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已经能清楚地感受到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变迁。广播电视由于本是电子媒体,其形态及传播方式上较容易向网络一体化方向过渡,报纸则可能还会出现一段过渡期,但只要网络传播接收终端便携化的技术一旦成熟并大规模的应用,报纸的形态必然会发生变化,而且报纸的采编、发行等方面也将随之产生深刻的影响。首先,媒体的运作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编辑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传播方式都将面临挑战;其次,信息传播将更加自由和开放,这将给新闻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难度;另外,电子纸的普及可能会加速信息爆炸。
具体说来,未来报纸采编经营方式可能发生以下改变:
发行将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日复一日简单劳动
当报纸发行不再借助于纸张,而是电子手段后,挨家挨户投递报纸的方式将消失,庞大的发行队伍也将随之消亡。就像现在人们看电视一样,所需要的只是一次性购买一个无线接收终端或阅读终端设备(如电子报纸显示器、掌上电脑、手机、手表等),人们订阅一份报纸,就与现在付费收看一个电视台的节目一样。因为,电子纸可与互联网融合,人们只需要一张电子纸,无论在什么地方,就能像电脑上网那样,通过网络下载刷新内容和数据,查阅大量信息,享受阅读的快乐。不久的将来,你不用担心因为天气不好而误了送报时间,也不需要每天到报摊去买报,只要随身携带一款电子纸,你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各个版面的新闻。
未来的报纸将会这样发行和传播:只要你预先订阅一份报纸,报社就能按时把当天的版面发送到你的电子纸上,只要你愿意,就可以躺在床上手里拿着电子纸阅读新闻;还可以把电子纸折叠放在手提袋里,走到哪里都能收看随时更新的新闻。如果发生重大新闻,报社的出报频率就会很高,有可能你一边看着报纸,报纸的内容一边就在更新。你也可以将每天的报纸内容存起来,随时将以前看过的内容从存储器里调到纸面上看。另外,国际互联网的优势之一就是全球传播,不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只要计算机连入网络,那么你就可以将信息传送给他,或是获取他的信息。报纸发行将极大地突破地域上的限制,每份报纸都可以即时地“发行”到全国,甚至全球,成为全球性的报纸,惟一受限制的只是文字语言上的不同。到时发行的重点不再是报纸如何传递到读者手中,而是如何吸引读者阅读自己的报纸,即促使信息的有效接收。同时,电子报纸即时传播的动态内容,将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报纸的发行量和阅读率。将来可能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吸引更多读者,报纸出版商会承担一部分电子报纸成本,先免费送读者一个电子阅读显示器或浏览器,就和现在移动通讯商家给用户送免费手机一样。
品牌将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由于报纸的地域界限的淡化,对读者来说,不再会区分本地报、外地报,惟一能打动读者的,就是报纸的新闻。只有对新闻报道最及时、最客观、最全面的报纸,才会有最大的读者群;只有作出最有人情味、最有特色的新闻报道,这份报纸才会长久拥有忠实读者;哪份报纸最具社会知名度、影响最广泛,哪份报纸才有可能成为新闻门户,产生强大的竞争力。因此,网络时代,报纸的目标就是全力做好新闻,扩大影响,创出自己的品牌,这样才会有自己的读者,才具有竞争力。
时效性和独家性将成为竞争焦点
报纸网络化后,昨日新闻将成为“明日黄花”,各种信息即时通信、同步传播成为可能,某个地方发生一件事,采访完后写稿再报道的方式将不再适应网络传输快速化的要求,只有最快报道出来、最先赶到现场,才可能抢到新闻,晚一步报道,就会失去读者。因此,新闻采访、编辑与报道将会同步进行,一边采访,一边已将新闻信息发送出去了。这对记者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快速反应、即时创作等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在一个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数字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读者正在逐步形成不同的阅读和学习经验。他们在互联网上查看新闻,在论坛里发表自己的看法,利用电子邮件、新闻组以及论坛和聊天室与别人进行争论。这种不同于传统的阅读体验最终催生出了“共享媒体”(WE MDIA)的诞生。
新闻标题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和传统媒体读者看到的主要是内容不同,网络媒体,读者读到的一半以上是形式(由标题、提要、图片组成的网站首页、频道首页、社区首页)。就像现在的新闻网站一样,今后的报纸也将会是信息的海洋。面对每天大量的新信息,读者可能只是在某个电子报纸的“头版”上匆匆浏览一下标题,如果标题抢不了读者的“眼球”,新闻写得再好也是无效的,点击率将成为评判新闻及标题制作的重要指标。
报纸经营方式将会多种多样
网络时代,报纸的经营方式将随之发生变化,信息付费、广告点击、网站服务、电子商务都有可能成为报纸的收入来源,你打开某一天的报纸版面,可能就意味着你订阅了当天的这份报纸;你点击阅读了某条新闻,可能意味着你愿意为这条信息付费;广告的点击率,有可能成为广告价格的依据;最具影响的报纸,则会吸引最多的广告商;报纸也可能利用其终端优势,与一些服务性行业结合,展开各种电子商务等。
新闻纸和印刷制造业将被淘汰
电子纸的出现对传统印刷业将是一次猛烈冲击,以报业为例,电子报纸即时化的时效性最具优势,是传统报纸无可比拟的,而且省略了印刷和发行的全部流程,可以大大节约运营成本。将来人们的阅读终端非纸质化,也就是电子化,报纸再也用不着使用印刷机把新闻印在新闻纸上了。
