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番禺是个奇怪的地方:这儿出过“功首罪魁非两人”的政治人物汪精卫,出过“不是猛龙不过江”的地产前辈郑裕彤;20年前或者更早,这儿得风气之先为别人不敢为,靠成行成市的“水货”生意起家,真正实现了“藏富于民”。这里随便一个在街上拿着水烟袋溜达其貌不扬的老人,或者成堆挤在茶楼里喧哗不已沸反盈天的食客,或者那些在炽热的阳光下潮湿的空气里丝毫不起眼的小档口老板,说不定都有千万身家。
也只有在这个地方,才会有近乎经典的场景:那是4年前的2001年,因为早先的广州奥林匹克花园——后来因为产权关系名字不能使用“奥林匹克”这么洋气的名字,也方便了叙述,一律称为广州奥园,简称“广奥”——打下的基础,更因为这一年的南奥,郭梓文红透了广州的一片天。在“中国地产看广东,广东楼市看华南”的虚象里,郭梓文占了几乎一半的风头和风采。可在市桥——番禺的城关镇,一个新开大盘的老板,看上去憨厚质朴,业内极不出名,他的项目总经理在跟我们谈起行情时,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口吻说,郭梓文能有多少钱?
说话时正是冬天的上午,阳光温煦,说话人的不以为然,听话者如我的瞠目结舌,在座的还有我的上司某大报业集团前负责人,表情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事后自然不免核实,情况完全属实:不是郭梓文钱不多,而是这个老板钱太多。与钱的多少成反比的,是他们的知名度,还有他们的相貌甚至还有气质。郭梓文有多少钱?胡润曾经将他排上榜,98位,身家0·85亿美元,如果真是这么多肯定排不到这个名次,不过熟悉他的人说他远没有这么多,看他的开发量就知道了。
见过郭梓文本人和他图片的人,没有人不说这位老板长相清秀举止文雅表达流畅天生上镜,词汇贫乏者一定会称他为“儒商”。看上去绝像世家子弟,要是他自己不说,没有人会相信他少年丧父。在广州地产这片充满荷尔蒙气息和惟利是图不及其余的土壤里,他的确是一个另类。他的形象,他的理论,他的待人接物,完全不逊于北京深圳那些个性张扬的老板。比起小潘,他更大气;比起任志强,他更温和;比起外形富于波希米亚色彩的王石,他更像主流精英。
当然人们可以说这只是“皮囊”。在佛教的“三界”里,这已经接近于享受精妙境像的众生所住的“色界”,超越了只营营于食欲和性欲的“欲界”。这是郭梓文对广州地产的贡献。从出道到现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他始终是那么谦和那么善于学习。在广州的行业记者当中,他的形象最好。原因很简单,比起那些三六九等神秘兮兮怕见光的老板,他最能配合采访,也最有观点,他有系统的理论,也有新鲜的资讯。
1991年起家,靠的是承包负债累累的建筑公司,“包嘛嘛儿灵”,因此在家乡番禺被称为“郭承包”。凭心而论,这是一个中肯的荣誉。短段几年,他完成了原始积累。不同时期“原始积累”的标准不同,可以肯定,郭梓文的物质财富不算丰盈,比起那些同行是如此,比起他本身的内涵也能得出这个结论。他对财富的兴趣,似乎不如对“形而上”的东西有兴趣。要验证和传播自己的“形而上”理解,他需要借助一个可见可行的“存在”,郭梓文选择了地产,那是1996年。
亚洲金融风暴前后的几年间,像牟其中一样的老一辈传奇企业家已经山穷水尽,地产业更是如此。在羽翼已丰的王志纲
的协助下,郭梓文第一炮在广州洛溪打响,“广奥”与“复合地产”的旋律开始传唱。现在再看,凭借周边资源甚至劈空杜撰凌空蹈虚来充实项目内涵包装项目形象充实项目内涵,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策略,早先的顺德碧桂园事实上已经把“学校牌”用得淋漓尽致。关键在于郭梓文的金业集团与“中体”的实体合作,还有“复合地产”这一闪闪生光的营销概念。
体育是每一个人的生活,不过体育产业就是“公有”了,没有人能尝到这块“禁脔”。郭梓文的做法,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通过“品牌”共享和长效管理,使原来僵死的“事业管理”的体育设施和品牌真正的产业化,虽然困难重重,却开始起步,并且能后享受到一些以前所没有的“特权”。2001年到2002年间的“南奥”,还有“运动就在家门口”的口号,以及世界冠军的作秀,就是这种效益的最大化。值得强调的,是郭梓文的产品也很受好评,“南奥”的户型被好事者评为“小妖精”,不少人过来投资,当年广州的“郊区化”运动中,“南奥”功不可没。不过郭梓文对此似乎并不是最在意。郭梓文最在意也最得意最乐此不疲的,还是他对“形而上”的志趣。
他津津乐道他戮力参与的“城市运营”,总是将成功“营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美国商人尤伯罗斯作为榜样,却忽视了中美两国的“国情”还有相应滋生出的成本。“城市运营”的主体,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能是地方政府唱主角,企业不分场合时机的介入,只能造成大规模的权力寻租还有公平缺失,对市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某个或某些企业来决定城市的发展方向,既不可行也不必要。何况以郭梓文的企业财力,似乎不足以角逐”一线城市运营“的盛宴,最多是为人作嫁。
品牌复制和传播,是他的另一样志趣,他对外宣称”自己的生育能力很强“。与各地实力企业合作,全国一度出现了9个奥园,上海、天津、佛山,不一而足。他还创办了相关的MBA班,甚至还有意扩大成学校。结果因为跟”中体“的中道失和,不但那些正在发展的项目不能分成利润,甚至连”奥林匹克“的品牌也不能再使用,”奥林匹克花园“全部改成”奥园“,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高谈阔论的同时,郭梓文也没忘记资金的重要性,高调进入股市就是这种体现。他选择了北大神童、国学泰斗季羡林的高足、明星许晴的配偶、商业奇才刘波的武汉诚成文化作为合作伙伴,立志成为”中国文化第一股“,结果”借壳上市“”借腹生子“难产。刘波到日本”养病“,弄得负责这一项目的游文庆指责刘波欠缺”北大风骨“。紧接着便是金业集团大幅”裁员“,中高层管理人员的1/3离职。郭梓文一向最得意的人才优势,反而成为业内怀疑和攻击的靶子。他也似乎巧合般地从胡润的排行榜上下来了。
从投身地产到现在的9年间,郭梓文的经历,似乎已经是一辈子般的漫长。他的传奇和遭遇,决定于他的性格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他的才华看上去更适合世界级大公司的战略发展研究和品牌代言人,在中国他似乎更多属于未来。想起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袁世凯是出生太晚遇上了革命,孙中山则出生太早。这一点,我可以不负责任地说,郭梓文更像后者。
不过他才40出头,东山再起的机会太多。
郭梓文:华丽地产悲剧的孤独主角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