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实际控制方法是将失业率和通胀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比如说是失业率不高于7%,通胀率不高于5%。如果失业太高就开动宏观扩张政策,反失业,如果通涨太高就开动宏观紧缩政策,反通涨。
中国宏观调控不能照搬美国的方法。原因是:1。中国的失业率统计不准确。美国失业登记都有失业补助,失业人员为得到补助通常都会来登记,所以失业登记比较准确。中国失业登记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外通常没有失业补助,所以很多失业的人没有登记。而农村户口的失业者更是不作登记,所以中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不准的。不准确的失业率统计数字自然就无法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指标。除非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失业登记和失业补助制度。
中国现在的实际使用的宏观调控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充分就业目标不能用,另一方面中国有一种赶先进的心态,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提出的2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暗含着年增长率不能低于7%的要求。以至于1998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后,中央就提出了“保七”的目标。近三年中央一直都在开动宏观调控的杠杆,力图保证经济增长率不低与7%。
我们说,经济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指标,原因有二: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统计也是不准确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各级统计局长在行政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地方干部为了“创造”业绩往往会在统计数字上作文章,常常会`多报一些。安徽省某省级腐败分子事发后,对他过去的工作业绩进行了复查,发现他完全是靠伪造数字爬上来的。98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国家要求各地下半年多努力保证完成全年7%的增长率,地方上就发个通知给下面,要求各企业把下半年的数字多报一点,结果轻易就完成了任务。(笔者的一个作为某企业负责人的老同学就接到过这个通知)。其实这类事情没有发现的应该还有很多,所以美国某媒体据此对中国世界第一的经济增长率提出怀疑。二是中国很多个体户和企业为了少交税,常会不开或少开发票,而GDP统计是依赖交易发票的。此外,也有些地区领导人为了争取贫困地区财政补助或者少上缴中央财政也会少报GDP统计数字,这就又会把统计的增长率拉低了。这样一来,统计的7%的增长率同实际情况相比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就无法判断,不过它不准确到是没问题的。用一个不准确的指标作宏观调控显然不合理。
其次,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准确的它就是合理的控制指标么?也不是。比如说中国将7%增长率作为控制目标。可是如果经济增长7%,而物价下降,同时大量失业,生产能力有30%闲置(这正是今日中国的现实),能说宏观经济是好的么?如果相反,经济增长有7%,但物价上升却有20%,(如果美国要“保七”大概就会如此)同样也不能说明宏观经济状态是良好的。当今世界上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以经济增长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因就在与此。
有人会说,中国只要能达到7%的增长目标,(同时保证不会通胀)就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十年翻一番,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50年左右),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7%的增长率是一个可以满意的目标。这个理由笔者不能同意。首先,7%的增长率是否是一个真实的指标无法判定,如果不准,实际上没有这么多怎么办?第二,即使这个指标的正反因素造成负负得正,就是说它与实际差不多,也有问题。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有能力发展得更快,实际上可以达到10%或更高的增长率,哪为什么我们要把它限制在7%?有权威人士说7%的增长率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还能怎么快?再快会不会重蹈大跃进的复辄?这个说法笔者仍`不能同意。
有种种证据和理由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更快一些。
日本在与中国今天发展水平相当的时期(上个世纪60—80年代)大约有20年左右,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2%。亚洲四小龙在类似的时期也有约10%的增长率。为什么中国就只能是7%,而不能更快?从投资来看,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大约有30%,而中国今天有40%。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高投资应该比较低投资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一些。
