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马妈妈让小马驮着一袋麦子去磨面,小马高兴地上了路,但是在路上遇上了一条小河。妈妈没说能不能趟过河,小马于是问小松鼠,小松鼠急得喊,“千万别过去,河水太深了,前两天我的小伙伴就淹死了”;小马又问大象,大象慢悠悠地说,“过吧,河水一点儿也不深,才过膝盖”。经过一番波折,小马最终还是自己过河了。
很多朋友常常为技术分析到底有没有用处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学术界也为类似问题忙得不亦乐乎,有人坚信不移,有人深恶痛绝。其实这个问题同小马面对河水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出一辙。
人类的知识大致分布在这样一种谱系之中,在这个谱系的一端,属于纯粹经验性的感性知识,对同一个对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感受也不同,因此这样的知识可以意会不可言传,更多地具有个人特色、艺术特色;另一端,属于严格符合重复实验、严格符合逻辑的科学知识,同一个对象不论对何人、在何地、何时,结论都是严格一致的。人类知识介于上述两个极端之间,一般多多少少有一部分可以验证,也有一部分从来都没法验证,只好各人自己体会、印证。
技术分析的知识迄今主要偏向于前一端,所以各人对技术分析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再自然不过。实际上,我们甚至不能肯定一定存在一种客观的、适合每一个人的技术分析理论和方法。从以上意义说,市场技术分析的本质和学游泳是一样的,有的人会游,有的人不会游;有的人游得好,有的人将能浮在水面上。在学习游泳时,理论和实践缺一不可,两者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在其身边耳濡目染,当然就更能事半功倍了。另外,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这是我的浅见。
多年来,研究者力求把技术分析知识朝向第二个端点发展,但是市场归根结底是人的市场,技术分析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的集体行为的学问,这样的知识很可能永远达不到第二端。很多人将技术分析和电脑、移动平均线、摆动指数画上等号,指望从这些自动化的或半自动化的指标中得到买卖信号,指望通过电脑的包装将技术分析打扮成科学知识,这是一厢情愿的。经过电脑化的技术指标分析方法固然属于技术分析的一部分,却远不是其全部内容。
另外,盈利和亏损也不是检验技术分析是否灵验的终极手段。如果一旦能够从中获利,就大赞技术分析真灵;一旦遭受挫折,就痛骂技术分析骗人,恐怕也不是好习惯。小马面对的可能是一条稳定的小河,而投资者面对的市场则是时深时浅的大川,因此过河的难度既有投资者自己功夫高低的问题,也有河流本性的问题,因此,投资成败含有一部分运气的成分。当然,如果技术分析应用得当,则可能构成某种水位标志,即使河流变化不定,也能找到立足基点,不至于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