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退休的朱总理有一句名言叫屁股决定脑袋,这话很有哲理,至少用此来分析张惟英教授时不会出错。张惟英教授何许人也?以前可能不会有人知道,但以后就会没人不知道了。张教授的正式头衔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党员。张教授出名不是因为在国际关系的研究上有什么建树,而是因为一项《建立人口准入制度,控制人口规模,保持人口与城市资源平衡》的建议。张教授从北京市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建议北京实行人口准入制度,限制张教授所称的所谓学历低、层次低、素质低的人进京。建议提提也就罢了,张教授还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北京之窗网站上直接与网民对话,让网民骂了个不亦乐乎。说实在的,刚一接触张教授的建议我目瞪口呆。我不理解一个研究国际关系的教授(还是博士生导师)怎么会提这种荒唐的建议。等我从网上搜集了有关资料并研究了一番后,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一、关于张教授一点背景材料
我得承认自己学识浅薄,不学无术。在建议提出这前居然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有个长得非常漂亮且极具学者风度的张惟英教授。我在这里感谢一些热情的网民,他们提供了不少关于张教授的背景材料。下面这份有关张惟英教授的简历是我从网上下载的:
“张惟英,江苏南京人,1949年4月生。1968年作为知青在东北农村插队,1972年进工厂当工人,1978年考入吉林大学,1982年获哲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法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常委。
先后讲授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美国政治经济”、“政治体制比较研究”、“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国情研究”、“行政管理学”等课程。1991年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奖,1989年获国际关系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获,19997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研究方向为中外政治体制比较,代表作为《政体比较研究》。主要合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科研二等奖(1989年)、《中国公务员管理实务》获国家人事部优秀科研二等奖(1997年)、《邓小平政治体制理论研究》获北京市“九五”规划精品工程项目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学术专著一部。”
从行文的格式及语气看,这份简历很可能出张教授本人之手,这倒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这份简历透露出张教授的人生轨迹。张教授本科读的是是哲学,研究生时转成法学。教的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是时髦政治。典型的学用分离,与时俱进!张教授不是中共党员,而是民革党员。女性、高级职称、非中共党员,这可能是张教授成为北京市政协常委的条件。前些年说“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最吃香,此言是也。
二、张教授的脑袋的确受屁股影响
1、张教授的“在其位,谋其政”哲学
2500年前,中国先哲孔老夫子有句名言叫“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话中透露出来的意思是在其位,谋其政。看样子张教授是这样做的。张教授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当然要为北京市着想。当张教授与网民对话时,反对的声音明显高过赞成,对于其中的一些反对意见,张委员明确表不同意。因为张教授认为其中很多反对的原因,都没有站在是否有利于北京发展的角度来说。张教授一口一个北京,看样子是很敬业的。吃了人家的饭嘴软,拿了人家的东西手短。 我们应当谅解张教授,张教授拿了北京市政协常委员的补贴,怎能不为北京市说话?
2、张教授的“事君数”行为
孔子的学生子游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早在2500年前,他就料到2500年后会有张惟英教授这样的人出现,于是说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一味巴结君主(领导者),他将会招致耻辱;如果朋友之间不保持一定距离,结果是朋友疏远。看看张教授的作为,我总感觉有些“事君数”的味道。.一位网友揭露说,当张教授提到她的所谓建议将要被政府采纳时笑的很灿烂,很生动。这也是人之常情。受到重视,受到赏识,谁都会高兴。难道让张教授例外不成?
3、张教授的“惟英”情结
我一向认为,名字对于一个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且名字对于人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看看张教授的名字,联想张教授的提议,大家就会明白此言不爽。“惟英”的意思就是崇尚精英,推崇精英。,怪不得张教授要限制所谓学历低、能力低、素质低的人进京,原来是名字在作怪。
三、张教授是无知还是智昏?