从资本形成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美国的经验数据来看,资本产值比多年来一直是3。也就是说如果总产值增加一万元,就需要增加三万元的固定资产来支持。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中国。2002年中国的总产值是1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是4万亿左右。这么多的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以增加多少总产值呢?三分之一,1。33万亿。大约相当于2002年总产值的13%。可是统计的总产值增长只有7。8%。说明什么?说明有很多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当然,当年的投资并不能转化为当年的生产能力。可是即使考虑前几年的投资要少一点,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达到10%也是很有可能的。
从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经过几年的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令人羡慕的增长率,可这就说明中国宏观经济状态很好么?否。中国实际的失业率应该是很大的,物价指数还在下降,95%以上的行业处于需求不足,生产能力闲置的窘境。种种情况说明了中国经济处于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萧条状况。为什么会一边高增长一边萧条呢?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率很高,(约40%)高投资形成高生产能力,但消费增加不快(中国人习惯于节俭,也因为物价下降),高生产能力用不完,就用政府扩大投资的办法进一步扩大投资,来利用高生产能力。可这样高投资又更扩大了生产能力。有文章说中国是过度投资,笔者还是不同意。中国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怎能说中国的资本存量太多了呢?那为什么中国的资本有很多闲置呢?笔者认为这只说明宏观调控方面力度不够。正因为政府扩大内需的力度不够,特别是扩大消费不够,新增的需求赶不上新增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就总是处于一方面高增长,一方面萧条。一方面很多人民生活困难,一方面生产能力闲置的情况。这正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的“富裕的贫穷”。
以上讨论说明人为的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7%是不合理的。那么把它调高一点是否就正常了呢?也不行。因为很难找到适合中国的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且由于外部内部条件的变化,每年的的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也是不同的。即使能找到这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现有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数据也很可能不准。所以经济增长率指标不是一个好的宏观调控控指标。
如果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都不能用,用什么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合理指标呢?物价指数。
首先,在中国物价指数统计数据比较准确,因为不存在有什么人有什么不良动机想把它改大或改小。用一个准确的指标来进行控制当然比较好。那么用物价指数进行控制能否解决问题呢?完全可以,因为物价指数是与失业率相关联的,控制了物价,也就控制了失业率。
从凯恩斯的理论看: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一方面力保让现有的生产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不要出现生产能力闲置的浪费现象,也就是要充分就业。同时还应保持物价稳定。就是所谓的理想的“无通胀充分就业”状况。可美国的经验数据是物价指数与失业率呈负相关。物价指数在3%到7%时,失业率可低于7%。而物价指数呈负数1%左右时,失业率可达到15%以上。(这正是中国今天的情况)。就是说理论上的无通胀充分就业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轻度通胀充分就业。根据上述理由,物价指数实际上是与失业率有关连的,这就是说控制了物价指数也就同时控制了失业率。如果中国控制在物价指数达到3~7%时,失业率也会达到可以接收的7%以下。
为什么物价指数会与失业率相关联呢?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总需求低于总供给,就会出现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现象。这时的物价只会缓慢的下降。比如说如果生产能力闲置30%,失业率20%时。物价指数只是下降1%~3%。中国目前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也就是说,物价总水平在轻微的下降时。宏观经济的萧条已经是很严重了。如果这时政府开动宏观调控手段,扩大总需求,因为这时有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劳动力,企业就开始增加生产,物价下降就会减缓。继续扩大总需求,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不足,价格上升。其他行业仍是有闲置生产能力。价格仍然略有下降。这样总物价水平可能只是轻度上升。这时的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率都会比较低。就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继续扩大总需求,因为各行业缺少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劳动力,价格就会普遍上升,形成比较高的通涨。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可以在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密切注意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将物价指数控制在3%~7%这样一个比较好的经验数字。同时生产能力的开动和就业状况都会比较好。