因此,造纸术和印刷术将首先在报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电子纸是一种高科技产品,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电子纸广泛应用之后,最大最直接的效益将蕴藏于环保之中。电子纸节约了天文数字般的传统纸张,同时也挽救了大片森林。
“厚报时代”将结束
现在,报纸越出越厚,可一大叠报纸摆在面前,大多数读者实际上只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往往只是报纸很小的一部分,其余的随手就扔掉了。将来就不同了,“我的报纸”、“我的新闻”、“我的节目”将大行其道,受众的个性化色彩越来越浓。
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革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自上而下”、“点对面”的。而在网络化传播时代,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它改变了“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自媒体”。美国《连线》杂志把此喻为“由所有人面对所有人进行的传播”。大家都可以当记者,人人都可以写新闻,如何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真实?如何能确保“自媒体”制造出来的东西的质量呢?新闻传播法规将因此而发生改变。
电子页面视觉化的报道方式将彻底改变传统报纸的样式
由于网络对多媒体技术的支持,所以在视觉传达的手段上丰富多样。多媒体技术是将传统的、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影像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显示。这样,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手段和表现范围得到了大大扩展。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是综合性的,涵盖了人类全部感官的全面设计。这已经超越了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报纸电子版本身的视觉传达,已远远超出传统印刷媒体的范畴,属于多媒体表现,它的VI设计——网页的色彩规划、动画表现、版式风格等等,也是未来报人所要面对的新课题。
新型复合人才将会成为争抢热点
既懂新闻又懂网络,既懂平面设计又懂版面的视觉流程设计、电子页面设计的新型复合性人才将越来越受青睐。
报纸出版方式将发生改变
传统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一天,这对于希望随时随地及时获取最新资讯的现代读者来说,周期太长了。将来会是记者随时发稿,编辑随时编稿,随时上网发稿。报纸的版式,也不再是现在这样固定的对开大报,而是可以按照读者需要出版多种款式。例如,桌面版、纯文本版、图文版、摘要版,等等。高级用户甚至可以随时要求报社为他出版某个新闻的背景资料,即完全是针对“一个人”的报纸。
“无线媒体”开创全新阅读方式
“无线媒体”融合了纸媒体的书写和互联网的交互,还包括无线的基本特征:移动、即时。特别是随着第二代短信——MMS(多媒体短信服务)的出现,完全整合了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几乎可以说把已有的各种媒体的优势都融于了一身,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相比之下,作为传统的报媒,在表现形式、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方面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新闻阅读需求。将来,在电梯间、公共交通工具里,人们只要手持一种阅读终端,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可以浏览最新资讯。
媒体整合时代即将来临
进入19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作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人类真正进入了以数字式电子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整合时代。
传播学家罗杰·菲德勒在其著名的《媒介形态变化》一书中这样描述了媒介形态的变化过程,“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罗氏同时指出,媒介形态变化的原则来源于三个概念:共同演进、汇聚和复杂性。从现实中的情况来看,也的确如此,报纸已经搭上了网络这列快车。“整合联合,共存共荣,这就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总之,笔者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正与“第四媒体”一步步走向融合,逐步走向一体化,今后,报纸、广播、电视在“硬件”——各自的物质载体上将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在“软件”——传播的表现手法上也会趋于一致。打开一份网络报纸,上面也可以看到图像、听到声音,打开一个电视频道,上面也有文字新闻、也有深度报道,不同的则是传播的内容和信息量的多少。到那时,文字、声音、图像都会变幻成无线数字信号弥漫在空中,人们只要持有一个阅读终端显示器,随意摁一个按钮,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信息即可随时随地尽情让你浏览、享用。
随着新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一天离我们还会太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