许多人骂教授是无知,这个我部分同意。但我认为张教授不是无知,而是智昏。当年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教导至今我敢忘。我们要分清张教授的无知与智昏。我私下认为,张教授的无知是假,智昏是真。无知是现象,智昏才是本质。
(一)、张教授的提议表面上很无知。
1、违犯常识。社会是由各个阶层构成的社会。社会离开哪一部分人都不能正常运转。比如国务院很重要,是国家精英所在。但国务院里面不能没有打扫卫生的。那里面的下水道堵了,马桶坏了,电路不通,水管子漏水,国务院就无法正常运转。
2、不合逻辑。在一个小时的讨论中,不少网民从自己生活的切身感受赞成了张委员的提案。张委员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比如一辆公共汽车只能上100人,但有200人在等,那只能选择最有必要上的100人先上,剩下的人可以再等下一趟,或者改变路线。否则200人都上,那这趟车肯定就出问题了,谁也别想走。”
很显然,张教授没有或者很少有乘公共汽车的经历。首先,如果满员是100人的公共汽车不可能容纳200人。当公共汽车实在挤不去了,就不会有人再挤。二、无法对等等公共汽车的人分类。张教授,你去挤挤看看,看能不能分出谁是最有很必要的人。即使能分类?三、谁来分,怎么分,以什么标准分也是个难点。不知张教授平时讲课是不是也这样逻辑混乱?张教授举的例子等于在瞎说八道!
3、拿国际法准则开玩笑。
作为国际关系的教学者(我在这里不称她的为博导,怕她的学生不好意思)。张教授肯定知道什么是国民待遇原则。因为这是处理好国际关系的准则之一。中国入世已经四年,中国庄严承诺要对外国人实行国民待遇。而实行国民待遇的前提是对自己国家的国民实行国民待遇。前些年中国实行户口制度,分什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入世之前,杜润生呼吁取消。许多省市正在向这方面的努力。因为这是必须做的。张教授的建议是在拿国际法开玩笑,拿国家承诺当儿戏。一个教国际法的人公开践踏国际法准则,这种人你感相信?
4、违背宪法。网上有篇《“人口准入制”难过宪法关》的文章说得比较婉转。但意思表达地很清楚:
“人口准入制”的实质就是“人口甄别制”。也就是说,准许一些外地人定居北京,而不准另一些外地人进入北京。至于甄别的标准,则由政府来确定:城市发展需要什么人,就准许什么人进入,城市不需要的人,就不得进入。
建议者也承认,国外大城市的人口限制政策多半是针对移民的,针对本国同胞的还没有,而主要还是市场调节。这种说法其实也不准确,因为,一个国家可能会对移民进行限制,但一旦移民进入该国,则定居哪个城市是完全自由的。比如,一个中国人,只要入籍美国,就可以定居于任何一个城市。暂且不管建议者的这一疏忽,但一个城市用一国政府对待外国人的政策来对待本国同胞,是否合适?
(二)张教授的智昏才是问题的核心
许多网友多数从无知的角度反驳张教授。其实张教授的问题是智昏。中国有句成语叫利令智昏。张教授出此下策,很可能是被“利”逼的。这里的“利”是广义的利,包括括金钱、名誉、地位、影响及知名度。
1、 燕舞广告的启发。
研究国际关系,张教授不能说没有什么建树,但影响不大,这从张教授的简历中可以看得出来。由简历看,张教授已经55岁,已近退休年龄,再不折腾点事,恐怕无戏了。现代出名的方式很多,比如出写真集,但此法肯定不适合张教授。张教授毕竟是教授,且是人民大学的教授,毕竟智商高一些。于是教授选择了万人骂的方式。不知大家还记得有个“燕舞”的广告不?那个令人厌恶的广告对于推销燕舞产品功不可没。张教授可能从中吸取了灵感。管你厌恶不厌恶,只要你记住我就行了。
2、讨北京市政府的欢心。
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学得越来越精了。为了使出台的政策合法化,往往搞假听证。再就是利用一部分御用文人、所谓的专家鼓噪。北京市政府是不是这么做,我没有调查研究,不敢评论。但这这种做法本身给了许多所谓专家可乘之机。我疑心张教授可能是在钻这样的空子。
3、 搞点政绩谋求联任。对于政协委员来说,政绩就是提案,就是建议。谁的提案建议被采纳,谁就有政绩。张教授可能有这样错误的政绩观。
四、张教授,该醒醒了!
写完了上面的文字我的心情很复杂。我与张教授素味平生,按说不该言辞如此激烈。张教授的建议如果被北京采纳,那是是文明的倒退,是中国的耻辱(从现在的情况看,这是极有可能的)。张教授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提案的危害性。人非圣贤,岂能无过?人犯了错误不要紧,关键是改正。我们希望张教授能够悬崖勒马。但但张教授不可能改正自己,她可能固执到底。但那样结局会很惨,至少名声会很臭。
张教授,该醒醒了。
2005年1月27日