控制物价指数在3%--7%。并不是笔者的发明。是美国货币学派鼻主弗里得曼最先提出的。这个提议对中国更具现实意义,原因是中国的失业率统计不准。这样中国用一个物价指数来控制宏观经济虽然不如美国用两个(失业率和物价指数)。但由于物价与失业率是相关的。实际执行起来差别也并不大。
作者:黄钟
工作单位:东莞理工学院管理系
地址:广东东莞城区第一教师村3栋202 邮编:523129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宏观调控不能照搬美国的方法。原因是:1。中国的失业率统计不准确。美国失业登记都有失业补助,失业人员为得到补助通常都会来登记,所以失业登记比较准确。中国失业登记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外通常没有失业补助,所以很多失业的人没有登记。而农村户口的失业者更是不作登记,所以中国的失业统计数据是不准的。不准确的失业率统计数字自然就无法作为宏观调控的控制指标。除非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失业登记和失业补助制度。
中国现在的实际使用的宏观调控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充分就业目标不能用,另一方面中国有一种赶先进的心态,希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提出的2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暗含着年增长率不能低于7%的要求。以至于1998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后,中央就提出了“保七”的目标。近三年中央一直都在开动宏观调控的杠杆,力图保证经济增长率不低与7%。
我们说,经济增长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控制指标,原因有二: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统计也是不准确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各级统计局长在行政上隶属于地方政府。而地方干部为了“创造”业绩往往会在统计数字上作文章,常常会`多报一些。安徽省某省级腐败分子事发后,对他过去的工作业绩进行了复查,发现他完全是靠伪造数字爬上来的。98年经济增长率下降,国家要求各地下半年多努力保证完成全年7%的增长率,地方上就发个通知给下面,要求各企业把下半年的数字多报一点,结果轻易就完成了任务。(笔者的一个作为某企业负责人的老同学就接到过这个通知)。其实这类事情没有发现的应该还有很多,所以美国某媒体据此对中国世界第一的经济增长率提出怀疑。二是中国很多个体户和企业为了少交税,常会不开或少开发票,而GDP统计是依赖交易发票的。此外,也有些地区领导人为了争取贫困地区财政补助或者少上缴中央财政也会少报GDP统计数字,这就又会把统计的增长率拉低了。这样一来,统计的7%的增长率同实际情况相比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就无法判断,不过它不准确到是没问题的。用一个不准确的指标作宏观调控显然不合理。
其次,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是准确的它就是合理的控制指标么?也不是。比如说中国将7%增长率作为控制目标。可是如果经济增长7%,而物价下降,同时大量失业,生产能力有30%闲置(这正是今日中国的现实),能说宏观经济是好的么?如果相反,经济增长有7%,但物价上升却有20%,(如果美国要“保七”大概就会如此)同样也不能说明宏观经济状态是良好的。当今世界上各主要经济发达国家没有一个是以经济增长率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因就在与此。
有人会说,中国只要能达到7%的增长目标,(同时保证不会通胀)就可以实现经济总量十年翻一番,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50年左右),中国就会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强国。7%的增长率是一个可以满意的目标。这个理由笔者不能同意。首先,7%的增长率是否是一个真实的指标无法判定,如果不准,实际上没有这么多怎么办?第二,即使这个指标的正反因素造成负负得正,就是说它与实际差不多,也有问题。就是说,如果中国经济有能力发展得更快,实际上可以达到10%或更高的增长率,哪为什么我们要把它限制在7%?有权威人士说7%的增长率已经是世界第一了。还能怎么快?再快会不会重蹈大跃进的复辄?这个说法笔者仍`不能同意。
有种种证据和理由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完全可以更快一些。
日本在与中国今天发展水平相当的时期(上个世纪60—80年代)大约有20年左右,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2%。亚洲四小龙在类似的时期也有约10%的增长率。为什么中国就只能是7%,而不能更快?从投资来看,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投资率大约有30%,而中国今天有40%。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高投资应该比较低投资的经济增长率要高一些。
