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 杂谈 | 文章提交者: 翟盛中 |
也说良币劣币问题 近日在经济学家网站读到署名张五常的《从葛拉森的谬误说一国二币 》一文,看题目起初以为是对一国之内发行两种法定货币的思考,看了内容才知道是说良币劣币的问题。读过文字不由对作者署名的真实性有所怀疑。 作者在文中给出了以下观点以否定劣币驱逐良币的观点: (一)货币如果有良、劣之分,一定有固定的兑换率。如果兑换率自由浮动,二者同样可取,就不会有优劣之分了。 (二)有固定兑换率而产生的良、劣二币,购物者当然要以劣币购买,但出售者会接受吗?会接受,但劣币之物价一定要提升。正如昔日国内有人民币与外汇券,兑换率是一兑一的固定官价,前者劣,后者良。在市场购买荔枝,同价人民币买一斤,外汇券可买斤半。 (三)以外汇券(良币)作人民币(劣币)使用的是傻瓜,但如果有讯息费用,这种傻瓜存在。例如昔日的西洋鬼子畅游神州,不懂得门路,就以外汇券作为人民币使用。这是以良币驱逐劣币,与葛氏之说相反。同样,有讯息费用,劣币也可以横行,例如假银纸(劣极之币也)有人制造。但这些讯息费用促成的现象不可能普及,也不是葛氏关心的局限。 我们看到,在劣币驱逐良币观点中的货币的良劣之分并不是说不同种货币的竞争问题,而是说不同成色的同种流通货币在使用中的竞争问题,比如说成色足的银币和成色不足的银币。既然是同种的流通货币就不存在法定兑换率的问题,那么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实质”上是“人们对不同成色的货币本身价值判断与法定的价值判断之间出现了偏差造成的行为混乱”。在这一过程中货币一般等价物的属性被置疑,而其作为实物形式的价值被重新思考和判定,由人们以小代价获得高回报的心理引发出良币被收藏而劣币流通的现象。这也是以有价等价物作为货币时的一种必然现象。纸币作为货币就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它更偏重于国家信用的效力,而不是等价物本身的价值效力,也可以说国家信用使得只有使用价值的纸币成为一般等价物流通成为可能。而作者给出的第(一)条并不是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他混淆了良劣货币是否同种货币的问题,这里的良劣很显然不是以兑换率作为分辨标准的。这就是说美圆,人民币对日圆虽然汇率不同,却不能说明谁优谁劣。所以后面的外汇券的例子已经脱离了良币劣币问题的实质。 所以说《从葛拉森的谬误说一国二币》一文作者在更大程度上是分析不同种货币之间的竞争问题,这个问题与葛氏所说的相关性比较小。对于不同种货币之间的竞争这个问题我觉得理论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它与一个跨国经济区域中各国的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方向相关,比如欧元的产生,甚至所谓亚元的呼吁都是一种探索;此外一个大国之中是否可以在特殊的经济发展时期发行多种货币以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一个研究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