便科,从而导致外部聚集规模经济的内部化,亦即转化为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在构筑产业集群的过程中规模经济是最基本的,没有规模经济就无从谈起聚集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聚集体形成发展的基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聚集产业都可以发展为聚集产业区或聚集产业核心区。起主要作用的是聚集产业间的关联性如何以及地方的政策力度。
三、聚集规模经济的类型
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而应当还包括空间上的外部规模经济即聚集规模经济。那么在什么样的空间条件下,才适合组建企业集团,从而才能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呢?在什么样空间条件下,中小企业的区位集中,也能实现聚集规模呢?聚集规模经济的形态和类型较多,一般来说:
(1)因指向性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来发展经济。例如在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燃料以及辅助材料大量密集的地区,吸引企业聚集形成规模。以自治区和包头为例,大力发展能源、化工等重工业的依据之一就在于此。包头市有丰富的铁矿,水、煤、电等资源禀赋较好。人口较为密集,适宜发展在同一地区聚集不同部门的企业。
(2)因经济联系密切而形成的聚集,其目的在于便利、加强地区企业间的经济联系,为系统中各个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依据内在企业间的关系又划分为:
①因企业间的横向联系而形成的聚集,可称之为多层次产业群体聚集。这种聚集主要是围绕着地区主导专业化部门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企业间横向联系的系统。例如,某一个以石化工业为主导的专业化部门区域,为了辅助主导部门顺利发展,就需要在他周围建立起石化机械设备生产与维修厂,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石化机械设备制造和维修、专门以向石化厂提供其大量消耗的钢板为主的钢铁厂、石化产品的输送和销售企业,如此等等。在辅助性产业外围,还会形成第三层次的服务性产业,如专为石化产业而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如此等等。此外,在上述三个层次所形成的产业群体聚集的基础上,必然形成了相应的人口聚集,于是在最外围的第四层次,还会形成新的聚集,如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饮食业、娱乐业、房地产等。分别属于多层次产业群体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一个区域的局部空间上聚集起来,主要的经济原因在于互相之间产生一种外部经济,这种外部经济是由于空间上的聚集而产生的,故而属于聚集规模经济。当然任何一个比较成熟的地区聚集体都不是单纯由某一种经济联系凝聚成的。它往往是由多种纵横交错的经济联系凝聚到一起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的聚集物,其中每一个组成部门的重大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全局。从许多地区聚集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区域的聚集一开始往往主要靠建立某个地区优势产业部门而起家,以后逐步围绕着这个主导部门不断完善和系统化。
②因企业间的纵向关联而形成的聚集。一种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与另一种企业的产出,择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在这种聚集中,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例如炼铝业的前后生产链条:依次包括采铝、铝氧生产、电解铝、铝材轧制,这个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产生外围联系,如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如果把采矿、铝氧生产、电解铝三个过程几种配置在一起,甚至组成一个大型联合企业就比较有利。当产业纵向联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生产工序分工,产业在空间上的外部性规模经济(聚集规模经济)就被内部化了,从而转化为企业内部性规模经济(单个企业内部经济)。当然并不是所有具有产业纵向关联的众多企业都适合于通过纵向一体化而形成的工业聚集体。
一般来说聚集规模经济有不断积累扩大的趋势。作为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发展可以增加人口与就业、提供出口扩大生产的条件以及增加地方收入。这样又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增大地区聚集经济效益。聚集经济效益的增大又会反过来促成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相成产业循环的模式。
四、在聚集规模经济,构筑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聚集规模总有一定的界限,一旦超过了这个界限就会走向反面,由聚集规模经济转为不经济,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的下降。这种不经济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是不合理的聚集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聚集过渡而造成的。其次,分散分布的中小企业也会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晓得聚集体。聚集一份三户为条件,互相补充。聚集过渡是促成分散的契机。适当分散式保证聚集经济规模湿度、结构优化。聚集与分散适度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聚集规模的形成,依赖于市场力量和政策引导,而这两者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密切关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一区位上之所以能形成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聚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显然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只有存在完善的市场机制,要素才会合理移动,因而才有可能形成空间上的聚集规模。即每个市场主体必须具有自主经营决策权,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是否移动所掌握的生产要素。当然市场机制总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它也会失灵,于是政策引导便成为必要。政府制定的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简称空间经济政策,大体上包括:以优化产业的空间分布为导向的生产力布局政策、区域开发政策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政策。这些政策都涉及到空间聚集规模问题,以不同方式引导着聚集规模的形成。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中,如果我们将空间向度考虑进去,就必然涉及到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充分利用聚集规模经济问题。无论是市场引导还是政策引导,都与既存的经济体制有关,亦即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体制为基础。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导向失去了体制基础,因而主要是依靠政策引导来实现资源的空间配置,包括利用聚集规模经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阶段,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解体,但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形成,市场机制的发挥尚不完善。以至结果往往是重复投资、地方割据、大而全和小而全,企业在空间上很难实现合理布局,很难形成聚集规模。
中共包头市委九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为我市2005年的改革发展制定了战略规划,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包头市在过去三年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87亿元增加到220.5亿元,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速达到32%,工业总量稳居全区第一。钢铁、装备制造、铝业、电力、稀土、乳业、建材七大支柱产业地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开始形成产业集群。聚集规模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群体的集中,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共享基础设施,促进分工协作,节约成本费用,从而产生较强的聚集效应,提高包头市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关键在于如何找到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聚集”,准确定位包头市的优势产业,努力扩张优势产业和工业经济总量,提升工业化水平,壮大区域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