从资本形成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美国的经验数据来看,资本产值比多年来一直是3。也就是说如果总产值增加一万元,就需要增加三万元的固定资产来支持。我们用这个观点来看中国。2002年中国的总产值是10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是4万亿左右。这么多的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可以增加多少总产值呢?三分之一,1。33万亿。大约相当于2002年总产值的13%。可是统计的总产值增长只有7。8%。说明什么?说明有很多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当然,当年的投资并不能转化为当年的生产能力。可是即使考虑前几年的投资要少一点,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达到10%也是很有可能的。
从中国经济的现状来看,经过几年的扩大内需,中国经济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令人羡慕的增长率,可这就说明中国宏观经济状态很好么?否。中国实际的失业率应该是很大的,物价指数还在下降,95%以上的行业处于需求不足,生产能力闲置的窘境。种种情况说明了中国经济处于总需求低于总供给的萧条状况。为什么会一边高增长一边萧条呢?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率很高,(约40%)高投资形成高生产能力,但消费增加不快(中国人习惯于节俭,也因为物价下降),高生产能力用不完,就用政府扩大投资的办法进一步扩大投资,来利用高生产能力。可这样高投资又更扩大了生产能力。有文章说中国是过度投资,笔者还是不同意。中国的人均固定资产占有量只是美国的几十分之一,怎能说中国的资本存量太多了呢?那为什么中国的资本有很多闲置呢?笔者认为这只说明宏观调控方面力度不够。正因为政府扩大内需的力度不够,特别是扩大消费不够,新增的需求赶不上新增的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就总是处于一方面高增长,一方面萧条。一方面很多人民生活困难,一方面生产能力闲置的情况。这正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的“富裕的贫穷”。
以上讨论说明人为的把经济增长率控制在7%是不合理的。那么把它调高一点是否就正常了呢?也不行。因为很难找到适合中国的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且由于外部内部条件的变化,每年的的合理的经济增长率也是不同的。即使能找到这个合理的经济增长率,现有的经济增长率统计数据也很可能不准。所以经济增长率指标不是一个好的宏观调控控指标。
如果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都不能用,用什么作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合理指标呢?物价指数。
首先,在中国物价指数统计数据比较准确,因为不存在有什么人有什么不良动机想把它改大或改小。用一个准确的指标来进行控制当然比较好。那么用物价指数进行控制能否解决问题呢?完全可以,因为物价指数是与失业率相关联的,控制了物价,也就控制了失业率。
从凯恩斯的理论看: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一方面力保让现有的生产能力全部发挥出来,不要出现生产能力闲置的浪费现象,也就是要充分就业。同时还应保持物价稳定。就是所谓的理想的“无通胀充分就业”状况。可美国的经验数据是物价指数与失业率呈负相关。物价指数在3%到7%时,失业率可低于7%。而物价指数呈负数1%左右时,失业率可达到15%以上。(这正是中国今天的情况)。就是说理论上的无通胀充分就业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轻度通胀充分就业。根据上述理由,物价指数实际上是与失业率有关连的,这就是说控制了物价指数也就同时控制了失业率。如果中国控制在物价指数达到3~7%时,失业率也会达到可以接收的7%以下。
为什么物价指数会与失业率相关联呢?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总需求低于总供给,就会出现生产能力闲置和失业现象。这时的物价只会缓慢的下降。比如说如果生产能力闲置30%,失业率20%时。物价指数只是下降1%~3%。中国目前的情况大致就是这样。也就是说,物价总水平在轻微的下降时。宏观经济的萧条已经是很严重了。如果这时政府开动宏观调控手段,扩大总需求,因为这时有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劳动力,企业就开始增加生产,物价下降就会减缓。继续扩大总需求,部分行业出现了生产能力不足,价格上升。其他行业仍是有闲置生产能力。价格仍然略有下降。这样总物价水平可能只是轻度上升。这时的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率都会比较低。就是比较理想的情况。如果继续扩大总需求,因为各行业缺少闲置生产能力和失业劳动力,价格就会普遍上升,形成比较高的通涨。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可以在扩大总需求的过程中密切注意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将物价指数控制在3%~7%这样一个比较好的经验数字。同时生产能力的开动和就业状况都会比较好。
控制物价指数在3%--7%。并不是笔者的发明。是美国货币学派鼻主弗里得曼最先提出的。这个提议对中国更具现实意义,原因是中国的失业率统计不准。这样中国用一个物价指数来控制宏观经济虽然不如美国用两个(失业率和物价指数)。但由于物价与失业率是相关的。实际执行起来差别也并不大。
作者:黄钟
工作单位:东莞理工学院管理系
地址:广东东莞城区第一教师村3栋202 邮编:523129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