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责任感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令每个炎黄子孙都感到欣慰和自豪。同时,“非典”也暴露出来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进行深层思考,这对于规范和完善有效的政府治理模式,形成应对各种风险的科学运行机制,形成健康正常的公众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具有重要意义。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省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不会反省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反思会使我们更加完善,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反思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应成为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某些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失衡。从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就暴露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反思二: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简政放权,不再直接经营企业,政府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如义务教育、疾病防疫、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可以避免各种危机带来的损失,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反思三: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管制。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各级政府指挥有方,措施得力,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政府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关键。“非典”考验了政府行政效率、管制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总体素质。
反思四: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信息,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形成抗击危机的良好氛围。非典”让我们认识到了信息的极端重要性。“非典”危机的教训在于,初始阶段,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月20日之后,政府增加了关于“非典”危机程度、危机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透明度。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消除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和国际形象。
反思五: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空间。非典”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认识。这一宝贵的反思,将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就是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与权利;而对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的破坏,将殃及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爱护的意识,这固然与公众素质较低有关,但是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破坏公共空间者进行有效的管制。
反思六:必须高度重视问责制度。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所奉行的最高原则只能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把视野转移到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只有尽快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变革治理之道,才能有效承担起“执政”之责。在“非典”发生期间,中国首次在突发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这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将有助于中国推进“官员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这次“非典”疫情是对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创新的一大推动,必将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建立健全机制,科学制定政策,是政府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对策一: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应将危机事件的预警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抓紧抓好。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发生危机,应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同时应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及指导意见和防治方案。
对策二: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协调机构、全面的应对网络纳入其中。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常设的制度化的网络状的反危机机构,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保证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
对策三: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
对策四:建立政府官员问责机制。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真正为公众服务,提升自身的形象,提高社会公民的信任度。官员考核和任命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促进危机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种舆论工具都要监督政府,帮助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惩处对危机事件负有直接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以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
对策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政府要有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和开放的措施,应当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处理危机事件协调互动的良好氛围。建立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分担危机处理工作的社会职能。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积极推进国际沟通与协作,主动寻求国际援助,邀请国际志愿者组织或专家为总顾问,实现国际资源和信息共享。
对策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反思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应成为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在某些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社会发展,导致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失衡。从这次抗击非典斗争中,就暴露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反思二: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简政放权,不再直接经营企业,政府将承担越来越多的公共管理职能。如义务教育、疾病防疫、社会救济等。公共事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可以避免各种危机带来的损失,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反思三:必须高度重视政府管制。在抗击“非典”过程中,各级政府指挥有方,措施得力,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政府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政府的管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是抗击“非典”取得胜利的关键。“非典”考验了政府行政效率、管制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总体素质。
反思四:必须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在信息化时代,对于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信息,有利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形成抗击危机的良好氛围。非典”让我们认识到了信息的极端重要性。“非典”危机的教训在于,初始阶段,透明度不够,导致决策层和公众对于危机严重性及其危害性的误判,不仅延误了战机,而且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声誉。4月20日之后,政府增加了关于“非典”危机程度、危机处理和控制等方面的透明度。这不仅增强了公众的防范意识,消除了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而且还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度和国际形象。
反思五:必须高度重视公共空间。非典”使我们重新审视了个体生存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公共空间重要性的认识。这一宝贵的反思,将改变我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就是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与权利;而对公共空间的秩序和卫生的破坏,将殃及我们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很好地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爱护的意识,这固然与公众素质较低有关,但是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缺乏对破坏公共空间者进行有效的管制。
反思六:必须高度重视问责制度。在“入世”和十六大两大标志性事件后,中国政府最大的问题是职能转变,所奉行的最高原则只能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把视野转移到公共事务管理、解决公共问题、提供公共服务上来。政府只有尽快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变革治理之道,才能有效承担起“执政”之责。在“非典”发生期间,中国首次在突发事件中,就同一问题连续地、大范围地处分失职官员。这是中国政府加强和改善吏治的一项“试验”,将有助于中国推进“官员问责”制度。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这次“非典”疫情是对政府社会危机管理的一大考验,也是对政府危机管理制度创新的一大推动,必将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政府危机管理,建立健全机制,科学制定政策,是政府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
对策一: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应将危机事件的预警作为政府危机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抓紧抓好。在危机爆发之前能够识别各种征兆性事件,对危机爆发的概率及后果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发生危机,应立即由国家职能部门分不同等级发出警报,同时应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以及指导意见和防治方案。
对策二: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制。美国于1979年就成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通过法制化的手段,将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高效的协调机构、全面的应对网络纳入其中。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常设的制度化的网络状的反危机机构,强化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保证指挥有力,协调有方,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及负面影响。
对策三:建立公共信息公开机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向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随着政府推行政策转向依靠其公信力,信息公开将成为建设“阳光政府”的重要利器。应改变某些传统管制方法,允许有关新闻媒体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及评论,并全面开放;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有关危机事件方面的知识,让公众能够迅速掌握、了解真实情况,提高公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增强对政府控制危机的信心,防止出现因为信息闭塞而导致危机的失控和无谓的恐慌。
对策四:建立政府官员问责机制。政府要增强责任感、危机感,真正为公众服务,提升自身的形象,提高社会公民的信任度。官员考核和任命既要对上负责,又要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负责,促进危机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种舆论工具都要监督政府,帮助政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惩处对危机事件负有直接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以消除公众的不满情绪。
对策五: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政府要有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路和开放的措施,应当相信和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处理危机事件协调互动的良好氛围。建立城市社区自治制度,分担危机处理工作的社会职能。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之外,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是解决危机的有效行为体。积极推进国际沟通与协作,主动寻求国际援助,邀请国际志愿者组织或专家为总顾问,实现国际资源和信息共享。
对策六: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处理“非典”危机中,政府从采取隔离措施,到追究失职官员的责任,都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作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也在短短的20天内出台,创下建国以来单项法规出台最快的记录,为政府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这种转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进步。危机的危害在于其巨大的不确定性,为了将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应当尽快启动《危机事态法》的制定,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动员一切社会资源,克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